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4章

作者:虚空圣堂

  哪怕是穿越者,面对这样一群最顶尖的人类,也感到泰山压顶、惊心动魄。

  当然,如果李奇维不讲武德,泄露太多天机,那确实毫无压力。不过恐怕当场就会被英国军方给带走了。

  接下来,众人前去自助吃个下午茶,休息一会,然后就是正常的学术交流会了。

  毕竟英国皇家学会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会议,肯定不止为李奇维一人。

  而是借着这个好机会,让全球顶级的物理学家们交流思想、讨论学术,增强英国的科学影响力。

  餐厅内,空气中除了美食的味道,还有知识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李奇维在那与众大佬谈笑风生。

  这时,开尔文勋爵满脸笑意地朝他走来,身边还有一位看起来60岁左右的老者,“布鲁斯,给你介绍一位朋友。”

  老者开口道:“伱好,布鲁斯先生,我是欧内斯特·索尔维。”

  感谢各位新老书友的推荐票。

第47章 完美落幕

  听到老者的名字,李奇维一愣,几秒后才反应过来,这可是一位大名人啊。

  如果要从后世选一张世界上最聪明的照片,那么“物理学全明星照”绝对当仁不让。

  这张照片(上有配图)拍摄于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以爱因斯坦和波尔两人为核心,展开对量子力学的唇枪舌战。

  参会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恐怖如斯。

  而那场会议,就是由眼前的白胡老者索尔维赞助的。

  真实历史上,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于191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以后每三年召开一届。

  索尔维是一位工业化学家,也是一位实业家,他通过开办工厂赚了很多钱,但是心中却一直有个科学梦(其实就是闲的)。

  但是他已经年过半百,明显在科学上力不从心,于是就准备砸钱。

  在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当时能斯特想召集一批顶级物理学家,聊聊物理最新进展。

  索尔维一听,机会来了,当即表示要自掏腰包承办这个会议。

  于是,他预定豪华酒店作为会议地点,还给每位来参加会议的科学家准备红包,这就是第一届索维尔会议的来历。

  索尔维大佬表示:我钱多,你们随便造,我就是想听科学思想碰撞的脆响,比金钱迷人多了。

  李奇维看着索尔维,心想,这才是所有科研人员心中的理想金主啊,只给钱,不瞎指挥。

  这种老大,必须打好关系,接下来想组织开会议,找这位老哥就行了。

  于是,他伸出手,显得非常热情,笑道:“你好,索尔维先生,很高兴见到你。”

  索尔维很奇怪,不知为什么李奇维对他如此平和,在他的想象里,这样一位青年天才肯定是无比倨傲的。

  之前在会场,他几乎都快要成为李奇维的粉丝了,如此激动人心的物理突破,让索尔维觉得手里的钱瞬间不香了。

  好男人就得搞科研,求突破,改变世界。

  若是李奇维知晓他的想法,肯定会说:没有别的意思,就是看上老哥伱的钱了,把钱赞助给我,你也算改变世界了。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交流,索尔维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财力,李奇维则委婉地表示,后面希望能经常组织一些物理会议,增强学者间的交流。

  两人随即相视一笑,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把一旁的开尔文勋爵搞得云里雾里。

  很快李奇维就和索尔维寒暄结束,他表示以后一定要经常书信往来,为物理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索尔维刚走不久,《自然》主编洛克耶爵士就走过来了。

  “嘿,布鲁斯,光电效应的论文准备什么时候发表啊,全杂志社现在就指望你了,小伙子们正鼓足干劲呢。”

  李奇维随口抿了一口红酒,笑道:“就最近几天吧,初稿我都已经写完了,稍微修改下就行。”

  洛克耶非常满意,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有你这个大主编在,相信很多人投论文都会首选《自然》。”

  李奇维道:“那真是一件好消息。既然期刊现在收稿越来越多,洛克耶,我有个提议。”

  “不如在《自然》旗下多设几个专业子刊,这样不仅可以体现专业性,而且还能帮助公司增收。”

  洛克耶一愣,喃喃道:“子刊?布鲁斯,能详细说说吗?”

