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烁
“猛龙”变成了“迅猛龙”。
除了敏捷之外,“战10”战斗机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便宜,不但采购价格低,使用与维护费用也很亲民。
正是如此,“战10”成为了帝国空军,乃至全球装备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战斗机。
迄今为止,仅在帝国空军的装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架,还有1000多架出口到数十个国家。
按照厂商估计,“战10”系列的产量将会超过5000架。
在“战10b”机群后面,是一个中队的8架双发重型战斗机。
就是绰号“霸龙”,又称为“霸王龙”的“战11b”。
严格说来,“战11”才是帝国空军第一种,或者说理想中的第三代空优战斗机,一度被帝国空军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战11a”在首飞之后不久就因为发动机不够可靠而全面停飞,批量交付时间也一再推迟。
等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战10”已经批量交付给空军,才用了“11”的编号。
跟“战11a”相比,深度改进型的“战11b”,主要就是换上性能更好的雷达,并且在发动机舱采用统一标准接口,能按客户要求采用其他发动机。其他方面的改进,都以提高战斗机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为目的。
要说的话,“战11”才是真正的纯空优战斗机。
受波伊战争的刺激,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不需要考虑对地作战,尽最大努力提高机动性能。
此外,空军坚持要求“战11”能够执行截击任务,用来取代专用截击机。
结果就是,在内油系数高达035的情况下,“战11”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275马赫,由此成为了除专用防空截击机之外,飞行速度最快与全内油作战半径最大的第三代战斗机。
携带4枚空对空导弹执行截击任务的时候,“战11”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500千米。
只是,“战11”的缺点同样突出。
除了敏捷性不如“战10”之外,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太过昂贵,就连财大气粗的帝国空军都吃不消。
其实,这也是“战10”能够获得帝国空军青睐的关键原因。
迄今为止,“战11”的产量还不到700架,有接近200架出口给盟友,帝国空军的装备数量在500架左右。
这个规模,仅相当于“战10”的四分之一。
只是,没人能否认“战11”是一种改进潜力极为巨大的先进战斗机。
早在8年多前,用“战11a”改进而来的“战11d”在空军发起的“先进多任务空中优势战斗机”招标中,击败了由“战10a”改进而来的“战10d”,并且在去年拿到了空军的批量采购订单。
只是,这种多用途战斗机被重新命名为“战16a”。
因为在去年才投产,所以“战16a”的装备数量不到100架,装备该型战斗机的几支联队依然在进行换装训练。
至于这种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现在谁都说不准。
重型战斗机后面是4架“运10a”战略运输机。
做为全球第一种宽机体,而且运载能力达到150吨的战略运输机,“运10a”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王。
不要说中型战斗机,就连重型战斗机,在她面前都是小不点。
这4架运输机,运载了2个战斗机中队的全部保障设备物资,以及数百名地勤人员。
正是依靠战略运输机的强大运载能力,帝国空军才成了全球空军,拥有了向全球任何一处地点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早在莫萨危机时期,战略空运的巨大军事价值就得到帝国空军的承认。
在那几个月里,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运输机群,帝国军队肯定会因为保障不济,不得不放弃东莫萨城。
只是,与“战11”一样,战略运输机实在是太贵了。
迄今为止,“运10a”的装备量不到100架。在帝国空军当中,50吨级的“运11”系列却多达600架。
此外,战略运输机对机场的要求也非常高。
“运10a”在满载的情况下,需要长达2500米的硬质跑道,而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0的机场拥有如此长的跑道。相对的,“运9”这样的战术运输机,能在不到1000米长的软质跑道上起降。
正是如此,早在10多年前,帝国空军就提出,要研制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大型运输机。
简单的说,就是能运载最重与最大的陆战装备,具备战术运输机的适应性,能在包括野战机场在内的,任何一条长度不低于1000米,只做了简单清理的跑道上满载降落,并且在空载的情况下重新起飞。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与战术运输机的战术灵活性。
这些要求,不是一般高。
结果就是,努力了10多年,第一架全尺寸的样机至今都还没有制造出来,预计最快能够在明年下线。
不可否认的是,规模庞大的运输机才是帝国空军的脊梁。
在“运10a”机群后方,还有2架“油29a”大型加油机,1架“指6c”空中预警指挥机与1架“侦29c”电子侦察机。
这三种支援飞机都采用“c29”民航客机的机体。
因为不需要到前线执行任务,在战线后方数百千米之外活动,所以帝国空军没有专门设计与制造支援飞机平台。
采用民航客机,能够大幅度降低日常使用维护费用。
如果说运输机撑起了帝国空军的脊梁,那么加油机、预警指挥机与电子侦察机,就是战斗力的催化剂。
正是有了这些支援飞机,帝国空军才成了一个整体,战斗效率成倍的提高。
在最后压轴登场的,才是帝国空军的绝对主力。
没错,就是战略轰炸机!
首先是4架“轰9d”重型轰炸机。
这是帝国空军主力轰炸机中,机龄最老的一种,已经在帝国空军服役30多年,在波伊战争期间就是绝对主力。
在那场让帝国军队铩羽而归的战争中,总共损失211架“轰9”,其中143架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击落。
“轰9”也由此成为大战后,在战斗损失最多的战略轰炸机。
只是,帝国空军没有放弃这种已经服役了30多年的轰炸机,还继续进行改进,提高其作战效率。
关键就是,“轰9”的可靠性极高,而且拥有高达35吨的载弹量。
虽然在以防空导弹为主的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前,“轰9”再也无法像波伊战争那样,几十架组成一支编队,飞到目标上空投下数百吨,甚至上千吨炸弹,采用乱炸一气的方式彻底摧毁目标,但是凭借强大的载弹能力,超过1万千米的航程,再使用射程达到1500千米的巡航导弹,“轰9”依然有巨大价值。
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轰9”的作战效费比远远超过了后来研制的各种轰炸机。
接着是4架外形优美的“轰10a”型可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