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354章

作者:老骥卧槽

  刘备弄俩字,我爹也得弄俩字!

  大臣们也都是人精,一听就知道曹冲是什么意思,立即相互凑到一起,低头窃窃私语,开始讨论再加一个什么字更好。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陛下,臣建议尊号‘襄武!’”

  “嗯。”曹冲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襄武二字,足以诠释太祖一生功绩。”

  接下来,曹冲下旨将孙尚香立为皇后,曹小虫晋升太子,环夫人则尊为太后。

  把该做的事情全都安顿好,这次大朝会也就进入尾声。

  群臣本以为,新君的第一次大朝会,会在和谐气氛中落下帷幕,但曹冲依旧是那么出人意料。

  “关于守孝之事,朕有一些看法。”曹冲沉声道:“三年孝期太久,理当减少一些。”

  此言一出,其他人倒还好,但儒家的那些大臣心里一颤。

  孝道,无疑是儒家最为提倡核心价值观。

  眼下曹冲要缩减孝期,在他们看来就是要对孝开刀,心中如何能不打颤呢?

  “敢问陛下打算减少多久.. ?”钟繇试探询问。

  “七天吧。”曹冲不假思索道:“毕竟朕只守了七天。”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一时间,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或者说是阻挠此事。

  “陛下贵为天子,身份社稷重任,守孝七天是无奈之举,普通人不像陛下肩负重任,不应该如陛下一般。”

  曹冲只守了七天孝,满朝文武也没意见,也没办法有意见。

  毕竟是新君,一大堆事情都等着曹冲处理,不可能刚登基就守孝三年。

  真要是守三年,等曹冲孝期结束,大魏也早亡国了。

  身份使然,皇帝是没条件去守孝三年,哪怕儒家也不会强求新君去守孝三年。

  “陛下,百善孝为先,大魏岂能不以孝道治国乎?”

  “倘若无孝,国将不国啊!”

  “还请陛下三思!”

  铺天盖地的劝阻声涌现,儒家之人纷纷反对。

  至于其他派系,虽然没有反对,但也没有出言附和曹冲的观点。

  三百年独尊儒术,各种习俗留下的惯性很强大。

  哪怕不是儒家之人,但是从小到大受此类观念的潜移默化,导致没人敢出言赞同曹冲的建议。

  但没关系,儒家自有死对头在。

  “臣赞成陛下之言。”毌丘兴大步出列道:“我墨家主张节葬。”

  “先帝临终遗旨,里里外外无不透露出节葬的理念,我等臣子应当效仿先帝之举。”

  “百姓将大量钱财浪费在葬礼上,把财富都埋进土里,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守孝三年之说,更是会浪费百姓的人力、精力,三年孝期足以拖垮一个家庭!”

  “更别说双亲很少会在同一天过世,这样算下来就是六年孝期,人生才有几个六年?”毌丘兴大声道:“六年时间啥也不干,喝西北风吗?!”

  “厚葬、守孝,对于富裕的贵族、官员而言,算不得什么。”

  “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代价!”

  作为墨家的当代钜子,虽然新墨家的内核是儒家思想,但毌丘兴肯定还会去研究先秦墨家的思想主张。

  对于不合时宜的兼爱非攻,肯定不能提倡。

  但节葬也确实是墨子的主张,拿到眼下来说事儿非常合适。

  “禽兽住口!”

  “亚圣骂你们果然没错!”

  毌丘兴的一番言论,无疑踩在儒家的痛脚上,立即引起强烈反应。

  作为儒家的死对头,自有一番烟瘾在其中,儒墨双方在许多观点上都相左。

  “肃静!肃静!”

  眼看着群臣吵起来,太监立即出言呵斥,大殿随即安静下来。

  钟繇开口道:“陛下,千万不能被墨家这群人蛊惑!”

  曹冲摆摆手,道:“令君言重了,朕并非不提倡孝道,孝是治国根本所在,必须重视。”

  儒家众人闻言松了口气,但曹冲话锋一转道:“不过,孝道也不能流于形式。”

  “例如一个不孝子,生前不奉养父母,等到父母过世之后,大肆操办葬礼,再守孝三年。”

  “如此能称得上孝子吗?朕看这是借父母之死,成全自身的名声,此乃大不孝也!”

  “再例如,孝子勤恳服侍父母一生,从无任何忤逆,奈何囊中羞涩,无法给双亲一个体面的葬礼,难道就要被称为不孝吗?”

  “孝事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曹冲缓缓说道:“这才是朕的本意。”

  “何况是否要守孝三年,孔子与宰我早有定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宰我答:安!

