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第124章

作者:风霜半纸

  他们天天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考成法规定的条条框框太死,这不利于他们钻空子。

  陈寒则是解释起来:“考成法只是工具,在一定情况之下自然可以灵活调动。

  所以本公才要在州府衙门之外,设立税务稽查司衙门。

  让他们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及时调整既定的目标,做到既约束官员行为,又灵活调度。

  丰年欠年自然有丰年欠年不同的要求。

  天灾人祸之下,当然有折中的办法。”

  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张居正创建的考成法无疑是划时代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成法理论的成熟度受到了政治环境的极大约束。

  朝廷用度的庞大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陈寒一来就先把朝廷国库给填满,同时马上就要对宗室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解决考成法对目标缺乏上下调控的灵活性,不至于让考成法走到穷途末路。

  而考成法之所以能够做到严格执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的健全。

  这三本账簿的三级督查,不仅来自各衙门和督察院,还来自六科和内阁的层层监督,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执行的严肃性。

  而在张居正死后,后继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考成法有弊病,其实就是因为考成法阻碍了他们贪污受贿。

  其实如果后来当政者碰到不好的年景,能把目标调整,而不是将其废除,或许明朝还能迎来一个中兴的时代。

  只能说不是政策不够弹性,而是执行政策的人,本身就被这项政策约束,他们不想被约束而已……

  PS:第五更!!又是五更爆发!读者老爷们,月票啊!!打赏啊!可不可以走一波!!

第167章 锦衣卫改编的国税局诞生!文官们跳

  脚了!!

  陈寒说完改革变法的考成法事宜,看向了在大殿之上的官员。

  他很明白这些官员之所以站出来反对,就是因为考成法而不仅约束他们的行为。

  更是令他们没办法在官场上走关系。

  虽然考成法不一定能够涵盖方方面面。

  但应该能阻拦百分之八十的事件发生。

  尤其是陈寒说的税务稽查司。

  张居正听到陈寒说税务稽查司时,露出了一丝微笑。

  半年前陈寒刚开始跟他说改革变法的时候,就说了要搞出一只专门由皇帝直接掌控的队伍,深入到地方。

  主要是监督知府、知县这一级。

  这支队伍全是锦衣卫当中的精锐。

  这些人本身上查稽查探案,下放下去后,由于他们是受皇帝直接控制,所以他们无需对知府、知县负责。

  而知府、知县也无需向税务稽查司负责。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相之间没有干涉对方行使权力的权力。

  但是呢,他们有利益攸关。

  税务稽查司下去之后,主要负责全方位财务方面的监管和税务征收。

  比如在摊丁入亩折合白银征收的过程当中,负责和当地的官府一起征收税收。

  简单来讲就是知府、知县负责做账,税务稽查司负责收钱,两相印证,账目跟银子对得上,两个衙门才能够交差。

  类似当地官府是会计,税务稽查司是出纳。

  由于知府、知县是具体实施征收税收,但收上来的银子又得入库到税务稽查司的大库里,他们接触不到银子,但是手上有账目。

  反之税务稽查司是直接接收这些税收,但他们又不负责具体的征收。

  这么一来的话,两方为了保证能完成任务,就必须互相之间监督。

  税务稽查司不允许知府、知县这一级,把账上乱来。

  知府、知县这一级又不允许税务稽查司在自己征收上了税收后贪污,使自己的账和银子对不上,互相之间在监督着。

  再加上每一次收税都会有户部官员、六科、都察院这些御史天下巡查。

  也就是说最少是三方互相印证。

  这么一来,虽不能百分百保证税收征收过程当中杜绝瑕疵。

  但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八十。

  其实最麻烦的就是账目是知府知县他们来做,收上来的银子也由他们保管,那就相当于自己监督自己钱包里的钱,怎么可能对得上号呢?

  把管帐的和管钱的人分开,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

  再者税务稽查司隶属于锦衣卫,锦衣卫隶属于司礼监。

  它是属于内官的衙门,和内阁管辖的知府知县原本就是对立的。

  如此一来,下面管钱和管账的就相当于是两套班子。

  本来就是对立的,自然不会允许对方出差错。

  甚至还会故意地监督对方,想找出对方的麻烦来整治对方。

  陈寒就是要好好利用内官和内阁天然对立,来进行相互的监督牵制。

  大明王朝的政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外官对内官,恨不得往死里整,反之亦然。

  利用他们的对立,互相掐,但是呢各自管各自的这一摊,就能比较好地完成税收征收工作。

  钱财之事大于天,一旦国家财政出现了混乱,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麻烦。

  所以陈寒才搞出税务稽查司来。

  而且税务稽查司有权利对自己辖区内任何关于钱财交易的内容进行调查,包括布政使、巡抚、臬台、知府、知县这些当官的俸禄以及人情往来的钱财交易进行调查。

  两套班子在同一个地方互相监督,这才能有效防止贪污受贿。

  当陈寒阐述完了自己的想法之后。

  张居正首先是鼓起掌来:“国公爷的考成法和税务稽查司的设立,实在是天才之举,天才之举啊。

  互相监督又有弹性调整,既不让当地知府知县设立乱七八糟的赋税项目,又不让税务稽查司既管钱又管账,账目和钱财分开,互相监督,互相成就,乃天才之举。”

