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29章

作者:楚国隐士

  “胡公最让孤佩服的,还是别出心裁的用一道题便改了我大明取士之道。”

  “前些日子父皇为孤讲解了一番胡公的苦心之后,孤才发现,孤居然是如此的孤陋寡闻。”

  “故此,稍候还望胡公不吝赐教啊!”

  瞧着当朝太子队胡惟庸这么敬重,一口一个胡公的叫着,一旁的礼部尚书、侍郎,简直牙都要酸掉了。

  娘咧,瞧瞧!瞧瞧胡大人!

  什么叫一朝宰相的威势啊!

  什么叫简在帝心的恩宠啊!

  明明眼下的胡惟庸只是个五品的翰林学士而已,可无论是礼部尚书、侍郎,还是今日里忽然到访的朱标。

  谁会把胡惟庸当做一个普通的翰林学士看待?

  说白了,这官职什么的,固然有内里的规矩在,可实际上不还是靠朱元璋一句话嘛。

  没什么比简在帝心更加重要了!

  不过,旁人固然在羡慕,胡惟庸嘴里是不断的客气着,心里却在腹诽不已。

  ‘娘的,朱标这小胖子不会是专门冲着老子来的吧?’

  ‘难不成,朱标是特意过来收买人心的?’

  ‘嘶,十有八九还真有可能!’

  ‘这小子怕是眼见着自己家被退婚了,心情沮丧之下,故意来给咱长脸,顺便收买一波人心啊!’

  啧啧,果然是朱元璋精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啊。

  瞧瞧这心眼多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啊。

第43章 胡大老爷又准备忽悠人了

  第四十三章胡大老爷又准备忽悠人了

  对于朱标这点心眼,胡惟庸固然腹诽了两句,但还真没多介意。

  毕竟,这等政治人物,还是精心培养出来的政治人物,有这样的心性、手段,不仅不是缺点,反倒是优点。

  甚至,胡惟庸巴不得朱标心眼更多一点才好。

  因为胡惟庸是真心希望朱标能接班的。

  毕竟,这位的政治手段、眼光,哪里是朱允炆那个废物崽子能比的了的?

  一想起朱允炆,胡惟庸都不禁直皱眉。

  要是那个兔崽子真上位了,他怕是躲都没得躲。

  毕竟朱允炆,是真狠啊。

  看似礼贤下士,一派知书达理的仁孝模样,可实际上这小崽子才是个十足的刻薄寡恩之人。

  从他削藩之时,对自己那几位亲叔叔是如何下手的就知道了。

  堂堂郡王,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亲儿子,居然在朱元璋辞世、朱允炆上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逼得自焚了。

  还有一大堆全家老小被贬为庶民的。

  这特娘的连自己亲人都不放过,还能指望他对臣子有多看重?

  可以说,若是按照原本历史上的路线走的话,除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儒三大蠢货深受朱允炆倚重以外,其他人在朱允炆眼中,不过都是随手可杀的虫蟊罢了。

  甚至,在杀人这方面,朱元璋比朱允炆都不如。

  至少朱元璋多少还是有目标、有目的的在杀,你若是不碍事,不犯忌讳,他还真能容忍下去。

  而且,朱元璋极重亲情,绝不会冲着亲人下手。

  可朱允炆呢,他却只学到了朱元璋的皮毛,认为当皇帝就可以随便杀人了。

  杀得那叫一个干脆!

  亲人、臣子、干将……

  想杀就杀!

  对于这样的人,胡惟庸是万万不想让他上位的。

  更别说,这样的兔崽子上位以后,到时候十有八九还是得被他四叔给掀翻。

  到时候朱棣这个莽夫进了应天府以后,还要清洗一遍皇城势力。

  那自己的生死岂不是又被拿捏了?

  如此一想的话,朱标继位,才是最最稳妥,同时也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想到这儿,胡惟庸干脆对着朱标一摆手道:“殿下,不如你我去公房一叙?”

