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393章

作者:飞花逐叶

  “若他不会来,那可就是……不孝之罪了!”

  聊到最后,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而全程朱景渊一句话都没说。

  没说等于没参与,也可以说是对此事默认了。

  虽然依旧认为朱景洪是莽夫浑人,但其如今掌握了兵权,就逼得朱景渊必须要对付他。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朱景渊对此是深以为然。

  朱景渊在谋划,而东宫的支持者也不例外,其中区别在于太子不知情。

  没错,东宫学士和其他臣属们,知道朱景源会是什么反应,所以不请示就直接把事情做了。

  时间来到下午,在朱咸铭的御案上便多了许多奏本,便是东宫睿王两派人挤到一起了。

  这些人都很聪明,都没有直接弹劾朱景洪擅掌兵权,而是从各个方向论述此事不合制度,希望皇帝能尽快派遣新任总督到任。

  上百道奏疏送来,其中所言句句有理,确实动摇了朱咸铭的想法。

  今天柳芳已经出发了,朱咸铭本来的意思是,让朱景洪给柳芳打下手,如今却不得不考虑把他召回来。

  “唉……朝廷制度如此,也只能将其召回了!”

  放下奏本,朱咸铭沉声说道:“来人,着翰林苑再拟一道旨,着老十三交接于柳芳后回京!”

  “是!”

  放下奏本,朱咸铭叹了口气。

  作为曾经的“大将军王”,他很清楚朝臣们担心什么,所以他也只能让大家安心。

  老十三真会有异心吗?朱咸铭心中头一次冒出这问题。

  这就叫屁股决定脑袋,做根本的利益考量,会把人推到应该待的位置。

  但好在,朱景洪人设实在完美,跟朱咸铭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想到十几年前,自己处心积虑谋划,暗中拉拢文武朝臣,亲冒锋镝博取名望,最后行险一搏夺取大位……

  跟朱咸铭比起来,朱景洪简单得白纸一样。

  想到这里,朱咸铭失笑摇头,暗道若老十三有异心,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当然了,虽然相信朱景洪的仁孝,但出于维护朝廷制度的考量,该把他叫回来还是得办。

  处理完这些事,朱咸铭又继续看着奏报,各地尤其是金陵奏报很多,都需要他这皇帝实时掌握。

第488章 朕可没他这么勇

  下午,襄王府内,后花园。

  宝钗坐在阁楼上,静静看着楼外台上,那里正演着“打金枝”的戏文。

  戏文内容是,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将其女儿嫁给其子郭暧为妻,适逢郭子仪夫妇过寿时公主不出拜寿,郭暧酒后怒打公主的故事。

  戏文内容相对有趣,加之现场有大小两位甄娘娘,二人你问我答显得很是热闹。

  戏文唱罢角色谢幕之时,宝钗笑着说道:“这公主也真是,既嫁到了郭家便是一家人,本该和和睦睦过日子才是!”

  “因其心高而生事,才引出了这些事端来,如今被写成戏文传唱,堂堂天潢贵胄竟被世人看笑话!”

  “所谓家和万事兴,要想不闹笑话就得收起私心杂念,家里上下齐心协力才对!”

  “婷妹妹,你说是不是这道理?”宝钗目光最终扫向了杨静婷。

  杨静婷笑着答道:“可惜升平公主不懂这道理,才会被夫君出手教训,成了古今谈及的笑话!”

  宝钗面露浅笑,仍盯着杨静婷说道:“升平公主车鉴在前,我等该引以为戒才是!”

  她的这番话,已称得上是明示,其实不符合宝钗隐忍含蓄的性格。

  之所以她这样说,是她真不想跟杨静婷“兵戎相见”,只因内宅不宁只会影响襄王府的声誉。

  杨静婷是绝顶聪明的人,听到宝钗这反常语气,她立刻就意识到了什么。

  莫非我所谋划的事,已经被她察觉到了?杨静婷心中警觉起来。

  杨静婷站起身来,弯腰说道:“是该引以为戒,妹妹若有做得不周之处,还忘姐姐提点才是!”

  眼看杨静婷突然起身请罪,在场聊得正欢的两位甄娘娘,便都看向了杨静婷的方向。

  英莲思索之际,只听甄琴问道:“婷姐姐,好端端的为何请罪?”

  “我与婷妹妹说笑呢!”宝钗接话道。

  “说笑?说什么呢?”甄琴好奇发问,她最喜欢听笑话了。

  宝钗答道:“刚才我听戏而自省,说咱们别学升平公主多事,闹得家宅不宁让人家笑话!”

  甄琴笑道:“宝姐姐,咱们姐妹情深,是再和睦不过的,你这是过虑了!”

  宝钗点了点头,方说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圣人还说吾日三省吾身呢!”

  听到宝钗的这些话,杨静婷脸上仍带着笑,然而心里已盘算着催促陈芷,让她尽快把事情办妥。

  论家世、样貌、才学我样样不输于伱,王妃本来就该是我……杨静婷心中呐喊道。

  其实从选妃到现在,她虽表面已接受了现实,但其心里对宝钗一直都不服。

  只是在此之前,她自觉万事皆定认命,所以杨静婷才把不服压在心里,并劝解自己安心做个侧妃就是。

  然而近日陈芷的示好,却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并将她压在心里的想法释放。

  “王妃教训得是,妹妹定当多加自省!”杨静婷郑重答道。

  看起来她似乎受教了,宝钗却知她未迷途知返,自己今天的提醒毫无作用。

  我已是仁至义尽了……宝钗暗暗念道。

  于是众人散会,宝钗自顾往同心殿去了,却见到女官杜红梅等在殿外。

  待其行礼之后,宝钗便问道:“何事?”

