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心中不停地默哀。
1912年10月16日,距离第二届布鲁斯会议还有半个多月。
这一年的诺奖终于如期公布。
其他奖项都好说,就是物理诺奖的颁布,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1912年第十二届物理诺奖得主是:瑞典发明家,达伦。
他的获奖理由是: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额。
解释一下。
大航海时代,对于船的安全来说,最重要的是灯塔和照明浮标。
有了它,船长就能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中,辨识位置,保证船员们的安全。
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的灯塔和照明浮标越来越多。
而且还提出了特殊的需求。
第一,照明的亮度要足够大,让这些光源容易识别。
第二,照明时间要足够持久,不要动不动就得加燃料。
第三,最好是自动的。总不能每个灯塔都派人去守吧。
于是,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调节亮度和时间的设备就成了重要的工作。
达伦目前是瑞典气体存储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成果就是为了解决这個问题。
他把乙炔溶于丙酮中,作为燃烧的能源。
并且设计了一种精巧的结构,能够存储大量的丙酮。
因此,第二个燃料量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经常去添加照明燃料。
而且乙炔的焰火非常明亮,经过特殊的设计后,能形成强烈的闪光。
这种闪光的亮度是足够的,能够穿过浓烈的大雾。
第一个问题也被解决了。
接着,达伦又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节器。
能够根据情况,自动控制照明的频率和强度。
其实就是通过控制乙炔的燃烧速度和一次性量来实现的。
想要强光,那自动调节器就加大阀门开口,一次性燃烧大量乙炔。
想要弱光,那就减小阀门开口。
至于频率那就更好控制了。
总之,达伦的成果,客观来说,距离诺奖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自动调节器难度很小,一个厉害点的发明家都能做到。
关键是他把乙炔溶于丙酮,并且设计的这种蜂窝状的多孔结构,容纳更多的丙酮。
这个创新设计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哪怕是化学家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但尽管如此,离真正的物理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因为达伦的所有成果,都没有创造和发现任何新的物理知识或现象。
他的成果和马可尼的无线电不同。
无线电至少还用到了大气层反射,如今形成了大气科学这门学问。
也算了新的物理研究了。
技术难度看,无线电确实比达伦的设计高了好几级。
若不是其瑞典人的身份,几乎很难获奖。
因此,所有人都觉得瑞典诺奖委员会是在暗箱操作,照顾自己国家的人。
一时间,批判声不断。
“呸,还说诺奖是全世界最公平的奖项,这明显是偏袒本国人。”
“我是航海业内人士,达伦的发明,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世界各国基本都采用了他发明的设备。”
“我们业内都称呼他为‘航海者’的恩人。”
“哦?还有这种故事。”
“客观点说,达伦的成果就是弱化版的无线电。”
“这一次物理诺奖确实有点有失偏颇。”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得不公开发文表示。
原来,达伦因为研发航海照明设备,实验室发生爆炸,他躲闪不及,不幸双目失明。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停止研究。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仍然继续在实验室工作。
如此精神,简直把科研工作者的坚毅表现到了极致。
所以,今年的诺奖才会考虑颁发给他。
真实历史上,达伦的奖项是由他的弟弟去领取的。
而且大会上他弟弟也没有发表任何演讲,并且会后也没有印发达伦的获奖成果册子。
这可能是达伦故意为之。
他知道自己的成果离诺奖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是毕竟他是瑞典人,又为科学事业奉献到这种地步。
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有此决定,也实在是人之常情。
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索德巴姆公开发文表示:
“接下来的诺奖,将仅仅考虑获奖者的成果,排除其他一切因素。”
达伦的故事被曝光后,瞬间在科学界引发轰动。
一场关于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大讨论,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更重要。
“哎,没想到还有这种事,达伦的成果虽然弱了一点,但他这种刚毅的精神值得学习。”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普通人的极限或许只是天才的门槛。”
“但是普通人为了达到极限,很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科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伟大的科学精神。”
当然,以上的说法也有很多人反对。
他们认为科学就是科学,不应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布鲁斯教授发表量子论和相对论,既没有吃苦也没有身体受伤,难道他的精神就不可贵吗?”
李奇维:喂喂喂,兄弟别造谣啊,我吃的苦不少啊。
“科学是宇宙的真理,它既不会偏爱勤奋坚持的人,也不会对懒散傲慢的人有偏见。”
“它就在那里,谁发现了谁就是伟大的。”
“这不就是诺奖设立的初衷吗?”
“那我为了科学甚至失去了生命,诺奖是不是也得给我一个。”
“这对其他人来说根本不公平。”
“.”
达伦获得诺奖的事情,竟然演变成关于科学价值的讨论。
双方各执一词,都非常有道理。
一个重视感性,以人的视角看待科学。
一个重视理性,以科学本身的视角看待科学。
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很难说服对方。
而且没有人敢断言,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李奇维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是长叹一声。
这种问题哪怕放在后世都是一个无解难题。
不同人,他的立场不一样,本身的实力不一样,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因为这是两种价值观之间的较量。
后世也有很多成果,从科学原理来说,它们非常简单,没有任何的创新。
但是从应用层面以及发现者本人的奉献精神层面看,确实又值得尊敬。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开评选。
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又能完美平衡科学和人心之间的矛盾。
以李奇维如今的身份,他是不可能为这件事公开表态的。
一旦他发话了,那么几乎相当于盖棺定论了。
关键是这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得罪不少人。
老阴比李奇维自然不会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件事难就难在达伦的成果,终究是次了一点,但又不是太次,至少它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瑞典,利丁戈市。
达伦和他的弟弟正在喝着咖啡聊天。
达弟叹气道:“大哥,现在外面因为你获得物理诺奖都吵翻天了。”
“有支持者,也是反对者。”
双目失明的达伦并没有想象中的失落和消沉。
今年43岁的他看起来依然意气风发,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
带着一双墨镜,遮盖他受伤的眼睛。
他毫不在乎地说道:“哎呀,完全没有必要同情我。”
“眼睛瞎了,算不得什么大事。”
“我知道物理诺奖委员会的想法,毕竟我是瑞典人。”
“我们国家辛辛苦苦办的奖项,怎么也得照顾一下自己人。”
“但那也得分情况啊。”
“连布鲁斯教授的相对论都没有获奖,我何德何能配这个奖项。”
“这样一搞,让我很尴尬啊。”
“到时候颁奖,你代我去吧,我可不想去。”
达弟哭笑不得。
自己的大哥也真牛逼,获得物理诺奖都不去。
不过他觉得不去也是好事。
这个奖太有争议了,本人去了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