  朱标闻言眼前一亮,拱了拱手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他固然是来招揽人心的,但他刚刚的话也没说错。

  朱标在听朱元璋给他解释了胡惟庸那道怪题之后,便觉着胡惟庸乃是实打实的大才。

  一道在他看来怪异无比的考题,居然就能看出考生的心性、学问,甚至连今后的路子都能分析个一二出来。

  这对于上位者来说,简直不要太神奇。

  这种学问,朱标很想学。

  二人在众人明晃晃的羡慕眼神之中,施施然的走到了胡惟庸的公房。

  胡惟庸给朱标泡上一杯茶后,先听朱标说起了自己的体会。

  这会儿,朱标谈兴大起。

  都不用胡惟庸催促,就不自觉的说起了自己对于科举取士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胡惟庸听得很认真。

  一方面他要在朱标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才方便自己继续安安全全的咸鱼摆烂下去。

  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好奇。

  好奇这位历史上最稳固的太子爷,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而听着听着,胡惟庸的脸色也变了,甚至连喝茶的动作都不自觉的慢了下来。

  他心中此时就一个感觉。

  朱标,你是真厉害啊!

  对于胡惟庸来说,科举制度这东西的利弊,后世有太多的分析了。

  专家、学者、键盘侠、网文作者……

  太多太多的人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胡惟庸自然也听到过很多个版本,对于科举制度不说了如指掌,但至少若是论及见识方面,他傲视群雄。

  但如今听朱标这么一分析,他却发现,朱标的眼光,真行。

  首先,朱标从一开始便是从一个上位者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科举的。

  光是这一点,就超过了无数人。

  多少储君,在大儒、名士的教导下,被教成了明明是个皇帝,却偏生站在一个臣子或者干脆儒生的角度看问题?

  其次,朱标对于利弊看得非常清楚。

  哪些对于皇帝、朝廷有利,但对学子不利的;

  哪些对学子可谓是天大的好消息,却不利于皇帝、不利于朝廷的。

  这些事情,朱标都看得明明白白。

  就冲着这两点,胡惟庸今天都觉着不虚此行。

  想到这儿,正好朱标的发言告一段落了,胡惟庸沉吟片刻,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后,缓缓说道。

  “殿下,臣之前的考题,固然取了些巧,效果或许也还不错,但终究不是正道。”

  “毕竟,臣也说了,要解答出臣的问题,要么钻研四书五经多年,要么博览群书,要么就是老老实实认错。”

  “可臣只是出题之人,不是阅卷之人,臣敢肯定,最后上榜的,十有八九都是钻研四书五经多年的学子!”

  朱标闻言脸色略显沉重的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其实也想到了。

  “正因为如此,殿下,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便是,这么些年把功夫都花在四书五经上了,那他们究竟还学了多少其他方面的技艺?”

  “是懂数算还是懂农桑?”

  “商贾之道?刑名钱谷?”

  “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

  “那到时候真考上了怎么办?”

  “唯有一个办法,靠师爷、幕僚而已!”

  “那……大明到底是在取士选官,还是花了大力气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这话可谓是一针见血,但朱标却没法不承认。

  因为这就是大明眼下官场最真实的现状。

  眼下这二人,一个是前任丞相一个是当朝储君,那都是接触过全国上下真实情况的。

  这些事情,除了朱元璋,没人比他们更加清楚。

  但是胡惟庸说到这里,有些话就说不下去了。

  因为他明白,四书五经不过是朱元璋用来禁锢考生思想的。

  说白了,愚民之术而已。

  但四书五经不能说,结合实际情况,转个圈子忽悠下朱标的本事,胡大老爷还是有的!

  而且,这本事,他很有信心!

第44章 终于把朱标忽悠瘸了!

  第四十四章终于把朱标忽悠瘸了!

  对于忽悠朱标一事,胡惟庸真心没有半点负担。

  因为甭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都能保证,结果绝对比眼下科举当中全是四书五经的情况要好。

  要知道,明初的儒生已经有些疯狂了。

  疯狂到什么程度,为了经学,他们把数算一科不仅从科考当中剔除出了,甚至直接把研究数算的一应士子、教习全都从国子监赶走了。

  也就是说,大明从这个时候开始,彻底断绝了本就不发达的数理化之路。

  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路线。

  但谁都没有重视!

  而胡惟庸可不能就此放过,他如今要做的,除了给自己之前的摆烂之举擦擦屁股外,还顺便让大明更好一点。

  “太子殿下,你觉着,光是四书五经,就足够一名士子充当一位成熟的官员了吗?”

  朱标这人本就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储君。

  更何况还是在这种私底下的场合,真心抱着讨教之心而来的他,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以眼下大明科考的标准来看,金榜题名者,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称得上一声称职。”

  “而若是在六部三司的话,至少要勤学苦练半年以上才能逐渐上手。”

  “可若是放到地方的话,若无家中师长事先教导,那便是全凭师爷和幕僚的本事。”

  胡惟庸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标这话说的倒也坦诚。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