  李奇维准备把后世《自然》的那一套拿过来,于是说道:“我们可以保留《自然》这个主刊,上面主要发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需要极高的创新性。”

  “然后在它下面,再设有《自然·物理》、《自然·化学》、《自然·生物学》等子刊。”

  “子刊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可以稍逊于主刊,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如此一来,既能区分水平高低,增加投稿人的积极性,还能吸引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岂不美哉?”

  洛克耶听完后,目瞪口呆。他实在想象不到,李奇维不仅学术能力天赋卓绝,就连办杂志,都能推陈出新。

  难道天才干什么领域都是天才吗?

  这个主意可以说是非常好,完全符合当前《自然》期刊的发展状况。

  随着李奇维的论文名声越传越大,《自然》的名气也水涨船高。

  它不仅仅吸引着英国的科研工作者,更是走出国门,吸引欧洲,甚至美洲科研人员的注意。

  越来越多人的首选期刊就是《自然》,它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创新。

  但是最创新最前沿的成果始终是少数,更多人的工作,虽然也极为优秀,但毕竟稍逊一筹。

  所以,这时候如果主刊代表最好,次刊代表优秀,就能吸引所有人。

  啥?你说连次刊都发不上,抱歉,在大佬眼中,那不是科研工作者,而只能算科研垃圾制造者。

  洛克耶无比兴奋,甚至双手不停比划着什么,恨不得现在就回去,着手推进这件重大事情。

  李奇维连忙把他拉住,让他不要着急,还是把会议听完再走。

  接下来的几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者们,轮番上场,阐述自己的成果。

  会场内随时都响起鼓掌声,各种研究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有李奇维的珠玉在前,但这种纯理论的东西,太过高端,属于极少数人的专利。

  大多数的物理学者研究的东西,都是和现实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比如法国物理学家李普曼,就报告了一种新型的彩色相片技术。

  他在感光板的表面涂了一层反光层,光线照射后,就会与反射光线形成干涉,产生彩色条纹。

  然后经过潜影处理,就能打印成彩色的照片。

  历史上,他就是凭借发明的这种技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普曼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反光层,以及确定涂层参数,达到稳定能商业化的程度。

  这个时代的照片还都是黑白的,直到1935年彩色相机才正式被推向市场。

  由此可见,物理学从理论实现到商业化,中间要经过多少阻碍和努力,远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几天后,激动人心的会议终于落下帷幕,所有人都心满意足地离开。

  要知道现在不像后世,各种会议天天开,如今的学者们基本都是靠书信交流成果。

  所以能聚在一起,参加一次会议,是非常珍贵和值得庆幸的事情。

  而且这次的会议实在是太精彩,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很多人都准备回去吹嘘一番。

  索尔维大佬更是热心地叫来拍照人员,拉着李奇维等十几个知名物理学家,一起拍了合照。

  把小老头乐的合不拢嘴,用他的话说,每天看着这张照片,都能增长智慧。

  李奇维回到剑桥大学后,每天除了照常去卡文迪许实验室,剩下的重点就是联系家族,启动星火计划。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会议影响如此深远,沿着电报线,传到了遥远的东方。

  那里,几个热血的年轻人,从此将改变自身的命运。

  感谢【神荼之茶】的月票,感谢各位新老书友的推荐票。

第48章 风起东方

  1900年11月8号,清朝,宁波中西储才学堂。

  一个稚气未脱却面带刚毅的青年,此刻正拿着一份报纸,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阅读。

