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59章

作者:三月啦

  侧身躺在床榻之上,困意袭来,因为中午睡觉的享受体验,始皇帝闭目入睡。

  只不过这次入睡就没有中午入睡那么干脆,辗转反侧了约莫一刻钟的时间,始皇帝才进入睡梦之中。

  始皇帝的身体透支太过于严重,已经严重损伤根基,除非赵泗一直陪伴左右,始皇帝再停下丹药,否则若想要如同常人一般,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翌日,赵泗再次虚弱的起身,摸着床榻之余的香气再次感慨一声:“王离误我!”

  很显然,赵泗的意志并不是很坚定,王家送来的使女都是始皇帝亲自赏赐的,可谓是精挑细选,业务水平精湛无比,人多打人少,哪怕赵泗身体远非常人,久战之下,也难以支撑。

  “自今日起,戒色!”赵泗拍了拍大腿从床上爬起来。

  “主人,请洗漱!”

  “来嘞~~”赵泗又心安理得的享受封建社会的腐败生活。

  洗漱,用膳。

  赵泗整顿衣物,于家中出行,直奔郎中令署,不用提示,和蒙毅打了个招呼,直接准备去换衣服。

  “今日不用执禁宫门。”蒙毅摆了摆手。

  “不过你依旧要去宫中当值。”蒙毅笑着拍了拍赵泗的肩膀。

  郎官除了执戟守卫以外,还有于王前议论朝政随侍左右之值,这个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从郎中令调走大量郎官去在某个日子一同入宫随侍左右议论朝政。

  这一天,他们会陪伴在始皇帝身边,一同用膳,跟随始皇帝前后左右,陪伴始皇帝处理朝政,始皇帝则会择机询问朝政,郎官依次针对始皇帝的提问议论朝政回答问题。

  这种大场面一般来说一年只有一次,算是始皇帝用来考核的一种方法。

  郎中令的郎官算是全国官员的预备役,下至地方上至朝堂,始皇帝会通过议论朝政的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和表现选择下放地方,亦或者是继续在郎中令培养,亦或者带在身边。

  另一种就是由蒙毅推荐三个郎官,入宫议论朝政随侍左右。

  一个月三次,月初月中月尾,一次三个人,如果有幸在这种场合下被始皇帝记住名字,或者表现出色,很有可能会得到始皇帝的重点培养。

  郎中令郎官几百,议论朝政之值竞争十分激烈,相比较于执禁宫门,始皇帝一天都不一定路过一次看上一眼,这可是难得的能够近乎单独在始皇帝身边随侍一天的机会。

  如果侥幸被始皇帝询问名字记下,基本上前途一片光明。

  也就是现如今蒙毅得始皇帝亲近,郎中令实权比较大,郎中令属官也都有事情做而不是在这里干巴巴的等候,否则光是为了这种在始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几百郎官的狗脑子怕是都要争出来。

  当然,赵泗这是单独被始皇帝点名,属于特殊情况,不能以常理视之。

  别的郎官求的是在始皇帝面前露脸,让始皇帝记住自己这么个人,记住自己的样貌名字,赵泗不一样,他弯道超车,在进入郎中令之前,赵泗就已经被始皇帝记下。

  在蒙毅得讲解下,赵泗弄清楚了具体情况,也知道自己不能以常理而视之,故而点头准备离去,却又被蒙毅叫住。

  “若要议论朝政,不必拘束,尽管大胆言说。”蒙毅看着赵泗嘱咐了一句。

  赵泗这两天,一天单独值守门外,一天单独入内随侍左右是早早定下的,说白了就是赵泗功劳很大,除了爵位金银赏赐之外,这也是赏赐的一种。

  后面始皇帝会不会再单独点名,可就不好说了。

  若是赵泗表现好,说不定始皇帝隔三差五就要求赵泗随侍王前也说不定。

  郎中令的职权大小,取决于始皇帝是否信任,是否亲近。

  赵泗只要不刻意溜须拍马,献媚弄宠,能够通过自己的优异表现让始皇帝青睐,随侍左右,对于郎中令也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现在郎中令的权利之所以超然,也大多是因为蒙毅得始皇帝亲近的原因。

  如三公之一的太尉和右丞相,看似地位超然,实际上权利却已经没有太多,现在和吉祥物也差不多,始皇帝干脆把军权全部握在手中,丞相之权也全集中在李斯手中。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同样如此,眼下御史大夫是冯去疾,看似地位超然,实则没有半点实权,只能辅佐左丞相李斯处理朝政。