  子曰:汝安则为之。

  宰我说三年孝期太久,三年不为礼,则礼崩;三年不为乐,则乐坏。

  孔子问减少孝期,你能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既然心安,那你就减少孝期吧。

  宰我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孔子的学生,并且还是著名学生,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者之一。

  连这样的人,都认为三年孝期太久,儒家该如何反驳呢?

  果不其然,曹冲搬出这个典故之后,儒家众人沉默不语。

  说什么?天子看书太多,学问太大,不好糊弄啊。

  “陛下,事关重大,不如再议?”钟繇硬着头皮建议。

  说又说不过曹冲,可又不想妥协,那么就只能先拖着,日后再想其他办法。

  “也好。”曹冲并未坚持,给了对方台阶,道:“孝道关乎国本,确实是大事,理当谨慎一些,这个事儿你们下去后再研究研究。”

  “陛下圣明!”儒家群臣顿时松了口气,想着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再说一件事情。”曹冲“图穷匕见”道:“朕欲实行陵邑制度。”

  群臣闻言头皮发麻,如果说刚才的孝期之事,是踩在他们的痛脚上。

  那么陵邑制度,无疑是直刺心脏,世家百官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世家,通俗讲就是地头蛇。

  地头蛇,顾名思义,在自家地盘上才能横行。

  倘若实行陵邑制度,被强行迁徙到京城周边,无疑会导致世家失去根基,也就没有横向的资本。

  毕竟京城是真龙盘踞的地方,地头蛇来到这边也只能盘着,老老实实。

  “陛下,大魏岂能实行前朝的旧制度?”

  “陛下不可,陵邑制度劳民伤财。”

  “强迁天下富户入京,恐有伤民心。”

  事关切身利益,这波人展现出的态度,比刚才涉及孝道还要强烈。

  曹冲坐在龙椅上,眯眼笑而不语,就这么静静看着群臣咋呼。

  不知过了多久,嘈杂的群臣自发安静下来。

  龙椅上的天子可不是软柿子,这天下有一半都是这位曾经的“太子爷”打下来。

  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大权在握!

  “你们...”曹冲轻声道:“不孝啊。”

  轰!

  曹冲轻飘飘的一句话,对于百官而言如遭雷击。

  陵邑制度,核心目的是遏制地主、豪强、乡绅、世家,从根源上解决这拨人。

  但明面上的目的是什么?

  陵邑,给先帝守陵寝啊!

  这才是明面上的目的,把这些人迁徙到曹操的高陵上,让人们在陵寝上居住,起到守陵墓的作用。

  而现在这些人不愿为先帝守陵寝,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人不孝!

  尤其刚才谈论过守孝三年之事,所有儒家大臣都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前脚刚说了孝道如何如何重要,后脚就不乐意为先帝守陵。

  前后态度截然相反,世家官员的脸都被抽烂了,而且还是他们自己抽自己。

  守孝三年、陵邑制度。

  曹冲把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说,今天势必要通过其中一项,不然儒家、世家无法做到自圆其说。

  要么,同意削减孝期,让孝道不必流于形式。

  要么,同意陵邑制度,老老实实去给先帝尽孝。

  又想要保住儒家在孝道上的话语权,又不想给先帝守陵寝,两者前后矛盾。

  曹冲虽然没有明说,但此举无疑是在告诉群臣。

  今天!

  这两件事情,必须通过其中一项!

  百官顿时感受到来自新君的下马威,一个头两个大。

  当面对一个有军功、有智慧、有威望的天子时,才能明白这样的领导到底有多么棘手。

  “¨. 嗡嗡嗡...”

  万般无奈之下,群臣又开始窃窃私议。

  这次曹冲并未制止,群臣显然是在商量同意哪一项,或者说在哪一件事情上对新君妥协。

  两害相权取其轻!

  相较于孝道上的话语权,各家各户的利益才是真真切切。

  减少孝期,说来说去也没啥关乎利益的影响。

  但若是迁徙到陵邑,则会失去在地方上的大量利益,真金白银的那种利益。

  故而没有任何意外,群臣选择反对陵邑制度,通过削减孝期。

  “陛下,臣等认为孝道确实不该流于形式,三年孝期未免太久,极大耽误民间生产劳动,阻碍国家良性发展,对于贫苦百姓(诺好的)不太友好。”

  曹冲微微一笑,道:“传旨昭告天下,日后民间不必守孝三年,七天足矣。”

  “当然,若有人自愿延长孝期,属于个人行为,朝廷同样不会阻拦。”

  朝廷规定孝期是七天,日后民间只要做到守孝七天,就不应该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