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425章

作者:飞花逐叶

  “今日此类案件极多,长隆县衙安排次日遣人查问,可就在长隆县衙查问之前……有贼人闯入这些百姓家中,打砸之后毁了证据还把百姓抓的人给放了!”

  宝钗很清楚,皇后说的是那件事,但她此时一点儿不慌,因为事情还在她掌控之中。

  “竟有此事,贼人未免太过猖狂,该让官府严加整饬才是!”宝钗附和了一句。

  杨清音微微一笑,而后说道:“你可知道,乃前去袭击百姓的凶徒,其真实身份乃是何人?”

  听到这话,宝钗神色一紧,当然这也是她装出来的。

  “母后……莫非知道?”

  这里需要超高的演技,才能把想掩盖忧惧的感觉呈现出来,但宝钗非常自然的做到了。

  从做出决断的那一刻开始,她其实就在等着今天这情形,为此她已私下多次演练过。

  “我不知道……”

  观察着宝钗的细微神色,杨清音笑着说道:“但东厂的人知道!”

  “那些袭击百姓的贼徒,竟然是锦衣卫的人,你说此事稀奇不稀奇?”

  果然被东厂盯上了,果然此事瞒不过母后,还好我当机立断处置此事……宝钗暗自感到庆幸。

  只见她眉头紧皱,表现出一副紧张的模样,也让皇后更是笃定了自己的判断。

  “伱向来聪慧,你说说看……为何锦衣卫的人,会无端袭击袭击那些百姓?”

  “背后是谁指使?其目的何在?”

  皇后的发问,越发显得有压迫感,下一刻宝钗直接跪倒地上,而后扣头道:“媳妇有罪!”

  看着跟前跪着的宝钗,杨清音不紧不慢理了理衣袖,随后问道:“好端端的……为何请罪?”

  宝钗答道:“媳妇不敢欺瞒母后,锦衣卫那边是媳妇打的招呼,让他们去动手打砸放人……”

  杨清音目光如炬,冷冷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当日长隆县收到投告,此事亦被锦衣卫探知,他们遂遣人查探其中细节!”

  “此前王府太监跟锦衣卫打过招呼,故其得知内情便派人来王府报信,媳妇得知……”

  “得知此事内情,便料定是有人栽赃陷害,就命锦衣卫将此好事之徒驱逐!”

  林红玉绝不会想到,让倪二周密计划落空的推手,竟是他们想要效忠的襄王妃。

  “你怎么知道……那些人是栽赃陷害!”杨清音目光越发清冷。

  “只因……”

  抬头看向皇后,宝钗壮着胆子说道:“那些胡乱攀咬之言,母后又何必要听!”

  这幅神情,当然也是演出来的。

  她派了邓安去盯梢,邓安发现了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所以宝钗笃定帝后二人已知实情。

  既然帝后二人已知睿王暗地里的勾当,宝钗自觉没必要再把这件事捅出来,所以她才临时调整了策略。

  她打算给立个“顾全大局”,以至“忍辱负重”的形象,借此再狠狠踩睿王府一脚。

  端起茶杯,杨清音慢悠悠说道:“我倒真想听听,那些人是如何胡乱攀咬!”

  “媳妇不……”

  “说!”

  杨清音难得发怒,吓得宝钗又把头低了下去。

  '“那些人所谓的证据,说是婷妹妹跟六哥府上有瓜葛,意图……意图联手谋王妃之位!”

  “此事太过荒唐,媳妇是万万不信的,母后也千万不可相信!”宝钗又找补了一句。

  她这完全是欲擒故纵,但不得不说其演技够好,让皇后真的信了她的说辞。

  “所以你就让人把证物毁掉?连审都不让人审?”

  “此事一但摆到台面上,无论如何都只会让皇家蒙羞,媳妇实在不忍见母后心忧,所以才自作主张……”

  经宝钗这么一说,事情性质又有不同。

  她这岂止忍辱负重,这完全纯孝至极。

  于是不可避免的是,杨清音又拿宝钗与另两位对比,于是再度得出小儿媳妇最得体懂事。

  “你这丫头……此事牵扯甚大,如何处置自该由我与陛下决断,岂是你能横加插手?”

  杨清音依旧板着脸在教训,然后语气中已带有关切之意,宝钗自是摆出一副受教的模样。

  一番提点之后,杨清音忍不住叹道:“你这孩子……就是太老实了,容易吃亏!”

  从表面上看,此前流言是冲着宝钗去,这让她确实吃了很大的亏。

  但更让杨清音不满的是,如今城里新传出的流言,尤其那些“功比秦王”的险恶之语,简直让她恨得想杀人。

  想来又是那两个蠢材挑弄是非……杨清音心中如此判定。

  但这次,她确实冤枉了俩儿子,可惜那两兄弟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好了,事情既然过去也就算了,往后有什么委屈……尽可以来跟我说,不要一个人撑着扛着!”

  “也怪那小畜生不省心,非要跑到西北打打杀杀,让你个弱女子在京撑着王府,待他回来我非得好好教训他!”

  宝钗再次叩拜,而后说道:“王爷也是为了朝廷,还望母后宽宥!”

  孝敬公婆,爱护丈夫,维护家族……是标准的好儿媳人设。

  什么贪财,什么小心眼儿,什么年少失怙,跟这些优点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好了好了……瞧把你担心的,我还能打死他不成?快些起来吧!”

  擦了擦脸上的泪花,宝钗方才自顾着起来。

  “是!”

  眼看皇后茶杯要空了,于是又亲自上前替她倒上,主打一个悉心勤快。

  这样体贴入微的尊敬,比起陈芷敬献各种珍奇,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

  “你说这小子,如今该到了何处?”

