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41章

作者:三月啦

  始皇帝话音一落,李斯就门清了……

  好家伙,看样子又是商量好的。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这次居然没带他?

  李斯本能的开始思考,他不怀疑始皇帝现在对自己的信赖,就算卸磨杀驴也等不到现在。

  之所以要封一个赵王,恐怕是因为始皇帝想封谁为赵王了吧?

  想到这里,李斯自然而然就看向了赵泗。

  “这小子的母亲,可是赵国宗室……如果没记错的话,公子高也算是赵国宗室所出?

  不过始皇帝不可能封公子高为赵王,就算始皇帝想封公子高为赵王,扶苏的支持者也不可能同意……

  近段时间,立储之议越来越多……”

  政治场上的老狐狸,用不了多久就通过微末的信息捕捉到了关键点。

  始皇帝想立赵泗为赵王!

  这或许是一次交换?关于立储扶苏的交换?

  当然,就算想明白了李斯也不能主动开口。

  在封王的事情上,他必须表示静默。

  他不能释放出哪怕一丝一毫对于分封制的善意。

  赵泗……是个例外,所以他才选择了保持中立,不给始皇帝耽误事。

  否则,纵然是螳臂当车,也在所不惜。

  实际上愣住的不止李斯,还有封王的提出人西支仑。

  他也傻了……

  他没想到的是始皇帝居然同意了,更没想到的是李斯居然不表态?

  好像?自己的建议要被采纳了?

  嗯,值得一提的是,西支仑并不支持分封制,他之所以提议封王是故意拿这个恶心始皇帝,以此来劝谏始皇帝要求不要太高,又想办事又想麻烦。

  说白了就是提出一个更过分的事情,始皇帝拒绝以后再以此劝说始皇帝务实一点,考虑一下臣子们老成的建议。

  破窗效应嘛……西支仑说把房子拆了……哎嘿,始皇帝还真就同意了?

  以至于现在西支仑反倒是骑虎难下了,他带着几分游移和为难看向始皇帝。

  他不赞成分封制的啊……

  西支仑皱眉,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因此西支仑只能自己给自己找补。

  “封王这样的事情干系慎重,若封赵地为王,则首先赵人应该认可他的身份,这样一来,只能挑选有赵国宗室血脉的公子。”西支仑看向始皇帝试探性的开口。

  “而诸位公子之中,唯有公子高是宗室所出……”

  “我不赞成!”冯去疾当先开口。

  开玩笑,赵地那么大,赵人那么多,还是封王。

  你让公子高去那不是害他公子高?

  扶苏还没立储呢,兄弟先封王了!

  扶苏之所以在诸兄弟之间这么出挑,说白了就是扶苏看似被贬谪,但是实际上他是诸公子之中,唯一一个实际掌握了一地军政的皇子。

  名为被贬谪,实则和分封也差不多了。

  但是陇西荒僻啊……

  况且扶苏当初到底没有在陇西封王。

  赵地可不一样,那以前可是实实在在的一国之地。

  公子高还有赵国宗室血脉,这是打算干啥?

  经营个十几年,岂不是整个赵地都是公子高的党羽?那到时候,反倒是扶苏的储君之位岌岌可危了。

  就算扶苏敲定了储君,但是在扶苏登基继位之前,扶苏的支持者也不会容许有其他人封王的。

  何为王!

  有兵,有钱,有粮,有人,能自给自足,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王上倘若再进一步……

  冯去疾当先跳反,开始细说公子高的不是。

  总之就是坚决不同意公子高封于赵地为王,冯去疾开口,本意今日在议及立储之事的众人也纷纷开炮。

  立储的事先放一边,家都要被偷了,先把公子高按掉再说。

  西支仑本人也不赞成分封制,同时他也认可扶苏是一个合格的储君,再加上提及封王本来就是为了让始皇帝退一步。

  现在始皇帝不退反进,西支仑自己就软了。

  “冯大夫的顾虑确实有道理,封王之事,是我想的太过于浅薄,臣告罪!”西支仑作为封王的提及者率先发起了投降。

  “为国献策,有什么可告罪的?况且赵地封王,确实是目前最好的办法,高或许不适合在赵地封王,但是朕一共有十八个孩子,就算诸公子都不适合,朕的孙子还有一百多个,难道还不足以找到一个能够担当大任,在赵地封王,让赵地尽快安定下来的公子?”始皇帝开口反问道。

  西支仑喘了一口气,还好没玩脱。

  等等……

  始皇帝还没放弃赵地封王之事?

  总不能,始皇帝真……

  嗯?再等等?

  冯去疾皱眉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

  再回味一下始皇帝的话,冯去疾忽然想起来先前王绾的告诫。

  “之所以关于立储之奏一直留中不发,或许是为臣子的,有什么事情不能让陛下感到满意呢?”

  信息关联起来,冯去疾再看向哪怕再朝会之时依旧陪侍在始皇帝身边,和始皇帝共坐一案的身影,忽的福至心灵开口说道:“陛下,若说赵地封王,以安赵人,臣认为有一位公子刚好合适。”

  始皇帝瞄了一眼冯去疾,脸上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卿不妨明言,纵然不对,亦可再议,而不该因言而告罪。”始皇帝点了点头。

  “这位公子正在陛下的身边啊!”冯去疾闻声笑着看向了赵泗。

  赵泗闻声露出“惊诧”之色,始皇帝也似有困惑,又看向赵泗,脸上似乎带着犹豫。

  冯去疾见状也知道是到位了,因此赶忙劝谏:“陛下,小公子出于赵国宗室,舅舅是赵国宗室的族长,母亲是赵国宗室族长的亲妹妹,父亲又是大秦的长公子,论起来身份和血脉,当今绝无有比小公子的身份更能够使赵人信服的,而在小公子身世大白之前,小公子就已经因功拜为上卿,统辖五谷园,航贸军府,领羽林,开匠作局,身兼数任,却井井有条,仅仅是治理赵地,以小公子的才能绝对足够。

  而论美德,小公子在和陛下相认之前,群臣都已经交口称赞,出海归来,概莫忠勇,后来出入朝堂,亦有贤臣载誉,待诏博士叔孙通赞其真君子。

  不管是论身份的尊贵,还是才能的出众,还是品德的高尚,能够比得上小公子的都寥寥无几,这样的人如果还不足以封赵为王,让赵地安定,又有什么人可以做到呢?”