  秋意渐凉,一阵风吹过,他随意裹紧衣服,眼睛却没有离开报纸半分。

  青年叫何育杰,今年18岁,自幼聪明好学,11岁丧父后,更加勤奋笃学,尤其擅长古诗文,15岁就中了秀才。

  但是,受到甲午战争的影响,又经历戊戌变法的革命浪潮,他认为清朝腐朽不堪,八股文更是禁锢思想,毫无作用。

  因此何育杰决定舍科举习西学,研究西方的格物之术,报效华夏,为推翻满清后做准备。

  所以他在两年前加入了宁波中西储才学堂,成为第一批学生之一。

  自1895年,张之洞上奏《创设储才学堂折》,倡开办新学之风后,各地纷纷筹建新式学堂,类似后世的高中。

  宁波中西储才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7年建立,十几年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讲过。

  此刻,何育杰看的正是讨论李奇维量子论的那篇会议报告。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因为量子论的发表,他就了解到李奇维了。

  甚至他还为此直接去了一趟广州,想要见一见对方,结果被李奇维的家人告知,对方暂时在英国还未回来。

  无奈,他只能原路返回,不过以后他就一直关注着李奇维。

  这个时代,竟然有华夏人能做出那么大的科学成就,这让何育杰很是佩服,并心生向往。

  今天物理课学习结束后,教习戴维斯先生给了他一份报纸,告诉他可以好好看看。

  原来何育杰在学校,非常勤奋好学,尤其是物理、化学等课程,更是经常名列前茅。

  所以很多外国教习都喜欢这个华夏小伙子,认为他一定会有一番大成就。

  何育杰拿到手后才发现,这份报纸上,竟然详细地描写着讨论量子论的会议,里面还带有李奇维的名字。

  他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拿起报纸,连忙找到戴维斯,“先生,你能告诉我光电效应是什么吗?”

  戴维斯面露苦笑,“抱歉,何,在我的国家,我也只是一个本科生,上次的量子论我都没有给你解释清楚。”

  “这次的光电效应我就更不懂了,这已经是最前沿的物理研究了。”

  “世界上能看懂这个公式的人,估计比学校的人还要少。”

  “不过,量子论的作者,李奇维,他真的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天才,哪怕在我们欧洲,都算的上物理学家了。”

  听到戴维斯的评价,何育杰心中跟吃了蜜一样甜,尽管不是夸自己,但他觉得与有荣焉。

  李奇维!这个名字牢牢刻在了他的心里,仿佛图腾一般。

  谁说华夏都是愚昧无知的,我们汉族人也能出现百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天才。

  他现在决定,要立马再去广州。

  因为几天前,李老先生曾派人来信,李奇维想邀请他去英国进修,并且在那边已经打点好一切,不需要他准备任何东西。

  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去广州李宅等待。

  如此机缘,让何育杰心动不已,但却稍有一丝顾虑。

  但今天的报纸让他彻底下定决心,去!

  反正他不是家中独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就算离家三五年,影响也不大。

  等学成归国后,再给母亲尽孝也不迟。

  类似何育杰的青年,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此刻都接收到了李奇维量子论会议的事情始末。

  另一边,杭州,16岁的夏元瑮(读‘力’),正在与其父亲夏曾佑发生争吵。

  夏元瑮带着西洋眼镜,稚气未消,怒气冲冲地说道:“父亲,你为何不允许我学习科学,每天背先秦诸子百家,难道能打败八国联军吗?”

  父亲夏曾佑恨铁不成钢,“逆子啊,我夏家三代饱读诗书,绘画诗词无所不通,经典八股更是底蕴深厚,怎么到了伱,偏要去学那奇技淫巧之术。”

  夏元瑮反感父亲的迂腐,据理力争道:“天天说别人是奇技淫巧,那怎么人家有轮船大炮,我们就只能挨打。”

  “你知不知道李奇维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多么巨大的轰动,他才是我心中的偶像。”

  “无论你们怎么说,我去定了。”

  一旁的母亲好像瞬间老了几岁,叹气道:“浮筠(夏元瑮字),就算你要学习西学,哪里不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吉利,我让你爹送你去洋人的学堂不行吗?”

  夏元瑮看着父亲和母亲苍老的样子,哭着道:“父亲,虽然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