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70章

作者:三月啦

  没办法,始皇帝继位的早,孩子生的也早。

  客观来说,若不是扶苏早早出生,始皇帝还真不一定能够年纪轻轻就从吕不韦手中夺权。

  子嗣,尤其是天家子嗣!

  能不能生孩子,能不能生男孩,有时候真的能够成为决定国运走向左右朝堂局势的关键。

  所以,理论上来说,始皇帝的孩子,哪怕是最小的胡亥都要比赵泗大一些,更何况是女儿。

  始皇帝的女儿也不少,但是也都已经嫁作人妇,最小的都二十多岁了,怎么可能还在闺中。

  单身的也有几个,丈夫英年早逝的那种……

  始皇帝意识到赵泗是时候需要一个正妻,而以始皇帝的性格也并不能容许赵泗因为婚配而变得势力驳杂……

  只下意识从帝姬之中挑选,却并无般配之人。

  始皇帝第一次觉的事情有些难办了起来。

  年龄对不上没办法,总不能现在再生一个,始皇帝身体倒是恢复的可以,五十多岁焕发第二春再努努力拼个小的也没问题。

  问题在于赵泗都已经二十出头,总不能让赵泗再等个十几年。

  “陛下,长公子家中,应是有适龄女子……”新晋的中车府令见始皇帝面露沉思,轻声开口提议。

  长公子扶苏和始皇帝虽是父子,但是年龄却只差了十几岁,这是始皇帝最早的一个孩子。

  扶苏生孩子生的也很早,最大的娃,也就是始皇帝的皇长孙,年龄和赵泗也是相差仿佛。

  从这一点上来看,黔的提议确实有一些道理。

  “扶苏……”始皇帝叩动案几沉吟许久开口道:“去宗室调来扶苏子女于我过目。”

  始皇帝知道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姓甚名甚,但是对于扶苏的子女,除了嫡出的几个,其余有的是脸熟,有的压根不知道姓名。

  没办法,真算起来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虽然还在三代之内,但是始皇帝的子孙已然超过了三位数,不可能个个都记得清楚。

  更何况始皇帝忙于公事,后来和扶苏关系逐渐变得恶劣,这也就使得扶苏的子女更加难以亲近始皇帝。

  黔躬身领命,毕恭毕敬的退出大殿之中。

  徒留始皇帝孤身一人坐在其中,目光之中满是沉思。

  扶苏的女儿……

  倒也未尝不可……

  因为生孩子生的早,外加上自己最大的孙子孙女确实和赵泗也在一个年龄段。

  而且,实话实说,赵泗和始皇帝年龄相差确实比较大。

  等到始皇帝年老之时,赵泗那个时候才正值当打之年。

  本质上来说,始皇帝培养赵泗,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培养的。

  下一朝代乃至于下下一朝……

  所以,赐扶苏的女子于赵泗,恰恰是最好的选择。

  扶苏……早晚是要继位的。

  就算始皇帝自问身体康健,却也没想过把自己的好大儿都给熬死,扶苏很倔,又和始皇帝政见并不相合,赵泗在那个时候,就是自己遗志的代言人。

  不过……这些倒不能急了。

  扶苏已经踏上了归咸阳的路程,最多再有十几天就能回归咸阳。

  回归以后,必然还有风波。

  父子俩又都是倔驴性子,始皇帝如何能够轻而易举的让扶苏占住天大的便宜?

  ……

  宫内正在为赵泗的婚姻大事而操心。

  天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陷入了天大的震动之中。

  因为事关切身利益,因此迁王陵令传播的速度甚至比官府张贴公文的速度都要快上一些。

  能登上迁王陵令发名单的,哪个没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第一批迁移大名单公布的时候,就已经有快马快骑奔赴天下各地。

  “婢女生的赵政,这是要绝我崔家的根啊!”

  几个月之前,还在感谢始皇帝送来馈赠的崔敏,在接到快骑奏报之时,如今已是面色铁青。

  他愤愤的将信纸撕碎,一把掀翻了面前的案几。

  站在一旁的崔景也面露惶恐之色。

  “父亲!秦王欲迁我家入关,这可如何是好?”

  崔敏定定的看着屋内的一片狼藉,眉头高高耸起,却迟迟无声!

第四十四章 应对策略,举国抵制,项家虞家跳反!

  “等!”

  崔敏恨恨的开口。

  崔敏是个聪明人,能够看清楚始皇帝颁布迁王陵令的目的。

  本质上这就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做的措施。

  而且客观来说,这并非流血革命,迁移咸阳,相比较于商鞅变法之酷烈,绝对算得上是软性改革了。

  但也正因为崔敏的聪明他才清楚迁移到咸阳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崔家将会失去在齐国旧地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将会失去现在对地方的统治。

  崔家的田地,产业,都要变卖出去,包括崔家刚刚收获丰收的私盐场……

  始皇帝既然说了要举家迁移,势必是不会留下余地,也不可能放任崔家一分为二,一部分主持生意一部分搬家到咸阳。

  而去了咸阳以后,失去了地方上的产业和权势就意味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固然始皇帝并没有表现出要将崔家生吞活剥的打算,但是崔敏笃定迁王陵令绝不是始皇帝的最终目的。

  温水煮青蛙,循序渐进的道理,崔敏很清楚。

  “如此有悖人伦的律令,我料定天下必有反覆,谁又愿意远离故土,将家中的田产尽数变卖,跑到咸阳去成为他人的鱼肉呢?”

