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357章

作者:飞花逐叶

  和睿王夫妇不同,太子两口子就要平和一些,但心里也多少有些不舒服。

  朱景源也经常生病,乃至于卧病在床,可他作为嫡长子储君,却从未有过帝后齐至探望的情形。

  幼弟恩宠如斯,着实让朱景源感到嫉妒,这让他自己都不耻于自己。

  朱景源在自我声讨时,元春在一旁说道:“这个十三弟,还真是啥事都干得出来,竟拿跳湖来威逼母后,偏偏母后还就范了!”

  “他一直就是这么个人,随他去吧!”朱景源叹道。

  马车继续往前走着,元春想起了一件事,于是又说到:“荣国府老太太那边递了消息,说家里最近请了位女修士,精通佛法道行高深……”

  “过些日子她们入宫来,要不叫进来让我瞧瞧?”

  “若真是有些本事,正好与她共研佛法,如此也好跟母后说话!”

  皇后日日礼佛,想要跟她辩论佛法,非得有些水平才是,元春如今修行还不够,所以非常需要一个老师。

  朱景源皱眉道:“神佛之事,还是少沾为妙,别成了把柄让老六拿住!”

  作为正统儒家弟子,朱景源本能就排斥神佛,说出这番话来着实不稀奇。

  当然了,他的话里的考量也有道理,毕竟老六在时刻找他的茬。

  “也对……那过些日子再说吧!”元春答道。

  当下是何等局势,她当然也知道一些,所以她理解太子的难处。

  双方都憋足了劲儿,打算在近期一决高下,太子尽可能小心实属正常。

  “殿下,他既咄咄逼人,为何我们不能先发制人?”元春忍不住问了这句话。

  老实说,她一直都看老六家不顺眼,所以觉得主动出击才正常。

  而元春这番话,却点出很深刻的一个问题。

  即太子虽然得到广泛支持,但心腹之人着实太少了些,这意味着替他主动冲锋的人也极少。

  而朱景渊则不同,通过集贤馆出去的人,跟他有着密切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投机者自然会冲锋在前。

  “朝廷上的事你少问,安心把内宅管好即可,还有你娘家那些人!”朱景源面带不满道。

  贾家贾琏和贾蓉,已经多次来找过元春,希望能帮其运作提职事宜,这些事朱景源是知道的。

  “是!”元春轻声答道。

  很快就是几天过去,朱景洪的“病体”逐渐好转,已经能够会见客人。

  而他的客人,多是龙禁卫那些故旧,或是一些中下层军官,这些人看他顾忌相对要少一些。

  众人在存心殿内说话,一个个说话咋咋呼呼,让在同心殿的宝钗都听到了。

  “跟他说了要静养静养,这两天总是见外客,见客也没什么,说话总该小声些!”

  面对朱云笙黛玉等人,宝钗无奈说了这番话。

  此时朱云笙在她一侧写字,这是皇后安排下来的课业,即使在宫外也得完成并接受检查。

  “十三哥就这样,嫂子你也劝不住他,又何必多为此劳神,随他去吧!”朱云笙抬头说道。

  一边查看朱云笙的作业,宝钗一边说道:“你个小丫头懂什么,待你日后配了驸马,就知道这些事多让人忧心!”

  “哼,我还早呢!”朱云笙撇嘴道。

  这时湘云走过来插话道:“公主可不早了,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了,届时公主有了良配,我们还得讨喜酒喝呢!”

  “那在此之前,我先禀明母后,把你给配出去,还要给你配个糙汉子!”朱云笙直接开口威胁。

  “公主饶命!”湘云当即上前告饶,随后便与其打闹在一处。

  但宝钗的目光,却扫向了坐在原位的黛玉,暗道这丫头近日为何如此安分。

  这个时候不出来抢白几句,可不符合她的性格。

  “林妹妹,你有心事?”宝钗主动开口询问。

  “我……”

  “莫非……也是有了心上人?让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言罢,宝钗不自觉笑了起来,却把黛玉搞得很紧张,只因她被说中了心思。

  知道宝钗是在说笑,黛玉云淡风轻的答道:“哪有……宝姐姐惯会打趣人!”

  几个女子又聊了一阵,黛玉方说屋子里闷想出去转转,宝钗自是让其自便,自己则监督朱云笙完成课业。

  湘云本想要跟去,却被黛玉婉拒了,说自己想一个人走走。

  且说黛玉领着紫鹃到了后园,正好碰见可卿与英莲在摘花,她俩各自手中都拿了一束,嘻嘻哈哈看起来格外高兴。

  “林姑娘来了!”英莲招呼了一声。

  黛玉迎上前去,行礼后徐徐说道:“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两位姐姐真是鲜花配美人!”

  “林姑娘真会说话,我们哪称得上什么美人!”可卿笑着答道。

  但实打实的,她的容貌不在黛玉之下,尤其如今还多了成熟女子的风情。

  以至于此刻,看到笑意盈盈靠近的可卿,黛玉竟有了短暂失神。

  “这个送给你!”可卿把手里花束递了过来。

  “多谢了!”

  “林姑娘,那边还有花呢,我们一起去摘吧!”英莲发出了邀请。

  然而黛玉摇了摇头,说道:“我想一个人转转,改日再跟你们玩!”

  可卿二人也不强求,她们都看出了黛玉有心事。

  看着这俩人离开,黛玉微微叹了口气,然后便继续往前走去,看着手中花束怔怔出神。

  本来黛玉就兴致缺缺,被可卿和英莲这样一对比,就更显得是心事重重了。

  跟在她身后的紫鹃见了,心里也是一样的着急,最终她忍不住问道:“姑娘这是怎么了?”

