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60章

作者:三月啦

  今年降税了!

  关中,老秦人向来木讷的脸上也变得笑容更多了一些。

  以往的关中向来是充斥着一种莫名的沉闷之气的,老秦人也向来都不苟言笑,他们做起来事情井井有条,没有争斗,也没有过多的闲言碎语。

  赵泗知道,这是几百年驯化后的结果。

  或许用驯化两个字并不合适,但这就是事实。

  自商鞅变法以后,老秦人一直在被驯化。

  他们的凶性被打磨,他们的天性被压抑,他们在秦律划定的方圆之中规规矩矩谨小慎微的生活,生怕触犯秦律而导致家破人亡。

  是的,家破人亡!

  秦律向来以凶狠著称,肉刑更是比比皆是。

  赋税徭役沉重,生活黯淡无光。

  老秦人的木讷和沉闷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商鞅是个聪明人,知道一味的施压是没有结果的。

  老秦人有宣泄口。

  那就是战场!

  胜利即荣誉,功勋即一切。

  这也造就了令关东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秦。

  虎狼,有时候并不是贬义,而是形容词。

  而今年的春耕,老秦人们脸上的笑容好像多了起来,不复那么木讷和沉闷。

  “今时以往,大不相同了!”

  田埂之上,赵泗脸上带着笑容回身看向始皇帝。

  春耕在秦国的分量很重,但是赵泗忙的要死,再重的分量他也没心情去视察地方。

  赵泗这些天一直都在忙碌,许久都没有出入皇宫,今日不知为何,始皇帝突然召见体察春耕。

  赵泗因为始皇帝的刻意为之名扬天下,但是不代表始皇帝在其中就是负面角色。

  因为最后的决定是始皇帝下的。

  赵泗表现再怎么伟光正也改变不了始皇帝亲自下令准许降徭降税之事。

  始皇帝的名声,实实在在的获得了极大的扭转。

  是真正意义上的形势逆转。

  六国之地不太好说,情况特殊,总之因为有心人的推动,以及一些刻板印象,赵泗侵占了一些本该属于始皇帝的名声。

  而在老秦人聚集的关中地区,始皇帝的声望,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了巅峰。

  当他的身影站在这里的那一刻,当正在农田里劳作的老秦人注意到始皇帝的驾撵的时候。

  所有老秦人不约而同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自发的,呼啦啦的拜倒一地。

  动作并不整齐,口号也并不规整,甚至有些七零八碎。

  但是这一幕依旧壮观。

  田地湿润的泥泞之中,葱葱绿绿的旷野之下,一个一个零星的老秦人跪着为始皇帝献上了最真正的敬意。

  赵泗却已经习惯了,因为这已经不知道是始皇帝出宫经历的第几次了。

  “有何不同?”

  始皇帝却不以为意,看向赵泗开口问道。

  赵泗指了指拜倒在田地之间的老秦人开口说道:“以前陛下出巡,沿途的左右百姓必然会跪拜行礼,但那是因为他们畏惧陛下,而现在不同,他们的跪拜是因为爱戴和尊敬。”

  其他地区暂且不提,现在关内,已经将始皇帝视为圣君。

  一统天下,完成的是秦王室的夙愿。

  可是降徭降税,却是切切实实松掉了勒在老秦人脖子上的绳索。

第二十七章 赵泗生祠遍山西

  “尊敬?爱戴?”

  始皇帝轻笑了一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始皇帝确实很少在意他人的看法,对于一个拥有主见和决断的君王,毁誉只是时人评价,于他无干。

  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始皇帝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

  赵泗巧妙的偷换了概念,给始皇帝了一个新的选择。

  让这个时代的黔首过的稍微好了那么一些,不对,不是稍微,对于黔首来说,十五的税降到十一当真是泼天大幸。

  这是黔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

  不管始皇帝在意与否黔首对他态度的改变和他在民间形象的改观。

  事实确实已经发生了。

  在赵泗陪同始皇帝一块观看春耕的时候,遥远的善阳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因为有官府告示张贴,再加上降税是关系到天底下每一个人的大事,所以哪怕是消息传播并不迅速的古代,一个多月的时间,只要不是特别偏远且荒无人烟的地方,也足够人尽皆知了。

  大秦降税了!