  作为理财专家的张居正,一眼就看出这一套法子下去之后,一定可以行之有效。

  但是其他的官员心里面可就打起了小九九。

  本来俸禄就不高,一向是要靠那些杂办、岁办,也就是拿老百姓当免费的劳动力来使用,才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

  就比如衙门里边的吃喝拉撒,甚至包括官员自己家里面的吃喝拉撒,都得从各种杂办、岁办当中出,也就是从老百姓手里面直接拿实物。

  为什么明朝的官员俸禄这么低,他们还能够活下去,没听过哪个说饿死的。

  除了贪污之外,其实他们还有很多办法解决。

  就是靠岁办、杂办。

  这些东西是什么?

  其实就是直接要求老百姓为他们提供生活物资。

  比如一个官老爷家里面没有蜡烛了,老百姓就得给他们提供蜡烛,尿桶也得提供,吃食也得提供。

  甚至连官太太的内衣之类的,都是老百姓的提供。

  抬轿子、倒马桶、做饭的、洗衣的,都能摊派到老百姓们头上去。

  对于百姓们来讲,给官老爷们免费干活,也叫服徭役。

  徭役分力役和兵役。

  力役顾名思义就是给官府提供免费劳动力。

  兵役才是当兵。

  摊丁入亩也就是一条鞭法的升级版的意思就是,把老百姓的力役给免除,从此官府的开销得花钱雇佣百姓来提供。

  这对百姓来讲那才是真正最大的解放。

  而说回官员的俸禄,他那点俸禄其实就是他除了生活之外的其他花销。

  比如与朋友的诗词唱和,人情往来。

  其他的都是百姓包办的。

  相当于包吃包住。

  那这点俸禄银子看上去就不会太少了吧。

  至少一个月有十两银子的俸禄。

  十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

  一个殷实的四口之家,全年吃喝拉撒的花销,可能也就用个四五两银子。

  可是一个知县老爷一个月就是十两银子。

  这么一算的话,似乎就不少了。

  所以说那些个说大明王朝官员俸禄低的人,得看清实际情况来说话。

  很多官员他们家里的吃喝拉撒是不需要他花钱的,全由当地的百姓提供了。

  老百姓手上产的那些东西很大一部分,都要上供给官府衙门开销。

  甚至还得定期去给官老爷家里提供免费劳动力。

  而现在把这所有东西全部给铲掉了,对于老百姓们来讲,那就相当于去掉了一座大山。

  因为那一点田税非常低。

  自从太祖朱元璋规定永不加赋,两百年来其实田赋依旧和开国之初没有区别。

  若要是靠这一点赋税来供养这么庞大的官府开销早就爆雷了。

  能够维持下去,就是因为那一套所谓的税办杂办之类的乱七八糟的摊派。

  所以为什么官员一提到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的内容就跳脚,原因是在这里。

  没有百姓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吃喝拉撒和劳动力,他们肯吗?

  于是就有官员,马上站了出来,“陛下、张阁老、辽国公,我朝俸禄向来微薄,官员们靠的便是税办和杂办才能够应付衙门的日常开销。

  如今一刀切了,官府衙门该如何维持,还请辽国公给一个方案出来。”

  文官们心道:对呀,你不让我们用岁办杂办让老百姓出,那总得有个口子来出这笔钱吧。

  还有什么税务稽查司,这个衙门一搞的话,我们还怎么贪污税收,官员谁还敢要贿赂,这不胡闹吗?

  这个衙门绝对不能设立!

  总不能我们真的拿这一点俸禄去维持自己办公费用,那真是活不下去了。

  陈寒讨厌这些文官,但是天下真不能不靠这些文官去治理,于是他给出了自己的办法……

  PS:第一更!最后一天,看看月票还能不能飞一下!!各位彦祖们,助我一臂之力啊!!

第168章 细致到变态的考核机制!文官们恨得

  咬牙切齿!!

  对于官员如果没有了杂办岁办,这些老百姓免费提供的劳动力给他们,他们如何生存下去这个问题,陈寒一直都有过思考。

  于是在这些人问出来之后,陈寒直接回道,“想保证官员们没有了乱七八糟摊派,还能够继续办公,有两个方法。

  第一,今后官府衙门,一切办公资费,由税收单独另拨一部分,所有一切用度应当知府和知县会同各方人士订立出来,于年初就上报承宣布政司。

  由承宣布政司审核后,在当年的税收当中额外留取。

  这是解决官府衙门办公之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