  她大致猜到了黛玉的心思,知道这称得上是一场孽缘。

  “就是心里闷,也没什么事情!”

  “姑娘,若有心事最好说出来,否则很容易憋出病来!”紫鹃小声说道。

  “我能有什么心事!”黛玉言不由衷。

  然而就在这时,她俩身后传来了一道声音:“谁有心事?说来给我听听?”

  这道声音的主人是谁,黛玉本人是再清楚不过。

  此时的她既感意外和心慌,同时心里又涌出喜悦和害怕失去。

  没错,突然出现的正是朱景洪,他送走前来拜访的宾客之后,方才想着进花园里来瞧瞧。

  却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黛玉。

  “拜见十三爷!”

  看着转过身来行礼的黛玉,朱景洪方笑道:“可难得见你这丫头如此多礼!”

  听到这话,黛玉随即回话道:“我何曾失礼过了,倒不像有些人……净做些逾矩无礼之事,还好意思来说人家!”

  靠近之后,朱景洪方问道:“这就是你跟王爷说话的态度?”

  老实说,眼下黛玉有些紧张,虽然她很想跟朱景洪说话。

  “莫非十三爷要为难一个弱女子?”

  朱景洪笑着答道:“我哪敢为难你,若被你宝姐姐知道了,她还不得闹翻天!”

  然而黛玉格外敏感,听朱景洪提到宝钗,她的心情顿时就难受起来。

  只因她自感眼下的行为,是在挖好姐妹的墙角,属于卑劣小人的行径。

  只是就这么离开,黛玉心里着实难受得紧,以至于她眼眶又湿润了。

  “十三爷好生修养,小女子告辞了!”

  黛玉明显神态不对,这眼下又是说走就要走,着实让朱景洪搞不懂她的脑回路。

  “你怎么哭了?”朱景洪跟上去问道。

  “我没有!”黛玉矢口否认,一面低着头走一面拿手绢擦着眼泪。

  姑娘又流泪了……这是紫鹃的关注点。

  然而朱景洪不是普通人,礼仪规矩什么的完全不在意,只见他一把将黛玉给拉住了。

  “你这丫头,我看你近来藏着事,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嘛!”

  看着近在眼前的朱景洪,黛玉此刻很想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因礼教道德束缚让她张不开嘴。

  “你放开……别给人看见了!”黛玉扭过头去,不敢再与朱景洪对视。

  “若是有什么委屈烦难,你尽可以跟我说,即便我帮不上你的忙,至少也能帮你分担一些!

  不管心里有多矛盾,听到朱景洪的这番话,黛玉心里多少好受了些。

  “无亲无故,谁要你分担了!”

  “我们可不是无亲无故,你是我的……”

  在说出“心上人”三个字前朱景洪停了下来,他倒不是不好意思,而是怕直说黛玉接受不了。

  然而他说半句,反而显示出了歧义,让黛玉越发的羞恼。

  “胡说些什么,什么你的我的,你又欺负人!”

  下一刻,黛玉眼中又涌出了泪珠,此刻她心情复杂到自己都理不清了。

  “王爷,前面又来客了,是羽林卫的几位千户!”

  本来朱景洪想要推掉,听到是羽林卫的千户,他还是决定去见一见。

  这些人马上就要赶赴西北,眼下来拜见是没把他当外人,他又岂能让人家抱憾而去。

  “别哭了,哭花了脸就不好看了,我有事先走一步,回来再跟你说话!”

  “嗯!”黛玉下意识的回话,这一刻显得格外乖巧。

  而这一幕,都被紫鹃看在了眼里,也更加笃定了她心里的判断。

第458章 风波已起

  正统十二年,三月二十五。

  这是朱景洪落水后的第十天,他的“修养”也到了结束之时,这一天他领着宝钗进了皇宫。

  和他们一道进宫的,还有朱云笙几人,她们的半放养生活即将结束。

  这些天时间里,朱景洪去找过几次黛玉,偏这丫头不是避而不见,就是去到人多的地方,让朱景洪想套近乎都不能。

  当然,他本人却很享受这种若即若离感觉,只是苦了自我内耗的黛玉。

  众人一道进了皇宫,朱景洪则是去了乾清宫,宝钗则领着朱云笙一行往坤宁宫去了。

  且说朱景洪到了乾清宫,皇帝朱咸铭正在翻看奏章,他手里拿着的是弹劾辽东都司。

  作为大明的官员,被弹劾是极正常的事,连王培安这等毫无黑点的人,此前也被大片弹章淹没过。

  只是这次的弹劾内容很不同,跟两年前辽东都司军械丢失有关。

  好巧不巧的是,那次是北静王水溶奉旨巡视,他本人亲自来处理的这件事。

  当时水溶处理的结果是,辽东都司一名都指挥佥事被免职,抚顺卫两名指挥佥事被斩,指挥使被免职抄家;辽海卫指挥使和一名指挥同知被斩。

  按理说事情本该结束,然而如今辽东巡军御史的弹劾,又将这陈年旧事挖了出来。

  此前水溶巡视查处的那批人,主要是向女真各部倒卖军械,而这次御史弹劾是九莲卫和新安卫,这帮人把军械运作去了朝鲜。

  朱咸铭看得出来,这道弹章表面剑指辽东都司,实际目标是想整治水溶,最后把太子牵涉进来。

  可是,对于倒卖军械这种事,朱咸铭无论如何也不会容忍,所以这件事他务必要严查。

  于是他当即下了三道谕旨,首先是令锦衣卫辽东千户所严查,同时让南镇抚司在朝鲜暗查,最后还让东厂派了一队人过去。

  加上原本追查此事的辽东巡军御史,总共就有四路人马追查此事。

  “老六这小子,倒还真有些手段!”朱咸铭心里感慨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