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骥卧槽
“大军就不用了,不是骑兵很难派上用场。”曹冲继续道:“阿翁,眼下咱们还有多少大军?”
曹操想了下,说道:“蜀国的十五万俘虏就地解散,不解散不行,蜀地民间都没壮丁,必须解散让他们归家,恢复蜀中生产。”
“这些人本就强制入伍,解散后也没大问题。”
“江东的十五万俘虏同样解散。”曹操继续道:“江东归附也有段时间,孙家在江东已经没影响力,世家也被麟儿迁到邺城,解散这些人问题不大。”
“五万临时征召的新兵也解散,为父在益、荆、扬三州各留下五万大军,再刨除五万海军,为父眼下带回来二十五万大军。”
“再裁掉一些大军吧。”曹冲听完后建议道:“节省下来的军费,多弄一些骑兵。”
“为何如此安排?”曹操顺势问道。
“汉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民间壮丁不断被征召入伍。”曹冲紧接着道:“眼下天下太平,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乃首当要务。”
“裁军令其归家务农,既可以让士卒享受太平,与家人团聚;又可以恢复生产,提高国家税收,两全其美。”
曹操微微颔首,问道:“还有呢?”
“还有...就是让民间的汉人多一些。”曹冲提醒道:“阿翁难道不感觉,民间胡人的占比越来越高了么?”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胡人比之汉人团结,必须让汉人的数量提高,这些胡人才不敢为非作歹。”
内迁胡人这个事情,从西汉就持续开始。
包括南匈奴,就是那时候整体归附大汉。
原本只是在边疆地区定居,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深入汉地。
如今并州大部分地区,都盘踞着数量不菲的南匈奴。
自家老爹曹操,当初也没少迁徙胡人。
例如白狼山灭乌桓后,几十万的乌桓被弄回来,就盘踞在河北地区。
这些其实都是五胡乱华的祸根,不过曹冲也没办法去指责什么。
毕竟只有自己是穿越者,其他人都不是。
也就无法用未来的事情,去指责人们过去的所作所为。
毕竟从西汉的皇帝到东汉的皇帝,再到现在的曹操,统治者都没把胡人当一盘菜。
汉末诸侯都能乱杀的货色,能翻得起什么大风大浪?
怎料天下在司马家手中,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浩劫。
恐怕曹冲现在去给老爹讲述五胡乱华,曹操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不信,胡人哪有这个实力?
曹冲扩招骑兵的目的很简单,未来把五胡都犁一边。
步卒派不上用场,只能用骑兵反复剿灭,将五胡乱华掐死在萌芽状态。
至于已经内迁的胡人,确实不好处理,曹冲打算维持现状,因为根本无法剔除出去。
况且眼下内迁的胡人数量,说实话也不算太多,也就南匈奴成气候,数量方面比较可观。
历史上西晋时期,司马家跟脑子有病似的,每次内迁胡人都是百万级别的规模。
搞的北方人口比例,胡人占比比汉人还多,胡人反倒成主体民族,朝廷还一直压迫胡人,不出事才是见鬼了。
曹操执政期间,不过内迁区区几十万胡人而已,还都是一些老弱妇孺,只要民间汉人的数量一直保持绝对优势,算不上什么太大问题。
内迁的胡人随着时间推移,基本上也就慢慢同化掉。
听完曹冲的一番言论,曹操连连点头,道:“麟儿未雨绸缪,看来夷灭南匈奴也是别有用意,不是冲动行事,为父这就放心了。”
说话间,父子二人从城外返回皇宫,径直来到御书房。
曹操挥手屏退所有下人,看样子是要跟儿子商议什么大事儿。
曹冲见状不由好奇,问道:“阿翁可是有事情?”
“嗯。”曹操微笑颔首,问道:“麟儿当初不是说,有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吗?”
“那时为父问你,你说时机不到,需要等到天下一统才行。”
“眼下九州归一,天下太平,麟儿口中的全新选官制度,应该可以拿出来讨论吧?”
曹冲闻言面露恍然之色,笑道:“阿翁真是好记性,没想到这事儿您还记得呢。”
“废话。”曹操笑骂道:“为父难不成是老糊涂?”
“选官制度,事关国家,重中之重,为父岂能掉以轻心?”
“趁着为父尚有春秋在,咱爷们商量着来,好好合计一番,免得日后你继位后孤掌难鸣,身边没个帮手。”
可怜天下父母心,曹操着急此事,还是为了给爱子铺路。
曹冲眼下在朝中很有威望,但依旧远不及老爹。
曹操是想趁着眼下还活着,靠着一言九鼎的威望,把这件事情敲定下来,免得日后爱子上位后,一群老臣跳出来反对。
虽然自信爱子肯定能够处理,但总归是一件麻烦事儿,不如趁早落实。
见老爹如此说,曹冲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道:“科举制。”
能代替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唯有科举制,能够尽可能做到公正选拔人才。
毕竟,科举这种东西不仅宋、明、清时期在使用。
哪怕是后世照样是公务员考试,其实也就是科举制呗。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先进,完全可以适用于当下,并且未来也不会落后.
第268章 科举、造纸、印刷、墨家?
