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38章

作者:楚国隐士

  “哈哈哈哈,为兄发现,读不读书的,其实都一样啊!”

  “反正不会的还是不会,那为兄埋头苦读,究竟为了啥?”

  这位段兄这番话一出,所有人心头顿时悲从中来的冒出了个想法。

  “胡大人,伱是真该死啊!”

第57章 杨宪要搞事了!

  第五十七章杨宪要搞事了!

  应天府、江南、江西、北方……

  但凡今年有士子参考的地方,对于胡惟庸的怨气可谓是冲天而起。

  说白了,胡惟庸这下算是直接把不少人的科举之路直接给打断了。

  这要是放在玄幻小说里,高低得来一句“阻道之仇,不共戴天”。

  眼下只是抱怨几句,而不是直接冲到胡府去质问胡大老爷,那已经算是这帮子学子性子不够暴躁、胆子不够大了。

  而随着各地士子怨声载道之声越来越大,胡惟庸在士林之中的名声可谓是彻底臭大街了。

  虽说这种情况本就是胡惟庸所追求的,可落在其他人眼里,那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当朝右丞相杨宪的府邸之中,此刻,一帮杨宪麾下的心腹,就着这个话题正热烈的讨论。

  “杨相,胡大人之前县试之时,一道圈圈题便难倒无数学子,不曾想反倒被陛下夸赞了。”

  “胡大人或许是觉着此举可一便可二吧,这不,府试考卷又出幺蛾子了。”

  “以一个二字为题,出了道单字策论题!”

  “据下官所知,眼下不仅仅是应天府,但凡本科恩科开考的地方,就没有学子不骂的。”

  “胡大人此举,颇有些弄巧成拙啊。”

  “陛下的马屁拍没拍好暂且不知,可这天下士林的怨气,他要如何面对,怕是要头疼了!”

  这话说得有些阴阳怪气,可杨宪听完后,却大声赞道:“好!”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一愣。

  他们这些人虽然跟胡惟庸一直关系不远不近的,平日里嘴臭一两句也无所谓。

  可杨宪这位领头人、当老大的,直接当着他们这些人拍掌叫好,是不是有些过了啊。

  众人的脸色变化,杨宪都看到了眼里,不过他先是冲着一旁伺候的下人挥了挥手。

  等闲杂人等都退出后,杨宪这才沉声道:

  “不瞒诸位,本官自蒙陛下信重履新右丞相一职以来,日思夜想、辗转反侧,为的不过是两件事。”

  “其一,便是将手中的职司要做好,如此方能上对得起陛下信重,下扛得住诸位期望。”

  “这其二嘛,本官也不藏着掖着,本官也想窥探一下李善长那左丞相的位置。”

  “于公,那厮结党营私,联合一众淮西勋贵、老臣,把持朝纲、堵塞言路、勾连地方,可谓是我大明的一大毒瘤,本官身为陛下亲封的右丞相,岂能坐视此等国贼做大?”

  “于私,丞相既分左右,那为何本官只能为右呢?”

  “本官自认才学、手段、心性都要强于李善长那厮,唯独资历、出身略有不如。”

  “但他为左丞相,本官为右丞相,若是把他弄下去了,这左丞相之位,舍我其谁?”

  “因此,本官方才听到胡惟庸的消息惊喜不已。”

  众人一听杨宪这话,便知道,这位带头大哥今天这是要玩坦白局了啊。

  毕竟他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摆明了就是要搞李善长,要自己爬上左丞相之位了。

  那他们这些蝇附骥尾之辈,想的不就是带头大哥赶紧上去吗?

  带头大哥位子更高,那将来他们的好处也就越大啊。

  因此,杨宪这话一出,众人想都不想的赶忙站起来,拱手道:“还请杨相吩咐!”

  杨宪一见士气可用,顿时哈哈一笑道:

  “诸位同僚,杨某固然对左丞相之位有心思,但杨某也不是乱来之人。”

  “若是以往,李善长半点破绽不露,那我等自然不动如山。”

  “可刚刚孙大人那番话倒是提醒了杨某。”

  “我等固然不能一下子打下李善长,那何不先冲着那胡惟庸来一刀呢?”

  “此人如今虽已不是丞相了,但实打实的淮西出身不说,资历、威望都在。”

  “若是咱们借着最近这股风浪直接把胡惟庸给弄下去,那帮淮西勋贵,又当如何?”

  “毕竟,咱们可不是栽赃陷害,更不是诬陷忠良,咱们不过是替我大明的那些士子们发声而已,有何不可?”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笑出了声。

  是啊!

