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212章

作者:楚国隐士

  “吾儿,你看明白了吗?”

  “那胡惟庸实际上跟为父一样,都不想再在朝堂厮混了,都想走!”

  “可这点他做得比为父好啊!”

  “为父顾忌的太多,想这里想那里,最终的结果就是如今人都快死了,结果还是没走成。”

  “可他就不一样,什么名声什么风评都不管,反正就是要辞官!”

  “如今看来,惟庸比为父看得明白啊!”

  说到这里,刘伯温勉力抬起手摸了摸自家儿子的脑袋。

  “你啊,为人赤诚却又带着几分木讷!”

  “你这性格、心性,还是别进朝堂了!”

  “回老家去,踏踏实实的读读书教教后辈子弟,这样为父哪怕走了也能含笑而逝了。”

  刘家大儿终于还是没忍住哭出了声。

  他知道,这实际上就是他这位智绝天下的老父亲临终的叮咛了。

  而他,也确实打算按照刘伯温的吩咐回老家呆着去。

  作为诚意伯府的长子,他这几年可以说亲眼见证了自家老父亲的挣扎。

  那种想要离开而不得的郁闷、苦楚,他可谓是历历在目。

  而刘伯温也没有瞒着他,很多能说的都告诉了他。

  朝堂是何等的尔虞我诈、互相算计,部门与部门之间、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各种倾轧,刘伯温都跟他说了个明白。

  而这,也让他愈发的不想在这朝堂待着了。

  不久之后,身在皇宫之中的老朱也听到了刘伯温重病的消息。

  听着宋利的禀报,老朱一时间也有些感慨莫名。

  他跟刘伯温之间的关系,很别扭。

  他对于刘伯温,既有那种对于顶级谋士的敬重、佩服。

  但与此同时,刘伯温身上那股子从未消失过的最典型的文人清高作派,让朱元璋很是不屑。

  可偏生,这君臣二人都是个倔种。

  一个明明想走,可始终不愿意服个软,宁愿装聋作哑当小透明也始终不开口;

  而另一个明明欣赏刘伯温的才华也没忘记刘伯温身上的功绩,可偏生就是看他那死倔的模样不顺眼。

  所以,这君臣二人就这么杠上了。

  而如今,君臣二人之间的对抗,终究要走到终点了。

  只不过,朱元璋没想到会是这么一种戏剧化的结局。

  感怀了片刻以后,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由李善长代表他前往探望。

  毕竟,李善长已经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了,同时跟刘伯温也是相识多年。

  由他去探望的话,无论是面子还是情谊,想必都足够了。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仅仅只过了两天,刘伯温居然就这么真的病逝了!

  一时间,文武百官都是唏嘘不已。

  平日里诚意伯刘伯温不声不响的,似乎就是个朝堂之上的透明人一般。

  可等他这么一死,众人似乎就马上想起来了。

  哦,原来还有这么一位大佬来着。

  这可是真正的大佬,这可不是什么玩笑,刘伯温那军师的名号,那可不是自封的。

  可以说,当年朱元璋能一路打下这大明江山,中间可少不了刘伯温的指点。

  可结果呢,人就这么没了。

  众人难免还是有些唏嘘的。

  可没几天,忽然就流传出了这么一种说法。

  说是诚意伯刘伯温压根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上门慰问、探望的李善长害死的。

  本来这小道消息压根就没人信来着。

  可偏生传消息的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还分析上了。

  “军师那年纪也不大啊,不过是刚刚过天命之年而已。”

  “之前固然病了,可有太医还有宫里赏赐的各种珍奇药材,有什么扛不过去的?”

  “而李善长这要是起了歹心就不一样了啊,他可是丞相啊,想要弄死个人还不简单?”

  “理由也简单啊,他想跟军师联手啊!”

  “毕竟军师的名声多好啊,这要是二人联手,那岂不是在朝堂之上横着走了?”

  “结果军师高风亮节,不乐意跟李善长同流合污,那李善长恼羞成怒之下可不就痛下杀手了嘛!”

