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章

作者:三月啦

  “此处,此处,可有大国?”

  始皇帝又指向美洲和非洲。

  这是赵泗自己标注的宜居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并非电视里常常出现的漫天黄沙干旱形象。

  实际上除了沙漠以外,非洲有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是宜居地带,哪怕放眼世界都是少有的气候宜人,某些地区甚至宜居到不用种地,仅靠自然生长的果实和农作物都能够填饱肚子。

  美洲不用多说,虽然尚未开发,蚊虫瘴气甚多,但是相比较于贫瘠酷热的中东地区和寒冷的北欧,显然更加宜居。

  当然,需要付出大量成本进行开发是必然的。

  “没有国家,多是大小部落,生番蛮夷,不通教化!”赵泗开口说道。

  “此地人种,和中原人相貌无二,以部落为制,大小部落林立,草率船员船员于此登陆,获赠饮水果食粮食以为饱腹,并以兵刃互贸,虽不通教化,但易于沟通。”赵泗沉吟一下指向非洲继续开口。

  “此地人种,肤黑如墨,面若恶鬼,劫掠成性,又因此地气候宜人,无需种地即可得活,皆好吃懒做,又劫掠成性……”

  “此地呢?”始皇帝又指向欧洲,也是赵泗标注的宜居带。

  “此地或有城邦国家,只是语言不通,草民不甚清楚,此地人种鹰鼻异瞳,有红发,黑发,棕发,金发……形态不一。”

  始皇帝微微点头,客观来说,欧洲这块距离大秦还不算太远。只是西北之地荒芜,难以通行,恐怕要走海上。

  而非洲美洲距离大秦就有些远了,哪怕是走海路往返一趟恐怕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出于习惯,始皇帝本能的衡量了一下出兵的成本和纳入统治以后可能面对的问题,发现不管哪个地方似乎都距离过远,几乎无法传达王命。

  况且,这些地区各个都比大秦广袤,秦以一国而吞六国都有些力有未逮之处,更何谈跨越如此距离去鲸吞天下。

  况且面前少年给的地图是真是假谁也说不好。

  毕竟这个时代并没有所谓的世界地图,赵泗就是第一批环游世界的人,没有任何人能够佐证他说的话。

  而且,始皇帝敏锐的发现,赵泗所画的世界地图,以及对宜居地区的描述,竟然和大九州说某些地方能够照应的上。

  古人虽然未曾有过环游世界的壮举,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或多或少都有所猜测。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地有九州,九州即指中原宜居一代,除了九州,便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诸夏已经占据了世界最为广袤的领土。

  夏商周时期,九州说一直是对世界主流的认知。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开扩,诸夏的脚印不断向外扩张,开疆扩土,九州说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阴阳学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提出了大九州说。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即,中国不过是宇宙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大禹所说的九州,不过是赤县神州下的九州。

  而世界之外如赤县神州一般的,还有九个,被高山和汪洋分割,永远不得相见,故而习俗也于诸夏不同。这是中九州。

  如中九州者又有九,被分割开来,互不接触,这是大九州。

  邹衍提出的大九州说相比较于小九州说更加完善,迅速流行起来风靡一时。

  而至始皇帝一统天下,诸夏之地混为一谈,小九州说的市场再次降低,又因为秦国的制度,以及秦国统一以后对外界缺乏认知,大九州说一度成为官方认可的主流学说。

  始皇帝,不可能不了解大九州说。

  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大秦的军功制度,大秦未来想要持续对外战争,都需要大九州说的理论支持。

  赵泗送上来的世界地图,就有点大九州说的影子。

  富饶强大的大秦在世界上也只是一隅之地。

  宜居的环境不止大秦一处,值得大秦征服的土地还有很多。

  只是某些地方和大九州说还是对应不上。

  赵泗当然不知道什么大九州说,以他历史爱好者的身份,能知道大秦二世而亡,能说上几个知名人物已经算是不错了。

  毕竟在赵泗的印象中,九州一直也是指的中原大地……嗯……毕竟中原地大物博看不起蛮夷荒芜之地早就成了刻板印象。

第五章 亩产五百斤的意义!

  大九州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难以证实。

  毕竟这个时代徐福赵泗这一批人才是真正踏足过九州之外的人,甚至于只有赵泗进行了环游世界的壮举。

  始皇帝询问过后,并没有再说什么,这个世界地图的意义更多的是对大九州说的一种补充,而非大秦未来的征战方向。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面前的少年没有骗人的情况下。

  始皇帝将地图递给身旁的蒙毅,尔后看向地上沾满泥土的作物。

  “此乃何物?”始皇帝开口问道。

  “此物民命名为红薯,生熟皆可食,生食味甘且脆,熟食口感软糯,味道香甜,亦有通气饱腹之用。亩产几百斤!”

  “此物民命名为土豆,食之饱腹,可为口粮,熟食味香。亩产亦有几百斤!”