  眼下三公之权,全在于始皇帝和李斯之手。

  相比较之下,九卿反而是实权部门,下属属官都不在少数,而且权利散而小,基本上每一个上卿都手握实权。

  三公这种位置,倘若上不能王前亲近,下不能统辖九卿,再加上本身又没有几个直属属官,说起来三公以下都是下属,实则半点权利也无。

  蒙毅甚至顺便为赵泗隐晦的科普了一下朝堂现状。

  “好嘛,太尉三公都是吉祥物……”赵泗一边朝着宫中走去一边心中暗想。

  “理论上来说,李斯是始皇帝一手提拔,权利皆出于上,换句话说,现在始皇帝统御了所有的军权和政权。又清除了外戚……难怪……”

  春秋战国时期乃至于秦汉三公可不是什么吉祥物,相权大到极致甚至可以干涉皇权,集权制度也不像后世明清一般,仅从如今大秦的政治格局来看,始皇帝绝对是春秋战国迄今为止手中权利最多的皇帝。

  “这也就难怪始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奏折了……三公的权利几乎全部被剥夺,包括李斯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工具人,直辖九卿和天底下各郡县,事无巨细皆悉过目。”

  这个时代,三公和皇权基本上处于相互制衡的关系,皇权大三公权利就小,三公大皇权权利就小,三公架空皇权屡见不鲜,皇权架空三公,却还真不多见。

  这也就难怪秦朝的三公除了左丞相李斯以外皆名声不显,甚至于李斯,也只是左丞相,要知道,大秦以右为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始皇帝的累也是自找的。

  赵泗一边想,一边朝着宫中走去,待到入宫之时,始皇帝已经端正身形正在处理奏折。

  从案几上堆砌的奏折可以看得出来,始皇帝已经工作了有一定的时间。

  赵泗敏锐的发现,始皇帝的案几之上,盛放丹药的瓷瓶已然消失。

  “看。”

  始皇帝将一堆奏折置于赵泗面前。

  赵泗闻声,捧起奏折。

  一篇一篇看去,都是针对海事的奏折。

  有人建议继续开扩海外,寻找祥瑞,有人建议探索大九州,有人进言征讨徐福,有人建议尝试组建海上舰队,开始大秦的海上征战之旅。

  “图,他们看过了。”始皇帝指了指悬挂着的世界地图。

  主要是赵泗这次出海带回来的消息太过于震动,眼下大秦南北二地皆陷入僵持之中,在这次三种新粮的引爆之下,阴阳家的大九州说和主张开扩进取派系产生了微妙的连锁反应。

  阴阳家的大九州说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大秦又确确实实拥有造海船的能力,苦于军功无所出的一批人将狂热的目光放到了海外,而阴阳家也急切的想要印证大九州说,故而导致了这么多针对海事的奏折。

  “海事,该如何?”始皇帝开口问道。

  现在阴阳家已至,迟迟没有出海有个关键原因,船太少。

  大秦的海船都给徐福出海去了,赵泗就带回来了十七艘,拆了小船造大船倒是勉强补齐了二十艘,可是二十艘海船还是太少太少。

  寻求军功的疯子肯定是想要大动作的。

  往近了说,徐福打不打?这货违抗王命,打过去得有足够的船。

  往远了说,二十艘海船,想要占领土地肯定远远不够。

  赵泗没有任何犹豫摇头。

  “陛下,不可贸起海事。”赵泗认真的说道。

  这次出海,赵泗深刻的意识到现在的世界荒芜到了什么程度,大秦开海一定是一个赔本买卖,出海过去,就算打出去也全是飞地,就算贸易也没有贸易的基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秦的船不行。

  大秦的船玩小规模航行还行,毕竟只是收集信息,收集农作物。

  如果以如今的造船思路去玩大规模航行以及跨海征战,很有可能会出大问题……

  “该如何?”始皇帝开口。

  “以神州为基的同时,小规模探索海外,获取海外新种,消息,国家政权,建立了解的同时,改进海船。”

  大秦的海船,只是勉强够用,是始皇帝强行拔苗助长出来的结果。

  想要开海事?不是现在能玩的转的,海事,可不是出海求仙。

第九十五章 赵泗对于大秦海事的未来规划!

  大秦海外远距离小规模探索还有很多空间,一来可以收获世界讯息,二来,赵泗此行环游世界,还有很多关键的农作物没有带回。

  譬如橡胶种子,金鸡纳树,棉花种子……等等等等,赵泗当时环游世界,匆忙找到红薯土豆玉米种子以后,第一任务是带领船员们返航,而并非矢志海外。

  而这些,大秦完全可以通过小规模海外探索继续带回海外种子和作物,继续丰富大秦的生态结构。当然,生物方面也可以适当引进,不过必须小心谨慎,可能会引起生物入侵,现阶段还没有多余的办法处理。

  “大秦真正涉足远海,非十年二十年之功,乃是百年之业!”赵泗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大海才是封建时代末乃至于现代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大秦来说未免为时尚早。

  大秦现在自己的内部土地还没有开发完成,手工业不够发达,商品不足,人口不够多,谈何远海?

