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止
至于这十二个蛮夷部族小国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人,信仰是什么,部落的风俗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等等,全然没有记录,如今也没有人知道。
若是再将“益国十二”这四个字给抹去的话,那么曾经在西戎存在过的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就会被彻底抹去所有的痕迹。
自秦穆公那一代人之后,将不会再有人知道曾经这个世界还存在过这么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
就好像这个世界过去从来就没有过这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一样!
而如果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这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的话,那么能说秦国开地千里的国土疆域面积是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得来的吗?
那明明就是我秦国的国土疆域面积扩大到了那里,然后看到那千里之地又都是“无人之地”,接着又再进一步自动扩大了千里而已。
什么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完全就是没有的事。
而既然都没有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了,那么又如何能说他们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是不正义的战争行为呢。
可以说,过往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在不把其他的蛮夷部族小国当人这一方面,确实是挺不当人的。
而如果墨家把其他蛮夷部族小国的“人”当人的话,那么他们就该要考虑一下,还要不要把墨家当成是自己人来看待了。
毕竟他们总不能把一个胳膊肘向着外人的人当成是自己人,否则万一哪天被这样的人背刺一刀,那就糟糕了。
不过幸好,天幕上的“相里季”对于这一点,还是认识的很到位的。
在看到天幕上的“相里季”回答出“蛮夷,非人也”这一句话之后,天下各地的墨家子弟皆是暗松了一口气。
甚至就连相里季本人自己也是抹了抹额头不存在的冷汗,在心中暗道幸好天幕上的“自己”并没有因为太过于年轻而分不清轻重乱说话。
在这个时代,过往的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对于华夷之辩,还是非常看重的。
而华夷之辨的概念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也就是西周末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的这一事件,给当时的中原诸侯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让当时的中原诸侯各国也是骤然震惊意识到,原来那些蛮夷也并不是毫无反抗之力。
如果给那些蛮夷一个机会的话,那么蛮夷也是有趁机干掉他们这些中原人的实力的!
在犬戎攻破西周镐京带来的教训之下,一众诸夏苗裔也是各自重视起蛮夷来,并且针对诸夏苗裔与蛮夷之间的关系,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意思是:戎狄就像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
孔丘:“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意思是: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意思是: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与我们同一条心。
而这些有关于诸夏苗裔与蛮夷之间的辩论,便叫做华夷之辩。
通过这样的华夷之辩,最终在诸夏苗裔心中确立了这么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核心观点:通过华夏礼仪文化的有无,来区分诸夏苗裔与四方蛮夷。
凡是愿意遵从华夏礼仪文化,也就是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礼仪的人,那么便视为诸夏苗裔的一份子,也是诸夏苗裔的同族同胞。
凡是不愿意遵从华夏礼仪文化,也就是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礼仪的人,那么便视为四方蛮夷,不再视为诸夏苗裔的一份子,更加不再视为诸夏苗裔的同族同胞。
在春秋至秦这个时期的华夷之辩是以礼仪文化作为主要区分的,而不是以血脉和地缘作为衡量标准。
举个例子,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
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而在先秦之后,“华夷之辨”则往往是以礼仪文化、血缘、地缘这三个衡量标准齐头并进。
一般来说,在这三个衡量标准之中。
如果越是以礼仪文化作为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也就越是说明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的自信。
同时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所占据的主动优势也就越大。
因为只有对于自身的礼仪文化有自信,所以才不在意你的血脉是不是蛮夷血脉,也不在意你所处的地方是不是蛮夷之地。
只要你认同我的行事规则,遵从我们的礼仪文化制度,那么我便可以视你为同胞同族的一份子。
同样也正是因为占据的主动优势大,所以才能够使得四方蛮夷都为之低头、尊崇、认可自己的行事规则、礼仪文化制度。
但是,如果越是以血缘及地域作为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也就越是说明此刻的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的不自信。
同时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所占据的主动优势也就越小,甚至还有可能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入侵。
因为只有在自身面对蛮夷不占据主动优势之时,才会对自身的礼仪文化不自信。
0求鲜花
同样也因为对于自身的礼仪文化不自信,所以才只能转而通过更加清晰、明确的血缘、地缘来区分华夷。
第二个核心观点:中原,只能够是中原人的,绝对不允许其他蛮夷插手其中。
不管中原诸侯各国平日里怎么打生打死也好,哪怕是把彼此的脑浆都打出来了。
但是一旦有外敌企图入侵中原,那么中原诸侯各国就必须要团结一致,共抗外敌。
所以在春秋战国期间,如果突然外蛮夷入侵的话,那么原本打的你死我活的一众中原诸侯就会暂且放下成见。
然后在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的率领下,共讨蛮夷。
等把蛮夷赶出去之后,中原诸侯再继续内战。
第三个核心观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这样的观点下,诸夏苗裔不管是看哪个蛮夷,心中都会有一种其他蛮夷是不是想要害我的被害妄想症想法。
一想到其他蛮夷有可能正在心理暗搓搓地想着谋害自己,那么诸夏苗裔往往就会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想法,抢先一步把其他蛮夷给干掉。
只要把看见的蛮夷都干掉,那么就不用担心会有蛮夷谋害自己的事情发生了。
所以也就出现了诸夏苗裔往往不把蛮夷当人看,只想要干掉蛮夷的主流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华夷之辩的观点看法。
不过总体上,这三点是当前先秦时期华夷之辩最主要的内容。
而从这三点也足以看出当前诸夏苗裔对于蛮夷是何等的警惕与排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天幕上的“相里季”选择了站在蛮夷那一边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必然会受到诸夏苗裔的强烈排斥。
而当看到天幕上的“相里季”说所谓的不正义的战争,指的是诸夏苗裔相互之间的侵略战争,中原诸侯各国相互之间的侵略战争时。
其他一众百家博士,更是不屑一顾。
因为这个时期的战争,根本就无法用简单粗暴的侵略与被侵略,来判断它是否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举个例子,昔日周王朝权威鼎盛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而出。
凡是不按周礼规定的相应规格去祭祀、朝贡周天子的诸侯国,便会被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国以“不尊周天子”为由出兵讨伐。
这个时候能够说周天子与其他奉命讨伐的诸侯国,对不尊从周礼祭祀、朝贡的诸侯国所发动的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吗?