  赵泗一听脸上笑容更甚。

  虽然是商业吹捧,但是谁不喜欢马屁?

  倒是难为冯去疾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又要猜测始皇帝的意图,又得组织这么一大段语言。

  最关键的是,说的还言之有物……打住,赵泗克制了一下内心的骚动。

  马屁虽然好听,但是自己万万不能当真。

  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便宜老爹的立储之事。

  让其他公子封王冯去疾肯定不会同意,但是让自己封王那无疑是对扶苏势力的大加强,他一百个愿意。

  什么分封制,什么郡县制,都没有立储之事事大。

  所谓制度,能改的嘛……

  始皇帝闻言,表情分外认真,听完以后,佯装皱眉斟酌,尔后又看向诸公开口:“果然?”

  “然!”

  没人愿意跟这个时候的立储党发生争执,吃力不讨好,还得罪人。

  主要还是除了扶苏没有第二选项,耽误了扶苏立储可没地方遮风挡雨,就连明牌和扶苏政见不合的李斯都向来避着这种事情,更何况其他人?

  能参加小朝会的,都是老狐狸,心里都有一笔账,因此一时之间众正盈朝,赵泗封王,众望所归。

  “既然诸卿皆以为然,那朕也只能破格应允,封赵泗为王,以尽快安抚人心,使赵地安定下来,可是大秦到底是以郡县为根基,封王之事,只此一次,算作破例,不可循矩蹈旧。”

  始皇帝同意了群臣的请求和建议,但是考虑到大秦是以郡县制为根基,因此也和群臣约定了不能再出现这样的事情。

  嗯,给赵泗封王以后,顺便又把封王的门给堵上了。

  以后可不能再用这样的借口再提封王之事了哦。

  李斯闻声,脸上也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很好,没有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冯去疾闻声也心中大定!

  好好好!

  现在,岂不是到了乘胜追击,议论立储的时候了?

第一百一十七章 爱孙则计之长远

  现在!

  始皇帝对赵泗的喜爱已经没有任何争议了。

  就不说别的,哪怕是为了这个孙子,也没有任何道理不立储君。

  冯去疾见始皇帝脸上已经露出满意的笑容,因此起身开口直奔主题。

  “陛下,臣有事要奏!”冯去疾上前执礼。

  始皇帝闻声点了点头示意冯去疾开口。

  “陛下少时继位,使二十六年,方灭六国,一统天下,如今时局清晰,虽有小乱,却不至于危害大局,天下之间,四海升平,指日可待,像六国余孽的叛乱,是不值一提的,如果非说什么事情是有危害的,那就是到现在大秦都还没有册立储君,陛下已知天命,虽年富力强,但亦需思索身后之事,陛下曾言,欲使大秦万世一系,故称始,为皇帝,这个时候,正应该挑选才德兼备之人册立储君,才能够让朝堂更加稳定,天下更加信服,大秦国祚才能够更加……”冯去疾开口就是一长串。

  国无储则人心难安,这是公认的事实。

  倘若换个皇帝,拖这么久还不立储朝臣早就已经开始和皇帝激情对喷了,哪还需要像冯去疾一般小心翼翼遣词造句,生怕引起始皇帝不满。

  但始皇帝到底是不同于其他帝王的,因此冯去疾不敢火力全开,只能先夸,先把现在的局面说的欣欣向荣,在始皇帝的带领下未来一片大好,再将立储的事情单独摘出来说。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如此也不至于让始皇帝太过于不满。

  冯去疾自问自己说的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也自认为时机已经合适了,偷偷观摩始皇帝的神情,虽然有冕旒挡着,但也能够感觉到始皇帝听的很认真,冯去疾说完以后站定,心中大喜。

  始皇帝听完以后似乎在认真的思索考虑冯去疾的话,让冯去疾心中愈发振奋。

  却不料,始皇帝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冯去疾的汗毛竖立了起来。

  “冯大夫的意思是,朕五十多岁,老了,所以要尽早立下储君,以免朝堂不稳?”始皇帝说话之间,情绪并无太多波动,但威势自重。

  “陛下,臣绝非此意!”冯去疾闻言立马否认。

  虽然他心里是这么想的,道理也确实是这个道理,但是他绝对不能承认。

  “卿不必如此,朕非有问罪之意。”始皇帝摆了摆手。

  “近段日子,朕批阅奏折的时候,劝立储君的奏疏越来越多了,可是现在天下的纷乱还没有停止,朕不明白,这种时候朝堂公卿思索的难道不应该是让天下尽快安定么?怎么劝立储君的奏折越来越多了?

  难道在这个时候立下储君,天下就可以立刻安定么?

  倘若如此,朕倒并不吝啬现在立下储君,但诸公都是智仁,须知此等事情非易事也。

  朕只不过是担心皇储立下太早,储君会心生懈怠,以致失德,缺少磨炼,故而未急立储之事。”

  始皇帝算是给了群臣一个交代。

  作为,群臣请立赵泗为王的交代。

  起码也算是正面回应,而不是留中不发,起码给了群臣一个自己会立储的态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件事。

  主要是赵泗封王的事情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