  跟在宝钗身后,杜红梅勾着腰答道:“娘娘,宫里传来了消息,都是有关王爷的!”

  停下脚步,宝钗转过身道:“说!”

  “宫里传开了消息,说王爷亲临战阵,斩将夺旗打破敌军,杀敌无数……”

  “他亲自上战场了?”宝钗大感忧心问道,话一出口她就知道这是废话。

  “正是,据说王爷手刃敌军上百人,如今准噶尔都怕他呢!”

  这就叫以讹传讹,战报上说朱景洪斩首八十七,而如今却已传成了上百。

  “还有何事?”宝钗接着问道。

  “奴婢还听说了,今日主上下了谕,要召咱们王爷回京来,娘娘您就能和王爷团聚了!”

  杜红梅以为自己说的是好消息,然而宝钗听到却皱起了眉。

  从个人情感来说,她当然希望丈夫回来,但从王府大局来说朱景洪又不该回来。

  她虽智绝常人,然人力终有尽时,对已经下发的圣旨,一时间她根本无力应对。

  八月二十,这是朱景洪发回战报的第三天,他的第三封战报也传了回来。

  同样是八百里加急,骑卒纵马在长街上飞驰,嘴里大喊着“西北大捷”四个字。

  捷报这种消息,历来都会大礼宣传,为的就是提振人心。

  所以战报每到城镇,驿卒都会大声呼喊,让百姓们知道朝廷又胜了。

  远远听到呼喊,街上百姓就闪到路边,以防被快马给撞到了。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因为走神或其他原因留在路中间,比如正漫无目的闲逛的贾宝玉。

  “二爷,小心……”

  好在茗烟动作麻溜,飞扑过来把贾宝玉拉来,才避免了他被骑卒撞倒。

  “瞎了你的狗眼!”

  虽然骑卒已远去,但他的骂声还是顺风传来,引得茗烟是怒目相视。

  “二爷你没事吧?”茗烟看向宝玉。

  虽然贾宝玉被逐出了荣国府,但他毕竟是太子妃的亲弟弟,还有贾母和王夫人这些溺爱他的长辈。

  虽然不敢明着对他照顾太多,但保证他相对优渥的生活还是不难。

  所以即使贾宝玉落魄了,身边也有几个小厮伺候,屋子里还有几个丫头服侍。

  “你怎么来了?”贾宝玉茫然问道,对刚才的危险恍若未觉。

  “二爷,该回去吃饭了,这都已经中午了!”茗烟提醒。

  “刚才那人喊的什么?”

  往驿卒消失的方向望了一眼,茗烟方说道:“好像是西北又打了胜仗,我听说如今西北是襄王爷主……”

  话才说到这里,茗烟的声音戛然而止,似乎是触碰到了什么禁忌。

  果然他一回头就看见,这位二爷脸色很不好看。

  “二爷,咱们回去吧!”茗烟扶着宝玉起身。

  “宝二爷?”

  远处传来的一声招呼,吸引了现场贾宝玉二人的目光。

  来人茗烟不认识,而贾宝玉见了却展颜露笑,遂对茗烟说道:“那是我好友,今日难得相逢,正好与他叙叙旧!”

  “可是二爷……”

  “给我银子,中午我就不回去了!”宝玉伸出手来。

  茗烟不放心,便说道:“二爷,我还是跟着你吧!”

  他俩说话之间,对面那少年已经走近,因其长相俊秀让茗烟都多看了几眼。

  “玉菡兄,许久不见了!”宝玉笑着相迎。

  世界线的收束力就是这么强,虽有朱景洪闯入把事情搅乱,但很多事情联系到了一起。

  比如这小名琪官的蒋玉菡,便在半年前和贾宝玉相识,且二人已是交情颇深。

  贾宝玉跟着蒋玉菡一道走了,二人如以往那般进了花楼。

  以往只是浅尝辄止,如今贾宝玉却觉得这地方极好,充斥的快乐可以掩盖他的悲伤。

  在宝玉流连青楼之时,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已送入禁,经过重重关卡审核呈送到了御前。

  此时乾清宫暖阁内,还有三位内阁大臣在,正与皇帝商讨西北的钱粮调拨,以及金陵清丈的一应事宜。

  拿着到军报,朱咸铭本想第一时间察看,可最终他又忍住了没动手。

  看着程英递来的奏报,朱咸铭淡淡说道:“念吧!”

  “是!”

  接旨之后,程英打开了信函,而后念道:“西北总督行署军报……”

  “吾皇圣明,泽被四海,德昭日月,恩加万民……”

  开头拍皇帝马屁,这是任何一份奏本的基础,朱咸铭自己看时通常会略过。

  “捡要紧的说……”朱咸铭沉声道。

  程英顿了顿,随即说道:“八月初九日,大军北线佯做后撤,而以南线诸部负责断后,行至半日敌军首攻南线,敌军到时则北线诸军回击……”

  “敌措手不及,其北翼先锋乃受重创,致使其进攻受挫,折损兵力四千余人……”

  听着战报内容,朱咸铭不由咂舌,暗道自己还是小看了老十三这小子。

  而在场三位大学士,听到这话同样大惊,暗道朱景洪这两天的战果,已快追上宁焕祥的总成绩。

  “八月初十日,我军左右两线同时后撤,敌军先不敢追而后半日追击……”

  “我军以逸待劳,于古堡隘口设伏,全歼敌军前锋三千余人……”

  又是这么大的战果,这让朱咸铭都快破防了。

  毕竟他这么年轻时别说取得这般战果,连单独指挥方面军的机会都还没有,更别说如朱景洪这般主持会战了。

  以至于此刻,作为堂堂帝国皇帝,朱咸铭竟有些嫉妒自己傻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