不能!
因为这个时期周礼与周天子一方所代表着的才是正义、大义!
而被讨伐的诸侯国,才是不正义的一方。
这个时候,只有周礼才能够判断一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战争。
符合周礼、遵从周礼的战争,便是正义的战争。
不符合周礼、不遵从周礼的战争,便是不正义的战争。
而等到周王朝势微,甚至崩塌,各个诸侯国崛起之后。
各个诸侯国都可以为自己的侵略战争,找到各种各样的正义、大义的理由来做的师出有名。
比如说,昔日秦国攻伐、占据楚国十城,难道楚国国君要眼睁睁地看着那十座楚国城池的子民变成秦国子民?
难道楚国国君不应该为了楚国子民而出兵讨伐秦国,夺回楚国十城,顺便再夺几座秦国的城池作为赔礼?
如果应该的话,那么楚国因此而发动的战争,又如何称不上是正义的、大义的战争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楚国在夺回自己的十城之后,又再顺便多夺了秦国的几座城池。
那么秦国的国君难道又能眼睁睁地看着那几座城池的秦国子民变成楚国子民?
难道秦国国君不应该为了秦国子民而出兵讨伐楚国,夺回那几座城池,以及再顺便夺抢夺几座楚国的城池作为赔礼?
如果应该的话,那么秦国因此而发动的战争,又如何称不上是正义的、大义的战争呢寸?。
第二百二十五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战争存在的必要性【求订阅,求全订】
【“战争,是为了争夺能够让我们生存的土地?”】
【相里季默默重复念叨着太子扶苏说的这句话。】
【太子扶苏点了点头,肯定道:“没错,战争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争夺能够让我们生存的土地!”】
【“季师如果细读诸国史书便知道,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是会不断增长的!”】
【“夏朝之时,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是两、三百万之众。”】
【“及至商朝之时,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已然有了近千万之众。”】
【“再及周朝初期,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已然突破了千万之众。”】
【“而至如今,天下各个诸侯国的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估计大概有两到三千万之众。”】
【“对比起夏朝之时,天下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几乎翻了十倍之多!”】
【“而夏朝的国土疆域面积远不如周王朝,更加不及如今天下各个诸侯国所占的总的国土疆域面积。”】
【“如果当今天下两千万之巨的人口数量,回到夏朝,那么仅以夏朝当时的国土疆域面积能够供养得了这么多的人口吗?”】
【太子扶苏看着相里季问道,而后还不待相里季回答,太子扶苏便已摇了摇头自问自答道:“这必然是不可能供养得起的!”】
【“庞大的人口数量,就注定了它必须要有同样广裹的土地来承载!”】
【“而想要占有广裹的土地,那么你就必须要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
【“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甚至是相互倒逼的。”】
【“所以墨家墨子说:战争获胜了,对于获胜方而言,也仅仅只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这样的看法很显然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
【“对于一个国家与黔首百姓来说,战争获胜所带来的数座城池与税收,反而是其中价值最小的东西。”】
【“真正价值最高的是那数座城池四周那一片,能够容纳更多黔首百姓世世代代立足繁衍的土地!”】
【“有了更多的土地,那么黔首百姓才能够生育更多的子孙后代。”】
【“而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更多,那么这个国家才会更加的强盛。”】
【“这个才是最有价值,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顿了顿,而后方才接着说道:“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战争的胜败,战争都给胜败的双方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损失。”】
【“但是难道为了避免一时的伤害与损失,就要放弃为国家、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加长远利益的机会吗?”】
【“孤闻《吕氏春秋》曾有言: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如今墨家墨子对于战争的看法,与《吕氏春秋》所言何其相似也!”】
【“如果真的按照墨家墨子所言的那般去做的话,那么天下固然可以暂时避免战争,人人都得享太平。”】
【“但是,整个天下也会因此而长期止步不前。”】
【“诸夏苗裔所占据的领土疆域,也不会再如夏、商、周及至如今这般,下一代的领土疆域永远都比上一代的领土疆域更大。”】
【“现在,以及未来的千百年,诸夏苗裔都永远龟缩在当下的领土疆域范围内生活。”】
【“而这,便是墨家墨子想要看到的未来吗?”】
【听到太子扶苏最后一句的询问,相里季当即摇了摇回答道:“这自然不是墨家墨子的初衷!”】
【墨家墨子之所以提出“非攻”这一思想主张,初衷乃是为了停止战争、平息战乱,让天下的黔首百姓都能够过上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墨家墨子就想要让诸夏苗裔永远都止步不前,困守一地。】
【太子扶苏轻叹一声道:“墨子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墨子的看法是对的。”】
【“因为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而言,还是从个人角度方面而言,亦或者是从实际与长远的角度方面而言,战争都是永远不可能彻底避免的。”】
【“甚至不管是国家,还是黔首百姓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战争存在,甚至都渴望有战争的发生!”】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