  虽然朱景洪每天都回传消息,但滞后性实在太大,所以其行程只能大致估算。

  宝钗答道:“昨日传回的消息,说已经过了临潼,只怕三五天就到京了!”

  “九月末启程,半个月赶路两千多里,这一路又不知要受多少苦!”

  刚才还说要教训儿子的皇后,此时眼中满是关切之色,看得宝钗心中很是郁闷。

  只听宝钗答道:“王爷也是为提前赶到,好给太上皇祝寿!”

  “他是个孝顺孩子……”

  听到“孩子”这两个字,宝钗只觉得好笑,毕竟砍死几百人的杀神,怎么看都不算是孩子。

  (本章完)

第507章 归京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时间来到了十月十四。

  相比于以往,今日城南的人明显要多,这是因为百姓都收到了消息,知道大明战神朱景洪要到京,所有人都想一睹其风采。

  消息并非是某人刻意散出来,而是京城上下都关心议论此事,所以朱景洪行踪很难藏住。

  这一情况,给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带来了极大压力,以至于千户指挥一级的武官,都到了街头现场指挥以防不测。

  “常听说书先生讲隋唐演义,里面的秦王殿下也不过如此了……”

  “当年有秦王安定天下,神州百姓免遭兵祸,那才是真正的在世圣人……”

  “如今我大明也有襄王殿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到半年便将准噶尔打得丢盔弃甲,比起唐太宗也差不了多少……”

  “襄王殿下是够勇武睿智,可比起人家唐太宗天可汗,那还是差得远……”

  “哪里差了?襄王如今不过十七岁,便已统率国战领兵十数万,秦王十七时还只是隋朝之臣,在其父手下任个小将!”

  “可人家是天可汗,开创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天可汗!”

  即使远隔千年,唐太宗也有大批的粉丝,此刻与旁人分辨维护偶像。

  这样的场景几乎到处都有,无论朱景洪和李世民相比结果如何,于他而言都已经是胜利。

  毕竟人家是堂堂天可汗,世人赞颂的圣君贤主,而他不过是小小的朝廷藩王。

  朱景洪是大明的功臣,功臣就该有功臣的待遇,所以皇帝派了太子出城迎接。

  此刻病体稍愈的朱景源,就坐在城外搭建的黄棚内,左右是礼部和东宫等官员,以及一些宗室和武勋。

  因如今朱景洪声势过隆,皇帝给他的迎接仪式降了档,所以内阁大臣和六部九卿们,还有五军都督府的高官都没来。

  “太子殿下,襄王殿下的仪仗来了!”

  听到这话,众人便往远处望去,果然看到了招展的旌旗。

  这一路上,朱景洪都是快马加鞭赶路,当然不可能整什么仪仗,这是皇帝专门派过来的人。

  而本来骑马的朱景洪,此时也只能坐回马车内,在他左右分别是秦可卿和诺敏琪琪格。

  可卿虽然先走了一步,但还是被朱景洪给追上,然后他们又走到了一起。

  性格迥然不同的三个女人,此时竟有说有笑起来,吵得朱景洪感到脑袋疼。

  京城里最新的流言,他也从宝钗的信里知道,这就让他感到十分忐忑。

  他与皇帝虽是父子但也是君臣,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样适用,朱景洪又岂会完全不在乎。

  “应该不会有事!”朱景洪如此安慰自己。

  在他思索之时,外面邓安提醒道:“王爷,前面就到了,太子殿下也到了!”

  没错就是邓安,这厮提前赶到了西安,在那里便接到了朱景洪,把余海的活儿给抢了。

  “嗯!”

  应了一声,朱景洪方看向车里几个丫头,说道:“我一会儿要入宫,你们就先回王府去!”

  “是!”可卿应道。

  听到要去王府,琪琪格二人便也忐忑起来,有一股丑媳妇见公婆的感觉。

  目光扫向可卿,朱景洪微笑道:“你是府里老人,等会儿妥善安顿她们!”

  “王爷……此事臣妾怕是做不得主!”可卿应道。

  她在王府只是小小侍妾,上面有选侍侧妃还有王妃,无论如何这种事都不该由她做主。

  在王府位卑言轻,可卿非常小心谨慎。

  朱景洪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那就照我的吩咐,先跟你住一个院儿吧!”

  可卿现在单住一个院,里面房间还多得很,安顿琪琪格二人是绰绰有余。

  “是!”

  如果是奉朱景洪的王命,可卿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也就这此时,马车已经停下,意味着朱景洪该下车了。

  当他正要起身,可卿连忙提醒:“王爷,戴冠!”

  只见可卿打开身旁的匣子,取出了朱景洪的乌纱翼善冠。

  “我倒忘了……”

  接过冠帽,朱景洪将其戴到头上,此时外面拉开了帘子,于是他便走出了马车。

  站在车辕上提了提革带,朱景洪没理会一旁搀扶的邓安,直接跳下了马车去。

  看着对面站着的太子,朱景洪毫无仪态的撸了撸大袖,而后便飞奔着朝太子跑了去。

  “四哥,我的好四哥,咱们兄弟总算又见面了!”

  这等粗鲁行径,在场官员早已见怪不怪,一个个都没有做任何评价,皆细心观察着这位传奇人物。

  无论此前朱景洪多么粗鲁顽劣,如今所有人都得承认他的军事天赋,自然不能再以从前眼光看他。

  “十三弟,千里迢迢赶回,一路上辛苦伱了!”看着眼前黑瘦许多的兄弟,太子出于真切道出了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