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他在乎的是李奇维在英国稳定下来,而不是在哪个大学。
反正以对方的聪明才智,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伦敦国王学院很不错,他们的副校长卡普和我是熟人。”
“前段时间,你还没来英国时,他还来找我,让我介绍物理学教授给他。”
“那时候卢瑟福和理查森都已经安排好了,我就拒绝了他。”
“如今既然你想去他们那里的物理系,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保证没问题。”
“以你的条件,再加上国王学院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担任物理系主任应该没有难度。”
李奇维大喜,他没想到汤姆逊的关系这么铁。
别看他又是诺奖,又是爵士,但他毕竟是华夏人。
在国内,李奇维是想去哪去哪。
但是在英国,这种隐形的限制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绝对不可能当京师大学的校长一样。
然而,有了汤姆逊的保证,一切就都有可能了。
毕竟一个物理系主任和校长所代表的意义是不能比的。
李奇维自身的实力,足以让汤姆逊愿意去出力。
要是换做威尔逊,估计就差点了。
不然汤姆逊早都把威尔逊推荐去国王学院了,镀镀金也是好的。
半个月后,李奇维带着推荐信,再次来到伦敦国王学院,见到了卡普副校长。
“布鲁斯博士,非常欢迎你的到来。”
“以后有什么需求,都可以随时向学校提出。”
卡普神色激动,他对李奇维的到来是意想不到,但又无比兴奋的。
因为一个牛逼的物理学家,能给学校拉到多少经费,剑桥大学就是标杆。
卡普脸上笑开了花,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伦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不同,学校对于旗下各个院系具有较大的管理权,只是把教学权力放给了各院系的教授和讲师。
所以,卡普对于物理系主任的人选有很大的发言权。
李奇维也笑道:“希望以后能为伦敦国王学院物理学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一番寒暄过后。
卡普说道:“布鲁斯博士,现在可以提前称呼你为布鲁斯教授了。”
“学校对于你的博士招生,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你只要报备信息即可。”
李奇维感受到了伦敦国王学院的诚意,看来自己是来对了。
要是他去牛津大学,肯定不会被如此特殊对待。
接下来,卡普带着李奇维签署了几分合同,正式确定聘用关系,成为伦敦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
此刻,李奇维也终于有了英国正规大学的教授头衔。
以后他就可以被人称为布鲁斯教授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教授头衔竟然是伦敦国王大学的。
那就先定一个小目标,五年内,至少获得20所欧美名校的教授头衔。
这个时代,也是有荣誉教授头衔的,所以李奇维的目标可行。
第206章 国王学院竟然还有高手?
1909年3月1日,李奇维以伦敦国王学院物理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的身份,正式来学校报到入职。
他的到来让物理系的师生们全都兴高采烈。
李奇维笑着和所有人打招呼,并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表示要带着国王学院物理系迈向更高的台阶。
顿时引起台下的一阵掌声。
接下来,他又单独拜访了物理系目前的讲师和教授们。
其中一个人让李奇维大为诧异,没想到国王学院还有隐藏的高手。
“你好,巴克拉教授。”
“久仰你的大名。”
32岁的巴克拉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布鲁斯竟然知道自己。
他感觉到受宠若惊,连忙回礼。
“你好,布鲁斯教授。”
“非常欢迎伱的到来。”
“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
李奇维笑了笑,温和地说道:“巴克拉教授,前两年你和亨利·布拉格教授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非常精彩。”
“布拉格教授还是我的博士毕业答辩评审老师呢。”
“他的犀利我是深有体会,能与他一较高下的一定是高手。”
巴克拉被李奇维夸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脸色变的潮红,显然非常激动。
李奇维那是谁?
物理学第一天才,量子论和相对论创始人,第一届物理诺奖得主。
还有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质能方程、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等等顶级成果。
能得到对方的夸奖,巴克拉简直和吃了蜜一样。
这就是物理顶级大佬的影响力。
李奇维笑着看向对方,心中感慨。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了。
随便一句话就让未来的大佬受宠若惊。
巴克拉可不是什么小卡拉米,真实历史上,他也是获得诺奖的大佬。
李奇维口中的争论也和X射线有关。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物理学的巅峰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那么次一级的就是X射线、放射性、原子及电子研究这三大方向。
其中X射线更是在初期引起最多的关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有5个诺奖与之相关。
1901年,伦琴因为第一个发现X射线,而获得物理诺奖。
此后,物理学家一直对X射线的本质进行研究。
它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注意,这里的波还是粒子的区别,与光的波粒二象性不是一个概念。
光即便能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但此时的物理学家依然认为它的本质是波,粒子性质只是它的某种行为而已。
光和电子、原子这样的物质实体,有本质的区别。
物理学家们争论X射线的本质,粒子指的是像原子电子一样的实体存在,而不是波动。
李奇维当初在欧洲放射学会议上,大胆预言X射线是一种波。
当然,因为没有实验支撑,在场的人只是把那个预言当成大佬的直觉。
巴克拉1900年入职国王学院,从1902年就开始研究X射线了。
他通过研究X射线的散射和偏振现象,趋向性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动。
但是这种证据是不充分的。
几百年前,牛顿和一众光学大佬,就对光的本质进行了争论。
仅仅是散射和偏振的话,粒子说也能解释。
注意,此时物理学家并不知道X射线是光的一种,不然也就没必要争论了。
所以,支持X射线粒子说的亨利·布拉格教授站了出来。
他不仅用粒子说解释了散射,还假设X射线粒子具有旋转性,这样就能解释偏振现象了。
于是,双方各执一词,在1907年-1908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辩论的主战场,就是《自然》杂志。
双方你来我往,隔一段时间就发表论文,证明各自的观点。
巴克拉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
而亨利·布拉格坚持认为,X射线是由电子和正电荷组成中性电偶极。
两人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有各自的实验事实支撑。
这种争论虽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实历史上,劳厄受到巴克拉关于X射线偏振和波动观点的影响,在1912年发表了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
劳厄发现X射线在经过某种特殊的晶体物质时,会产生衍射花纹。
这个实验结果有力证明了X射线是一种波动,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
为此,劳厄获得1914年的物理诺奖。
接下来,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这父子俩对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布拉格定理)。
从此开辟了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新领域。
这项技术也为后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故事也很精彩,和伦敦国王学院有密切关系。)
布拉格这个名字也成了结晶学的同义词。
因此,布拉格父子获得了1915年的物理诺奖。
和劳厄的获奖时间只有一年之差,可见这个研究的重要性。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