  秦国向来重徭役赋税,如今一反常态,如此前后反差剧烈,自然有人自发传谣。

  于是各种小道消息流传,关中之外嘛,因为刻板印象的缘故,自然不会如同根正苗红的老秦人把功劳尽数归于始皇帝头上。

  始皇帝本质上对于他们而言是侵略者,再加上朝堂上的一场好戏,名声自然就落在了赵泗这个不畏生死慨然直谏的国之栋梁身上。

  而善阳……

  正是赵泗之前捣鼓出来蜂窝煤的地方。

  善阳的百姓和赵泗是有过密切接触的。

  始皇帝大巡天下期间因为大雪被迫停留善阳,因此百姓而无柴薪过冬,冒着生命风险捡煤炭取暖却被郑家强行收取火石费,赵泗愤而杀人,郑家上下,尽数被抓。

  更不用说之后赵泗弄出来蜂窝煤和土灶,为此沿途更是不遗余力的在善阳一带忙前忙后,帮助当地百姓修建土灶。

  后来煤炭土灶于善阳乃至于附近一带流传开来,赵泗的名声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

  山西煤矿多,过冬的时候用上煤炭和土灶,总要提及赵泗那么一两嘴的。

  因此,善阳一带的百姓很早以前就笃定赵泗是个好官,虽然他们也不知道赵泗到底是个啥官。

  但赵泗一定是个好人。

  受其恩而无以为报,但毫无疑问,赵泗再山西一带的声望更大了,毕竟以前有名声基础。

  于是山西一带,尤其以善阳为主,王翦老将军一语成缄,还真有人给赵泗立生祠了。

  降税利关天下百姓,意义重大,全天下各地都不乏给赵泗立生祠的,而尤以山西为重。

  山西一带,又尤以善阳为重。

  尤其是善阳,几乎家家户户皆有生祠,并且在官府张贴告示以后,自发聚集为赵泗祈福,还有富户为之操办集会……

  可以这么说,如果赵泗去山西一带为官,只要凑够四个人,不管是干什么都会异常顺利。

  因为赵泗在这一带已经完完全全得到了信赖。

  但是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此……

  善阳……

  乡集之内人头攒动。

  到底是有人会做生意的,大秦降税从十五降到十一,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劳动成果成为黔首们自己的积蓄。

  收入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也就会相应的提高,黔首的动力也成倍提高,对于未来的期待也直线上升。

  至于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告示张贴出来那几天,对于老百姓来说和过年也差不多。

  过年才乐呵几天?回头还得继续苦哈哈的,可是降税那是一辈子乃至于后世子孙都会因此受益的事情。

  这叫什么,市场一片向好,乡里之间富户敏锐的洞察到了市场。

  再加上赵泗在善阳一带的名声外加上家家户户立生祠的举动。

  因此本来是春耕之前举行的采买粮种耕具的小型集会,换成了为了为赵泗祈福祝福的大型集会。

  真心感激和生意一半一半吧……

  毕竟富户也得交税,也得承赵泗的情。

  换了个名头以后,这次集会异常盛大。

  善阳的百姓是真的感激赵泗,也是真的愿意为赵泗祈福。

  春耕之前举办市集是官府准许的行为,并非什么异常聚会。

  集会之中也有县吏进行维护。

  只是今年因为噱头不同,出现了一点意外。

  秦国,律法森严,律法之外,没有人情。

  一切不被官府承认的祭祀等大型活动,都算是淫祠。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集会究竟是正常的市场集会呢,还是淫祠呢?

  毕竟为赵泗祈福的噱头明晃晃的挂着,善阳当地百姓更是几乎做到了挨家挨户,人人家中有生祠。

  但是赵泗一是大活人,二是大秦的上卿,以赵泗为噱头举行的大型集会,实在是有些不好定性。

  吏员却是不管那么多的……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的吏员和后世的吏员地位完全不同。

  在后世朝代,吏员几乎难以晋升为官,就算能够被提拔,也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但是在秦朝,吏员的地位很特殊,吏员出身更是政治正确,这是李斯为了制衡举荐制一手养出来的体系,由吏员晋升的官员更是天生高人一等。

  所以县令等官员,对于吏员来说,还真没有绝对的权威性。

  对于吏员的绝对权威只有《秦律》。

  于是善阳举行的大型集会被监察的吏员当场叫停封禁。

  并且对于组织举办的富户挨个关押。

  善阳县令有点头疼……吏员也是按秦律办事,他只能向顶头上司郡守求助到底应该怎么办。

  郡守也不知道怎么办……

  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这样一场颇有闹剧之感的事情,递进了朝堂之中。

  善阳县令看着面前抱着秦法苦读的一众吏员颇为头大。

  “你们可真是害苦了我啊……”县令叹了一口气。

  郡守要亲自上报,善阳的县令可是出了个大名。

  可是不上报不行,毕竟赵泗情况特殊,而目前的秦律恰好无解,如果现在不敲定是什么性质,日后未尝不会成为攻讦赵泗的把柄。

第二十八章 农家入驻五谷园

  对于善阳县府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对于经办此事的李斯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甚至成为了李斯用来调笑赵泗的话题。

  春耕种下的,名为希望……

  降税已成定势,体查过春耕的始皇帝心满意足的回宫。

  赵泗意识到,始皇帝或许并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