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417章

作者:三月啦

  “实际上这也算是我要做的事情吧……只是这一点会比较难……”赵泗沉吟了一下。

  所谓为国取士,在赵泗看来不论诸子百家,只要能够通过大秦的规定和考核胜任职位就不应该区别对待。

  当然现在的大秦明面上也是这样,百官之中,治百家者也比比皆是,并非皆是法家出身。

  然而在吏这个基层单位当中,实际上法吏已经不分家了。

  法家的思想贯彻到了秦律的方方面面,想要理解和执行这些律令必须不可避免的学习法家的思想。

  一个吏员,哪怕一本法家的书都没有看过,但是他只要是以吏为师,通过正规渠道的考核成为吏员的,那你拿法家的书去考校他,得到的结果也是大差不差。

  尾大不掉也……虽然现在还没有罢黜百家,但实际上法家已经成为了大秦的国学。

  倘若没有二世而亡,那么可以预见的大秦势必是要被法家的思想彻头彻尾的绑定到死的。

  儒家也是如此……实际上儒家绑定汉朝以后,其学运已经远超国运。

  汉朝才几百年?儒家兴盛直至近代……

  不是说法家不好,儒家不是……实际上作为治国之学,哪一家都有可取之处,就算不能用来治国,也不乏有真知灼见。

  然而以前治国的参考路线是一百,罢黜百家以后参考路线就那么一个版本,螺狮壳里做道场,思想自然也被定格在一个圈子里面……

  “如果没记错的话你是从地方进学的?”赵泗开口问道。

  “怎得生出这般想法?”赵泗开口问道。

  “上行下效之风太甚,凡事皆有金科玉律,却不能思变思通,已不知效的是陛下还是法家了……”喜摇了摇头开口说道。

  “但这样一来,恐怕治国的根本思想还要重新界定。”赵泗叹了一口气。

  “倒也并非不可,有了定论才好,不采用哪一家学派的言论,而是让百家自觉往这个方面来靠,谁修的好就用谁。”喜开口说道。

  说白了就是定一个大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然后诸子百家自己照着这个核心思想和理念发挥去吧。

  你们爱用什么阐述方式就用什么阐述方式,爱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以后选官取吏也按照这个核心思想和理念。

  整急眼了赵泗大不了抛出来一个十六字真言。

  给个提纲,百家自己去写内容。

  不过仔细一想,从这个方面来看,政治立场颇为灵活的李相……

  他已经泄过题了……

  在这方面李斯占据绝对优势。

  不过倒也无妨,最起码给百家了一个生存空间。

  最高的执权者也已经表态需要什么类型的学问,百家最起码能够得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不至于闷着头乱窜……

  “这样一想,还是罢黜百家更简单一些……”

  赵泗叹了一口气,对于掌权者来说这很显然是把简单的事情给复杂化了。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诸子百家争鸣的璀璨,总有那么一些坚持。

  “麻烦就麻烦一些吧……”

  毕竟,这是我的大秦。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父真是料孙如神!

  喜提的建议很好,但是吏法分家的事情很难,最起码现在不可能实施。

  李斯依旧是变法的关键牌,最起码现在还是,政治立场灵活的李斯不是法家的傀儡,而是始皇帝的意志。

  从这一方面来看,李斯比大多数拥有着坚定自我操守的王佐之才要好用的多。

  他只会被上层权力绑架,很少被下层权力裹挟。

  他很贪权,这就决定了李斯不会摆烂,不会搞出来什么辞官逼宫之类的破事。

  但李斯贪权的同时也很惜身……

  在需要李斯办事的时候,没必要进行吏法分家之事,徒给李斯增加政治压力……

  “还是先说说办学的事情吧……”赵泗开口说道。

  “我知道你们对李相有些成见,但是现在也唯有李相有这个威望和能力来推动变法,革新易陈。”赵泗开口说道。

  既然要用人,就别再用人的时候给别人压力。

  狡兔死走狗烹,也得等逮到兔子以后再说不是?没有兔子还没逮到就给猎狗一枪的道理。

  “自商君提出置法吏以为天下师以后,秦国郡县皆设学室。

  但学室之中的弟子来源,规定必须是吏的儿子。

  商君之时,这样的制度是够用的,因为商君推行秦律以后,提拔了许多吏员,秦国的国土就那么大,学室弟子代代相承,倒也并不妨碍。

  可是自秦国东出以后,吏员就跟不上了,除了关中,六国之地哪有秦吏?又哪有什么吏员子嗣?