  “此物民命名为玉米,可为主粮,亩产虽逊色于红薯土豆,但产量倍多寻常农种。”

  “此物民命名为辣椒,味辛辣,极佳,食之甚美!”赵泗脸上露出了笑容。

  赵泗这次出海归来,除了搜集红薯土豆玉米以外就是收集大量可食用蔬菜香料水果种子。

  赵泗虽然历史学的不是很好,但是也知道,在汉朝凿通西域之前,中原的农副产品和调味品都是比较单一的。

  如胡椒,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而辣椒玉米红薯土豆的原产地更是远在美洲。

  实际上现在的中原只能称得上宜居,开发程度和文明程度远超其他地区,但是地大物博还得等到汉唐时期屡次开扩塞外,进行大量的农副产品引进和文化交流之后。

  而这些东西,赵泗最看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水果种子和香料蔬菜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食用的很多水果,都是经过人工育种培育优选的。

  故而实际上赵泗在这个时代找到的水果吃起来并没有现代味道那么好,有些甚至于难以下咽,也就外表看起来好像沾亲带故。

  大部分都是偏酸偏涩,水分也不如现代的水果充足,可食用部分也没有现代那么多。

  农副产品,也属于人类驯服自然的一部分。

  哪有甚么水果会恰好长在人的口味之上,只是恰好这个东西可以吃,吃起来还凑合,经过漫长时间的人工挑选,味道更甜的,水分更多的,果实更大的,才会被留下来继续播种。

  而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出现市面上的某些水果的果实从口味乃至于外观和野生水果近乎是两个物种。

  现在赵泗带回来的种子,大部分都属于野种,基本没有经过人工培育。

  除了一部分香料和蔬菜等比较符合人类口味的可以直接栽种食用,有很大一部分水果都需要通过时间来进行培育。

  总之,现阶段赵泗就算栽种下去,收获的果实大概率也是又小又难吃。

  和原始时代,人类通过漫长的时间把狼驯服成狗是一个道理。

  相比较于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新型口食粮,赵泗明显对于辣椒等香料更加看重。

  很正常,毕竟没了红薯土豆玉米这个时代还有别的农作物,麻、黍、稷、麦、菽,总之饿不死赵泗。

  红薯土豆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的意义更多是普世意义,对诸夏的农业生态格局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而辣椒胡椒等调味品对于赵泗的意义就比较直接了。

  作为一个四川人,赵泗可以说是无辣不欢。

  而在辣椒泊来中原之前,中原只有麻椒,韭花等调味的农副产品。

  相比较于辣椒对味觉直白的刺激,这些都逊色三分。

  然而站在始皇帝的角度,哪怕能够明显感觉出赵泗对于辣椒这等作物的喜爱,他的注意力依旧放在了红薯土豆玉米之上。

  “亩产,几百斤?”始皇帝重复了一下。

  秦朝,虽然是大一统的开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个春秋战国混为一谈。

  这个时期虽然也采用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但是不管是种子也好,还是耕耘经验也罢,都远不及后世。

  秦朝时期的粮食亩产量,普遍停留在一百斤上下。

  亩产一百二十斤往上都算耕种得力,一百五十斤往上都要烧高香了。

  而至于宋明清时期,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平均亩产两百斤往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赵泗知道,两千年前的种子和两千年后的种子不一样。

  现代红薯土豆亩产三四千斤是常态,某些地区甚至能够做到亩产八千斤……

  但那是建立在打虫药,化肥,乃至于种子本身就经历过了科学的人工培育。

  故而,赵泗只敢往少了说。

  这等东西意义重大,与其往多了说,倒不如往少了说。

  毕竟相比较于这个时代平均亩产百斤的粮食产量,几百斤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约莫?五百斤上下?”赵泗很保守,他甚至连亩产千斤都没有说。

  五百斤上下……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普及开来,全天下饿死的人将减少大半。

  而从始皇帝的角度出发,一个亩产五百斤的粮食农作物,无疑是为秦朝的统治添砖加瓦,增加了极高的政权稳定性。

  “至多五百斤?”始皇帝甚至多问了一句。

  “大约五百斤。”赵泗开口回答到。

  五百斤的平均产量很高,五百斤的最高产量那水分可就大了去了。

  人和人不能一概而论,粮食和粮食也不能一概而论。

  秦朝时期,商鞅改法以后鼓励生产,彼时都已经有记录有人能够亩产两百五十斤。

  都江堰修建成功以后,最高亩产记录甚至达到了317斤。

  有没有水分不知道,但是彼时秦国地区的平均亩产依旧也刚刚跨过百斤罢了。这还是得益于秦国的耕战制度,种地也有赏罚,故而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高于六国。

  而始皇帝一统天下的现在,甚至还有很多地区亩产不足百斤。

  客观的说,一统天下以后的秦朝,平均亩产反而下降了十斤到二十斤左右。

  粮食生产也是上下相差极大,唯有平均值最为靠谱。

  平均亩产五百斤,放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概念?

  “此等作物?可好操弄?”始皇帝的下意识认为这是一种比较金贵生长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作物。

  没办法,亩产量太大了,条件不高一点总觉得不真实。

  “好养活的很!”赵泗咧嘴一笑。

  哪怕是始皇帝,面对未知的信息也有很大的极限。

  亩产五百斤……只是赵泗的保守说法罢了。

第六章 玉米是可以成为主粮的!

  红薯和土豆都不挑地,适应性极强。

  对水肥要求不高,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在盛世年间,多种于地头田埂,犄角旮旯也都能种。

  若是遇上了灾荒,更是能够成为救命粮,近代饥荒年代,若是没有红薯土豆,都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不过这两类作物都有一个问题,不易储存和运输。”赵泗认真的说道。

  相比较于粮食,红薯和土豆的储存条件更高。

  古代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通过挖掘地窖的方式储存红薯土豆也不是不行,只是储存期和粮食比起来相去甚远,稍有不慎就会发芽变质。

  红薯还好,发芽以后还可以吃,土豆发芽以后甚至会产生毒素。

  而在运输流通方面,也明显不如粮食,对于运输条件要求更高,很难进行远距离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