  可以说,这理由编的那叫一个有鼻子有眼的。

  说得好像当时人就在一旁看着听着似的。

  但实际上,真正了解二人的,都知道这就是个扯淡的说法。

  不管刘伯温是否健康,李善长都跟刘伯温尿不到一个壶里。

  这是二人的出身就已经就决定了的。

  都是大佬,这要是还抱团,这不就犯忌讳了嘛。

  因此,朱元璋是绝对不会相信这个说法的。

  只不过,他转念一想,这要是真算到李善长头上,让他背个锅的话,似乎也不是不行啊。

第297章 让胡大老爷自己选个职位

  第二百九十七章让胡大老爷自己选个职位

  胡大老爷是到刘伯温离世之后,才收到消息的。

  毕竟胡大老爷可是个讲究人,说关门闭府在家待着,那就绝对不会跑出去。

  因此,之前他压根就不知道刘伯温居然重病了。

  结果,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

  对于刘伯温的离世,胡大老爷也是唏嘘不已。

  这个人,是胡大老爷少有的真心觉着可惜了的大才。

  没错,对于胡大老爷来说,这样的大才就此凋零,实际上真是可惜了。

  刘基刘伯温,这人的聪明才智是不用说的。

  可以说,这个时代他是少有的智商、见识、眼界都几乎拉满了的顶尖聪明人。

  对于局势的判断、对于人性的把握,可以说刘伯温都做到了跟其他人断层一般的超出。

  满朝文武当中,也只有刘伯温跟胡大老爷一般,满脑子想的就是赶紧离开。

  而离开的理由居然也是如出一辙,保命!

  二人实际上都明白,只有逃离朱元璋的掌控,辞官深居简出、归隐山林,才能过上些许安稳日子。

  只不过,二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一样的,可二人的选择还是截然不同。

  刘伯温太过清高了!

  按理来说,你都当官儿了,还是朱元璋手底下的官儿,连爵位都有了。

  那么别说谄媚,至少别那么清高没问题吧?

  别说什么面子不面子的。

  明明都已经看明白了,再待下去就要老命不保了,这时候偶尔服个软,就那么难受?

  或者说,只要服个软就能平平安安走人的情况下,还死倔着宁可当个当小透明都不低头。

  这能怪谁呢?!

  胡大老爷这时候其实也在想,刘伯温这个年纪这个时候倒下,或多或少也有些郁郁而终的意思吧。

  毕竟,他这种聪明人看得就比一般人明白。

  可偏生看明白以后却又因为自己的性子不能改变结局。

  他不郁闷谁郁闷?!

  反过来瞧瞧胡大老爷,那就是典型的想明白了啊。

  首先别死扛着!

  然后就是别犯忌讳!

  剩下的,那就是摆烂躺平熬着呗!

  只要在老朱在世的时候没被弄死,那以后就高枕无忧了。

  除了老朱这个煞星,他后世的子孙可没他这魄力拿他这么一条老咸鱼下手。

  毕竟,胡大老爷既不争权夺利,也不去折腾什么犯忌讳的事儿。

  那么谁吃饱了撑的去得罪这条老咸鱼?

  所以啊,胡大老爷的原则简单的很,就是先躺平熬着。

  能偷懒就偷懒,不能偷懒就赖皮,到最后赖皮都不行了,那就挑个清闲的事儿意思意思。

  只要熬过老朱的洪武朝,那往后都是大把的好日子!

  只是,随着刘伯温一死,那朝堂的风向十有八九要变了啊。

  不出意外的话,李善长就要出意外了。

  这人也是个蠢的。

  都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了,难道还没看清楚朱元璋那人的秉性?

  居然到了今天这时候还在上蹿下跳的蹦跶!

  这厮难道就不知道老朱这人如果要杀人的话,那真就是保底一户口本,弄不好就是九族消消乐?

  李善长这厮这是拿着全家老小的命在这儿走钢丝啊。

  不过,胡大老爷哪怕看得再明白,也不会多说什么。

  李善长你爱死不死的,随便!

  只要不沾染到自己身上,你咋地咋地吧。

  李善长的死既有李善长自己作死的缘故,但与此同时换个角度去看的话,又何尝不是在替胡大老爷挡灾呢?

  要知道,之前坐在那丞相之位上的,可是他自己来着。

  反正胡大老爷如今就一个想法,低调低调再低调。

  他如今的“人设”已经塑造的非常成功了。

  就是一条有能力但一心想着躺平摆烂的老咸鱼。

  没人管的时候就躺在那儿不动,实在是被催得厉害了,那就勉力蹦跶一两下。

  然后再次回到躺那儿不动的状态。

  蛮好!

  至少如今的胡大老爷非常满意自己的人设,并且打算把这种人设进一步巩固一下。

  这不,眼瞅着朱元璋圣旨上给出的最后半个月假期很快就要过完了,胡大老爷也终于打算蹦跶一二了。

  他得进宫一趟!

  倒不是别的,他得跟去见见朱元璋,然后跟老朱商量一下自己的职位问题。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