  于是陛下做了两个措施,一是广纳关内秦吏子嗣,进入学室,成吏以后散于天下四方,二是于新纳郡县重设学室,使有军功爵者能够用功勋换取进入学室学习的资格。

  我便是因为有军功,而且识字,才被推举进入学室学习,因此而成为秦吏。

  好在关内有六代遗泽,尚且够用,可是自大秦鲸吞天下以后,天下郡四十九,县过百,而四方平定以后,军功难以晋升,自然也就难以再像我一样凭借军功爵获得进入学室学习的资格。

  吏员不够,因此只能由地方官员选拔推举有才之士担任地方吏员,天下之广,如今出身学室的吏员依臣预估恐怕不超过三成,现如今剩下的七成要么是地方官员选拔,要么是在地方比较有声望,被民众推举。

  但吏员不足,并非是因为天底下的读书人不够。

  而是因为现在天下平定,大秦前段时间内部叛乱,四方蛮夷入侵,但是战争规模比起来六国之战相去甚远,一年的时间就彻底平定,而在将来恐怕再也不会发生像鲸吞六国这样的大战,所以这条路看似并没有堵死,实际上也差不多了。

  剩下来的就是以吏为师……可是诸子百家,识文断字者并不在少数,但是又有几个人是吏员的子嗣?

  如果能够让他们成为吏员,又怎么会出现吏员不足的隐患呢?”喜开口说道。

  “不对吧……”赵泗沉吟片刻。

  “现在吏员不够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如你所言,有七成的吏员并非学室出身,这些吏员里面应该有很多出自于诸子百家之人……大秦并没有禁止他们成为吏员啊。”赵泗皱了皱眉头。

  “殿下,看起来如此,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所谓举荐,提拔,地方上推举……并非正途,唯有学室为吏,方可为官……”

  赵泗刚开始还愣了一下,因为这些规定并没有实际上写出来,后来一对比历史一下子就明白了。

  懂了,潜规则和鄙视链……

  我科举出身,你一个幸进之辈配和我相提并论?

  你就算权倾天下位列三公我都看不起你啊。

  而在官场上,就不仅仅局限于嘴炮了,排挤,鄙视,白眼,流言蜚语……

  秦朝没有科举……学室就是正规官员晋升的必经之路。

  商君良久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所以秦朝没有说像科举一样的制度,通过考试了就能够直接从一介白身直接成为青天大老爷。

  也不会出现武将世家直接就能当将军的。

  听起来很美好……

  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美好。

  有能量的,走文官路线,是学室出身,出来以后基层干个一两年就可以直接提拔为官,稍微刷点政绩就可以步步高升。

  确实是从基层干起了,实际上并不影响幕后操作。

  将领也是同样的道理,拿大秦最大的三代举例,王离从军的时候直接就是亲兵。

  什么叫亲兵,是核心指挥官的警卫员,人家起手都是一辆战车。

  警卫员和小卒理论上来说是一个级别,但那能一样么?