曹冲将科举制简略介绍给老爹,曹操听过后陷入沉思。
“为父可不可以理解,所谓的科举制,就是左雄提出的那一套?”曹操打个比方。
东汉中,尚书令左雄改察举制。
加试,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如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并追究举荐官员等。
简而言之,被举为孝廉之后,需要到中央参加一次考试。
若未能通过考试,则取消孝廉资格,剥夺当官的名额。
若能够顺利通过,才能通过举孝廉走马上任,正式成为一名官员。
显而易见,左雄的提出的办法,无疑是在掐有些人的脖子。
故而在左雄担任尚书令期间,选举相对清正,录用了不少人才。
但最终还是逃不过人亡政息,随着左雄去世之后,这种复试考核逐渐消失。
故而对于曹操而言,科举制并不难理解,以前就有类似的东西。
“阿翁理解的没错,只不过科举制人人可以参加,没举孝廉这个环节。”曹冲解释道:“左雄的复试,是为了剔除孝廉中的不学无术之辈。”
“而科举制,是要网罗天下所有英才,凡是身家清白者,都能参加科举考试。”曹冲不忘补充道:“商贾之子除外。”
“怎么说?”
“官商勾结。”曹冲的回答很简单。
“对对对。”曹操重重点头,“禁止商人为官就是这个道理,但若商人之子为官,同样能有这个效果。”
眼下,已经有商人不得为官的律法,禁止商人之子为官也就不难理解。
官商勾结的危害有多大,不用多言。
届时父亲为商,儿子为官,父子二人在地方上勾结。
依靠儿子为官的权势,商人父亲可以垄断当地的所有行业,从而赚取到大量“九一三”钱财。
这些钱财还能反哺官员儿子,拿着这些钱上下打点,从而爬到更高的位置,拥有更大的权势,再帮助商人父亲去垄断更多的行业。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优势互补,这个组合一旦出现简直无解。
故而必须从源头上掐死,实行科举制度后,必须禁止商人后代参加。
“为父有一个问题。”
“您讲。”
“熟人怎么办?”曹操提出问题,“例如我是主考官,我家里的亲戚来参加,明明试卷不及格...”
“糊名!”曹冲不假思索道:“把考生的姓名糊住,如此就能避免徇私舞弊。”
曹操微微颔首,好似抬杠道:“名字可以糊住,但一个人的笔迹却无法隐藏,是不是亲近之人,通过笔迹就能判断出来,不见得非常要看名字。”
“那就规定答题考试时,只能用规定的笔迹,让所有考生都使用同一种书写风格,例如方方正正,不带有任何个人风格的楷书。”
“但凡从笔迹中流露出个人书写风格,成绩直接作废。”曹冲继续给出解决办法。
这就是后世的“馆阁体”,也是古代考试专用。
科举制在推广时,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糊名、笔迹这些问题,历史上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嗯,看来麟儿对于科举制的思考很成熟。”曹操面露满意之色,“如此只要不泄露考题,就能极大保障公平性,不错不错。”
“不过有一个核心问题,麟儿是不是忽略了?”曹操话锋一转发问。
“您讲。”
“百姓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根本不会参与考试。”曹操严肃道:“虽然天下人都有参加的资格,可到头来参加考试的人,归根结底要认识字才行。”
“而识字的人,无非是那一小撮人啊。”曹操意味深长道:“世家、寒门,仅此而已。”
“百姓不参与,寒门很难考得过世家,学问都在他们手中啊。”
“科举制看似比察举制先进,但实则比察举制还利于世家大族。”曹操沉声道:“察举制,咱们尚且能够管控。”
“但若人家是凭自己本身考上来...就不是咱爷们能控制的事情。”
曹操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说出目前科举制最大的弊端。
科举制,在制度上看似无比公平。
但实则每个人的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无疑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首先就是老百姓,他们有参加的资格,但实则根本没有参加的能力。
其次是寒门,他们虽然认字,但家中藏书非常有限。
反观世家大族,垄断了天下九成的知识、学问,书籍都在他们的手中捂着,通过联姻可以相互借阅,相互学习。
世家子弟,不见得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一批人。
但若单论考试,世家子弟绝对是最如鱼得水之人。
科举制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确实杜绝了不学无术的草包进入朝廷。
但却会选拔大量精英世家子弟,这些世家子弟都是能人,大量涌入官场之后,自然而然会导致官场失衡,世家之间天然联系,属于同一阵营,届时连平衡都无法做到,皇权就有被架空的风险。
到时候,哪怕宗室、外戚、宦官全绑起来,恐怕也没世家的势大。
因为宗室无非曹、夏侯两家,外戚也仅限于与皇家结亲的家族,满打满算超不过十个家族。
而十个家族的人才,如何跟全天下的世家人才抗衡呢?
当世家之人可以通过科举,名正言顺进入官场时,八成的职位会被这些人把持,这无疑是大魏最大的隐患。
“所以说,在阿翁看来,科举制非常有利于世家对吧?”曹冲笑着发问,好似并没有太过担忧。
“那是当然。”曹操脱口而出,随即不由一愣。
看着笑容满面的爱子,曹操惊喜道:“难道麟儿有反制手段?”
“既然如此利于世家,想必阿翁在朝堂上提出后,应该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百官肯定会通过这项提议,甚至于大力支持。”
“没错。”曹操连连点头,“目前提出科举制,肯定不会有任何阻力。”
“嘿!”曹冲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日后他们后悔也来不及咯。”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