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50章

作者:虚空圣堂

  因此,到时候运输公司高端的有汽车业务,低端的有人力车业务,绝对能在国内的交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汽车这玩意,在特殊时刻,甚至可以当运兵工具,非常方便。

  李奇维也是在为未来提前谋划。

  而宋大全又添油加醋地把李奇维的规划说给老伙计们听,把他们唬的一愣一愣的。

  兄弟们虽然不太懂,但确实赚到钱了,于是都夸赞老宋讲义气,活该以后开奔驰。

  没错,李奇维的奔驰车已经定好了,现在正办理各种手续,手续齐全后才能顺利通过海关发回国内。

  还在英国的盛景然来电,卡尔·本茨知道是李奇维订车后,立马表示这辆车是他免费赠送的。

  他希望和李奇维交个朋友。

  李奇维倒是明白这家伙的心思,看来自己几个关于汽车的专利震惊对方了,卡尔·本茨想与自己合作。

  要不是知道李奇维不久就会返回欧洲,他自己事情太多也忙不开,卡尔·本茨都想直接来亚洲找李奇维了。

  而李奇维已经在幻想,接下来开车去学校的拉风场景了。

  他就是要给所有人一个印象,跟着他李奇维混,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跟着他研究科学技术,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奔驰我能坐得,伱也能坐得,前提是只要你物理能考满分。

  谁说科学家就一定要艰苦朴素,反正他李奇维朴素不了。

  科学研究看的是天赋、勤奋、运气,和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没有任何关系。

  穿补丁衣服的未必就牛逼,开豪华汽车的也不代表人家就是享乐的菜逼。

  如果连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啃馒头、喝稀饭,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投入科学事业呢。

  情怀是崇高者的荣耀,绝不是道德的枷锁。

  李奇维就是要无限拔高科学家的地位,来实现他心中的那个伟大计划。

  这不,奔驰汽车还没来呢,就已经开始有大佬被李奇维吸引过来了。

  起因则是《科学周刊》上那篇关于学术交流会的报道。

  黄埔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自从李奇维让于式枚当广东大学的副校长后,他就彻底当成了甩手掌柜。

  广东大学乃是公立大学,各种流程和制度都有章可寻。

  李奇维给于式枚讲解完办学的重点后,便放任他开始教学管理工作。

  而他自己则常驻黄埔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就成了管学副大臣的办公衙门了。

  此刻,他正在草拟学校开学后,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材料。

  开学典礼、校训、晋升制度、毕业制度等等。

  虽然第一届招收的学生不会多,但是必须给人一种神圣感。

  这可是华夏的第一所私立大学,以后注定会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奇维不得不用心打磨。

  忽然,李三来报,有人自称对物理略知一二,想拜访李奇维。

  李奇维心中大喜,没想到学校的名气这么快就打出去了,他连忙命李三去把人带过来。

  如今李三已经成为黄埔理工大学保安队队长,手下管着十多个小弟,威风凛凛。

  他不仅负责李奇维的个人安全,也负责整个学校的安保任务。

  等到学校正式开学后,就会保持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危险。

  这个年代乱的很,黄埔这个地方又远离广州中心,不得不防有什么宵小之辈不怀好意。

  而且李奇维一直觉得,暗中肯定有很多人盯着自己,就算不是想致自己于死地,也希望能给自己添点乱。

  所以,在他的授意下,李三才组建了保安队,成员都是和李家沾上关系的干净子弟,用起来放心。

  而李三武功高强,又深得李奇维和李庭照信任,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队长。

  甚至李奇维还暗中通过自己的渠道,订了十几把步枪,以防万一。

  这年头,手里有枪才有安全感。

  真乱起来,可没人管你是不是大科学家。

  如今革命党在四处搞事,清朝的局势已经逐渐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在关键时刻,黄埔理工大学也能充当一个小小的堡垒。

  李奇维自嘲,自己到现在还没有办公室秘书呢,李三都成老大了。

  他现在负责的事情太多,到了必须需要办公秘书的时候了。

  而且这个秘书还必须懂西学,会与人打交道,能处理各种专业的问题。

  本来王路遥想让香岚去当秘书,但是李奇维认为他的秘书必须是个男的,不然吃不消他的工作强度。

  所以,他就一直耽搁了,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正当他想着这些事情时,李三已经把人带进来了。

  来人身材敦厚,圆脸大耳,眼睛虽小,却透露出睿智的光芒。

  只见对方拱手朗声道:“学生王季烈,见过李大人。”

  听到名字的那一刻,李奇维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对方的生平信息。

  浏览完后,他内心不禁狂喜,这回可算遇到宝了。

  这应该是华夏物理学界的鼻祖级人物了。

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华夏的物理学史时,都习惯从民国成立开始。

  真实历史上,1913年,京师大学开办物理学专业,这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导下,华夏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1916年毕业。

  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了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建立。

  真正开展物理学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

  当时国内本土的物理学有四条最主要的发展轨迹。

  第一条是华清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执掌下,利用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吸引了强大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华清大学物理系为国内的物理学培养了一批细分学科创始人,如钱学森等。

  仅在抗战前毕业的9届53名大学毕业生中,后来就出了9位华夏科学院院士,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华夏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再也不能复现了。

  第二条是燕京大学物理系。

  这所教会大学在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当校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校实行自由教学。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养物理教师。

  1934年前,燕大毕业的学生全部做了教师。

  这为后来华夏物理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底蕴。

  第三条是京师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京研物理所)。

  1931年,严济慈被聘请为京研物理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养出了钱三强等十余位物理学家。

  第四条是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虽然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是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处于漩涡之中。

  从而导致物理系主任频繁更迭,影响了正常教学。

  直到1933年,饶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崭露头角。

  但随即抗战爆发,京大的教学又被打断,因此始终没有画出一条完整的物理学发展轨迹,甚为遗憾。

  抗战前六七年,事实上成为华夏物理学乃至华夏学术的“黄金时期”。

  后来,华夏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说道:

  “八余年的抗战,使萌芽的华夏物理学夭折,至战后复员重拾起来,损失者非八年时间,而系发展的锐气及持续性也。”

  以上这四条路径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有国外的留学经历,美国最多。

  有的人最后回来了,有的人最后没有回来。

  这就是华夏接下来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发展情况。

  但是如今李奇维是在190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物理学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时期。

  何育杰和夏元瑮还是毛头小子,变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对于华夏物理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现在站在李奇维面前的王季烈,点亮华夏物理学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方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物理研究,也没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华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华夏物理学发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于1873年出生,今年31岁。

  1894年,考中举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和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

  1900年,王季烈翻译了樱花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并将书名定为《物理学》。

  是他将“物理”二字选为“physics”的国文名称。

  在此之前,“physics”的国文名称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词,也并非王季烈生造的,汉语早已有之。

  《周书·明帝纪》中记载:“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

  在这本《物理学》中,内容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磁学、电学等。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直线运动、物质、重力、向心力、绝缘体、蓄电池等。

  这些物理学名词一直沿用到后世。

  该书由江南制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教科书。

  接着,王季烈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物理学教学工作。

  但是在李奇维没有回来之前,王季烈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就和徐启泰的爷爷徐寿一样。

  导致何育杰在编写他自己的《物理学》时,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还有这本书。

  而李奇维也不知道,华夏物理学界还有这号人物。

  要怪就怪此时大清的交流方式太简陋原始了,连电报都没有多少。

  现在李奇维看见王季烈,当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你好,王季烈,你我素不相识,今日找我有何事情吗?”

  “而且你自称学生,看伱打扮,想必走的是科举一途。”

  “我连四书五经都背不全,当不得你的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