  不是生死一线,绝境之下,王离压根没有亲临前线的可能。

  仗打完,哪怕是败仗,凭王离的能量都能混一个保驾之功……

  秦朝还规定宗室不上战场不能袭爵呢……

  上战场和亲临前线那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再怎么说也是上去走了一趟,眼睛不瞎起码能看出来点东西,也不至于闹出来完全外行的笑话。

  从这一点上来看也算是通过制度强行的提升了权贵之家们的下线,虽然也就那么一点点……

  所以弄清楚这一点就明白了……

  在商君规定置法吏为天下师以后,秦国后续规定学室弟子最起码是吏员的子嗣以后,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秦朝的学室,也就是正规的晋升机构已经沦为了关内秦吏的自留地。

  当然,这个制度确实是吊打六国的。

  而秦朝在上升期不断鲸吞的过程中,内部当然也不会出现大规模腐化和内卷。

  就连现在摆在明面上的问题也是吏员不够,而不是蛋糕不够大,所以秦吏,学室出身的秦吏,一直都没出问题,哪怕他们没有什么竞争。

  在秦朝灭亡的时候,这群秦吏都还抱着高人一等的骄傲,是萧何和刘邦亲自出面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若不然关内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刘邦最强大的后勤支援之地。

  能力确实没的说,但骄傲是一把双刃剑。

  譬如世袭秦吏普遍看不起通过军功爵进入学室的。

  而正规学室出身的秦吏更看不起那些没有进入学室学习而临时凑数的秦吏。

  同理,关内的秦吏也看不上关外的秦吏。

  秦朝一直从关内往关外输送秦吏。

  根据记载,通常都是考核成绩比较差的秦吏才会被输送到关外。

  而那些考核失败的秦吏在得知自己要被输送到关外以后通常也是如丧考妣。

  秦朝大方向上其实没有做错,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文化习俗……

  但是因为没有经验的原因,小方向上出错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像这样的小错误比比皆是。

  甚至始皇帝本人嘴里都时常蹦出来六国旧地,官员说谁谁出身燕赵之地也都是常事。

  所以,别看有七成秦吏并非学室出身,可实际上,这七成的秦吏,还真就是跪着要饭的。

  不是学室出身的秦吏大部分是没有资格成为官员的……就算有资格,通常也捞不到什么像样的官位。(没什么后台的情况下。)

  真正的读书人,真正自负才学的人,是不能够接受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和鄙视的。

  “我明白了……你想让学室广泛的面相诸子百家乃至于天下进行弟子的录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必须是吏的子嗣亦或者因为军功爵或者达官贵人的推举和要求。”赵泗开口说道。

  “殿下明智!”喜点了点头。

  “实际上念叨来念叨去,诸子百家对大秦的怨言和牢骚,说穿了是对法家的不满,正规的晋升途径一直都被法家所把控……但是在我看来,诸子百家,不管他们学的东西如何,理念是什么,能够通读秦律,并且能够根据秦律来治理地方上的百姓,就有了成为吏员的资格,治理百姓,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喜开口说道。

  “先生之言,如雷贯耳也!”赵泗闻声感慨。

  要这么说,还真是……这一点实际上是秦国给法家背锅了。

  实际上学术学说,闹来闹去无非就为一个工作岗位罢了。

  大秦一统天下,诸子百家直接经历下岗潮。

  读书人嘛,自然也就心有怨言……

  当然,这并非大秦毁灭的关键性因素,大秦的毁灭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底层庶人渴望的安定并没有到来。

  至于上升渠道的封闭,历史已经给出了证明,只要底层人能够活下去,就算上升渠道封闭,也不会天下大乱。

  “只是这样一来,原先的学室制度也就不够用了,现在学室之权皆在于郡县之长,最后息归于丞相,如果要面相天下进行考核录用,那就得重新设置一个专门负责用于办学的官职乃至于体系。”赵泗开口说道。

  “那这样一来……”赵泗敲了敲案几。

  “谁又适合负责这样的事情呢?”

  赵泗其实内心已经有了答案。

  毕竟他有历史可以借鉴,直接抄一波汉朝的太学制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魔改就行,然后把教育权交给李斯就行。

  是的,李斯,也必须是李斯。

  李斯要转型,转型期间势必要经历阵痛,这种彻底掉头的行为必然会让一大部分拥趸无法接受甚至认为李斯选择了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