  “这次颁布的迁移名单之中,并非只有我崔家,楚地望族项家,吴中望族虞家,都非易与之辈,我料定大家心思与我一致,不愿举家迁移,我在邯郸尚有名望,若有官府吏员催促,就先行个样子,家中产业颇多,也总要给咱们一些时间来应对,且先拖着,以观后效。”

  “秦王张嘴就能颁布政令,可是政令想要实施下去却并非他一张嘴就能完成,如此恶政,寒天下贵胄之心,我料定是难以实施的……”崔敏沉声开口说道。

  “你去派遣家中隶臣知会这次迁移的贵族,我想办法去找人替我陈情利害……”

  崔敏打算做三手准备。

  一方面软性抵抗,主打一个拖字决,另一方面则去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走上层路线,想办法去和赵泗乃至于李斯搭上门路,想办法把崔家从王陵令的大名单上抹去。

  最后,则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去和这次登上迁移大名单的贵族去相互沟通一下,反正秦王也没说到底多久要完成迁移,大家就先一并拖下去,让迁王陵令执行不下去。

  能登上大名单的,在各地都颇有声望,就算是县府官吏,也没办法强制执行。

  始皇帝都没说多久完成迁移,哪个县府有胆子对当地的土皇帝来硬的?

  至于说提刀入咸阳和始皇帝痛陈利害……

  崔敏只是想过那么一瞬间,但也就是想想罢了。

  就连他自己都做三手准备,更何况其他人?

  更不用说,秦国虽然是天下公敌,但是六国旧贵族之间的龌龊同样不少,哪能那么轻易的联合下来?

  始皇帝还没动刀子呢,这个时候造反,无异于给始皇帝一个大开杀戒的理由。

  说到底,还是始皇帝只颁布了一个迁王陵令,目前,并没有见血,一切,也都没有到逼不得已的时候。

  于是……

  不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迁王陵令第一份大名单新鲜出炉以后,登上大名单的贵胄们选择了一致的拖延。

  历史仿佛绕了一个圈,如同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之初,豪门大户如出一辙的按兵不动,一时之间,举国抵制。

  贵胄们在关内或许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在他们的一亩三分地之上,不仅有,而且话语权还很高。

  他们的族人不乏有在郡县之中为官之人……

  大朝会这些地方官没办法参与,却不代表他们不能从地方进谏。

  面对始皇帝的迁王陵令,所有人都行动了起来。

  包括没有登上大名单的人也行动了起来。

  此非一家一姓之事,谁也保不准下一次迁移的对象是不是自己,面对这种伤害群体利益的行为,他们当然要一致的反对。

  而另一边……

  项家……

  项伯和项通相对而坐,项伯脸色涨红,气息不匀。

  项梁死了,自刎而死……

  项家三兄弟,只剩下了项伯。

  按照常理,项家应该是项伯当家做主。

  然而项伯这个家主族长做的却并不舒坦,因为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长辈指手画脚。

  项通!

  如果说项梁是鹰派的话,那么项伯就是鸽派。

  项梁主家之后,项家拒不出仕,项家子弟皆受此之累,若不是项伯善于经营,恐怕整个项家早就难以为继。

  项梁死,项籍沦为奴隶,项家自然而然就转而鸽派,开始主动寻求和大秦的合作来依附大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项家的反抗派就尽数消亡了。

  没了项梁这个领头羊,他们失去了话语权,可是项伯也拦不住项通从中作梗。

  “兄长参与谋反,因此自杀,陛下并未深究以为宽待,如今颁布迁王陵令,如果再加抵抗,恐怕就要尽数算账,难道叔父打算看着项家举家覆灭么?”项伯看着面前向来不喜欢自己的叔父满脸涨红。

  “混账!你难道忘了国仇家恨了么?”项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项伯指指点点。

  “我当然不会忘也不敢忘,可是叔父出去问问,可是兄长已经为此而死,项籍也沦为奴隶,父亲也为国战至最后,难道非要项家子弟的血都流干了叔父才要罢休么?”项伯看着面前的项通气不打一出来。

  没办法,项通的辈分比项伯高,是项伯的叔父。

  “项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项家先人的坟墓就在这里,我知道你如今主事,家中皆由你做主,可是这种让祖宗蒙羞的事情,却容不得你做主,只要我还活着一天,项家就不能迁!”项通脸上带着怒色看着项伯。

  项伯闻声脸上的表情分外复杂,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知道了……”

  项伯重重的行上一礼起身告退。

  翌日……

  项家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服从王令!变卖田产,举族迁移……

  紧跟着……

  虞家也主动变卖田产,宣布服从王令,举族迁移!

第四十五章 难道到了现在您还在心存侥幸么?

  项家和虞家高调宣布服从王令。

  最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只不过是项虞二家的缓兵之计。

  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人敢真正的提出反对,登上迁王陵令大名单的贵胄也都在做样子……

  无非就是一个拖字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