  赵泗跑那一趟最多只能算是溜了个弯,接下来的大秦不断小规模探索,远海之外还有很多的惊喜。

  “百年!”始皇帝眉头微皱。

  百年啊……何其久也?

  始皇帝已经四十八岁了,明年就四十九岁了,放在古代这个年龄绝对算不得年轻。

  也就是说,如无意外,始皇帝必然是看不到涉足远海的那一天,世界地图,也终究只能悬挂于墙壁之上。

  “以百年为始……”赵泗沉重的点了点头。

  他是知道大方向的,百年只是最低,实际上以大秦目前的状况,百年都是往少了说。

  赵泗能搓出来再多的发明,工业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

  “不过……大秦短时间内无法涉足远海,近海倒不是不能。”赵泗笑了一下。

  海上航行要分清楚远海和近海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的大秦满足不了大规模远海航行,但是近海已经可以勉强玩的转了。

  最起码周围近海岛屿,大秦航行往来压力算不上太大。

  而且,也确实有利益可图。

  “徐福滞留之所,有金银铜矿!”扶桑是个好地方啊!

  左渡金岛,石见银山。

  “嗯?”始皇帝眉头微动。

  “很多?”看着赵泗神采奕奕的表情,始皇帝开口询问。

  “很多!很多!”

  石见银山巅峰时期出产了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左渡金岛巅峰时期金银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更不用提除了这两个大名鼎鼎的地方以外,扶桑还有其他大量的金银铜矿……这破地方在明清时期一直占据金银出产量第一的位置。

  其实客观来说,扶桑这地方矿藏并不丰富,只不过是比较容易开采罢了,至于神州之地,矿藏虽然丰富,但是直到现代,有些地方开采起来依旧入不敷出,甚至压根没有办法开采。

  说白了,扶桑的矿藏丰富是表象,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板块交接地带,地貌活动比较剧烈,故而大多矿藏都属于富矿,也就是易于开采的金银铜铁矿。

  故而在古代这种金属需求比较小的时代扶桑确实称得上是天幸之地,遍地金银,铜铁不缺,但是到了工业发达的现代,需求量急剧扩大,扶桑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够用了。

  封建时代,扶桑那里的金银铜铁富矿,可以说和钱袋子也没什么区别。

  大秦矿藏多归多,大部分开采不了没什么用,开采技术达不到也用不了。扶桑的金银矿藏相对于开采技术比较贫瘠的封建时代,绝对称得上很多很多。

  始皇帝看着赵泗极其认真的神情,手指于案几之上微微叩动。

  “很多?是有多多!”

  徐福滞留扶桑还没有解决处理,大秦目前的海船只有二十艘,可带不了太多人,如果徐福滞留之地矿藏多到一定程度,那可能就要重新计较一番了。

  “单论金银,比现在的大秦要多!”赵泗沉思后开口回答。

  “一隅之地?”始皇帝略显讶异的看向赵泗,一隅之地,偏远之处,真的有这么多金银么?

  “是!”

  “大秦百年之内,可在近海岛屿搜罗矿藏开采!金银虽不能冶炼武器铠甲,制作工具,但是可以买!”赵泗咧开嘴笑了一下。

  理论上来说,金银如果当成货币来看,目前的大秦商品总量是有限的,金银货币再多也没用。

  但是算不能这么算,因为要把秦国政府和各地贵族分开看待。

  这俩力不是往一块用的。

  “开采出来足够的金银,完全可以用来购买各地贵族生产的商品,包括粮食,布匹,金器……甚至可以用来置换铜钱。”赵泗发出诛心之论。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贵族没道理不卖,毕竟金银这玩意能用来陪葬不是?死了以后带着大量金银陪葬多有面?

  赵泗忽然发现了一个华点,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汉时期大量贵族入葬都喜欢以金银器陪葬,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之内直接导致了金银严重稀缺匮乏的现状。

  甚至间接的影响了商品繁荣和流动,要不然曹操也不至于干挖坟的勾当,这玩意是真香啊,小坟一挖,经济自由,客观来说,盗墓给曹操赚了不少钱。

  现在一看,赵泗惊讶的发现这种带金银器陪葬的传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