  这事儿又不是他们编造出来的,他们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如今民怨沸腾,不都是胡惟庸自己惹出来的嘛。

  一想到真把胡惟庸打下去弄出来的动静,这帮江南出身的官员们,激动得满脸潮红。

  当即摩拳擦掌的开始分配任务、确定批次、对好口供等等。

  显然,这帮人,这是把“倒胡”一事,当做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来办了。

  为的,就是给胡大老爷一点点来自江南人的震撼。

  翌日,早朝。

  朱元璋高坐上首龙椅之上,身着大红衮龙袍,隔着冠冕看着眼前排成两列的臣工。

  而先期的加急事务处理完后,还不等宋利喊出那句“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杨宪毫不犹豫的当先站了出来。

  举着手中的笏板,杨宪冲着朱元璋躬身一礼道。

  “陛下,臣有奏!”

  “哦,难得,杨相有奏,讲来!”

  朱元璋这话说得……有些玩味,眼神也带着那么一丝丝戏谑。

  可惜,冠冕前面的珠帘彻底给挡住了,杨宪站在下方看不到。

  他只是本能的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对。

  但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都站出来了,哪里还有缩回去的道理。

  索性,压下心中那一丝丝莫名其妙的惶恐,坦然道:

  “陛下,臣弹劾翰林学士、今科恩科主考胡惟庸。”

  “此人身为本科主考,不思殚精竭力以报君恩,反倒是胡乱出题、应付了事。”

  “此举不仅是视我大明抡才大典于儿戏,更是拿君上的恩宠当玩笑。”

  “故此,臣弹劾胡惟庸耽误国事、办事不力,恳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杨宪身为带头大哥既然已经站出来了,那身为小弟的一众麾下官员,哪里还站得住。

  当即,一批批看似毫无关联,分属各个衙门、不同职级、不同职司的官员,前赴后继的站了出来。

  所有人都是一句话“臣附议!”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官员,看到眼前这一幕简直头皮发麻。

  唯独朱元璋嘴角的那丝冷笑,愈发的明显了。

第58章 早朝上的弹劾闹剧

  第五十八章早朝上的弹劾闹剧

  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其实在很多事情上,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毕竟,过往的皇帝,哪怕是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那也都是高门大户出身的。

  唯独朱元璋,草根出身都难以形容,或许用尘埃出身来形容更加合适。

  挨过饿、吃过苦、杀过人、上过当、当过和尚……

  一路既有贵人扶持、气运加身,也有他自己持之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就好比现在,朱元璋不仅能看得懂臣子们上的奏折,从奏折那弯弯绕绕的话里面分析出臣子要表达的意思,自己还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字来。

  这对于一个当初大字不识的人来说,全都是他努力之下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文臣眼中朱元璋身为君主的想法,其实跟朱元璋本人的固有思维压根不搭。

  就好比眼下这事,朱元璋听完杨宪的话后,只是瞄了一眼,就发现出头的全是江南一带的官员。

  光是这个场景,立马就把杨宪弹劾胡惟庸一事的真实性给下降了五成。

  毕竟,这摆明了就是江南一党打算冲着淮西人下手嘛。

  党争一事,本身就会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在。

  与此同时,科举这件事,虽然朱元璋挺看重的,但是这玩意儿在朱元璋眼里的实际意义,绝对跟杨宪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什么抡才大典的重要性、什么为国举才的庄严……

  都是狗屁!

  他朱元璋就想弄点能干活的“长工”,来给老朱家卖力干活而已。

  而科举,在朱元璋眼里,就是个挑选“长工”的考试而已,没啥特别的。

  若是别的形式能更好的挑选“长工”,那说不定朱元璋扭头就把科举踹到一旁了。

  而之前历届科举选出来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模样,确确实实让朱元璋比较失望。

  要知道,朱元璋历史上可是停过好几届科举的。

  或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科举这事儿,代表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

  可朴素的朱重八表示,没得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卵用?

  那还是别浪费咱的银子了。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这个异类出现了。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题,偏生说成了甄选士子的救命良药。

  一条条、一桩桩的掰着指头给朱元璋算了个清楚。

  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之类的虚名、屁话更对朱元璋的胃口。

  而真正让朱元璋决心支持胡惟庸的理由,是他事后真按照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

  还别说,根据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那个说法,还真就蛮符合的。

  破题思路为“不知道、诚信”的,还真就是憨直、本分之人。

  破题思路为“杂书”的,那真就是游学多年或者性喜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而破题思路为“四书五经”的,那可都是一个个把经史典籍给读出花来的苗子。

  好嘛,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实际的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啊。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简直不要太稳。

  毕竟,说白了科举这事儿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

  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觉着挺好的,你杨宪一个当长工的忽然冒出来说不好,你算老几?

  不过,朱元璋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而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差点当场笑出了猪叫声。

  不怪李善长笑。

  因为他上门退婚一事,他跟胡惟庸已经实际上割裂了。

  而胡惟庸辞掉丞相一职闭门谢客之后,其实就已经主动跟淮西那帮老兄弟们切割了。

  如今的胡惟庸,固然跟淮西一派还有不少香火情在,但实际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