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896章

作者:闪烁

当然,不是说这种轰炸方式无法达到战争目的。

至少从上次大战的结果来看,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确实是打垮敌人,并且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

像这种不区分目标性质的大规模轰炸,存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耗费太大。

在针对大型工业城市这类目标的时候,往往需要出动数百架,甚至是上千架轰炸机,一次投掷数千吨炸弹,才能达到有限的目的。如果算上消耗的燃油,以及被击落的轰炸机,就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了。

当然,还必须考虑人员伤亡。

一架轰炸机多的话有十几名机组成员,少的也有好几人,而且被击落之后,机组成员幸存的概率极低。

就算成功跳伞,也多半会落在敌控区,然后被敌人抓获。

此外就是,大规模战略轰炸,必然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然后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舆论压力。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空军就因为轰炸城市,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只有在全面战争,而且是在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后,才能够施行这种规模战略轰炸。

在上次大战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的明确。

比如在完成战争动员前,针对狭夷皇国的战略轰炸,其实都是在小打小闹,基本上没有形成规模,在最初的小半年里面,还是以双发的中型轰炸机为主,到了后期才让重型轰炸机登场。

在西大陆战场那边也是如此。

当时,纽兰联邦在正式参战之前,为布兰王国的援助很有限,因此由布兰皇家空军主导的针对迢曼帝国的战略轰炸,更像是为了振奋军心士气所采取的报复行动。哪怕在纽兰联邦参战之后,也因为重型轰炸机不够多,没有立即加强轰炸的力度,直到骆沙联邦即将战败才对迢曼帝国发起千机大轰炸。

说得简单一点,传统的战略轰炸,需要在完成战争动员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这跟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恰好相反。

如果什么都要在完成动员的基础之上展开,丁镇南提出的学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针对西陆集团,所要进行的战略打击,必然以精确轰炸为主,以摧毁敌人的军事与准军事目标为目的。

重点打击目标,其实是各类工业设施。

早在2年之前,丁镇南、白华伟与李天凌就联名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详细的罗列出了数百个种类的工业目标,并且提到希望军情局能够根据这份报告,在和平时期加大对这些工业目标的监视力度。

摧毁敌人的工业生产力,也就等于战胜了敌人。

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对于已经丧失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来说,不但会战败,其遭遇甚至连战败都不如。

这个,在狭夷皇国身上体现得格外的明显。

在上次大战中,狭夷皇国被炸垮之后,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别说是平民,连军人的生存都没有保证。哪怕在梁夏帝国出兵占领,并且开始人道主义援助后,狭夷皇国的局面也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民众依然是食不果腹。关键是,在此后的几年里,狭夷皇国一直在向外输出劳力,以换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资。根据非官方统计数据,在这场大战当中,至少都有600万狭夷劳工客死他乡,其中半数以上是尸骨无存,而狭夷皇国在战争期间阵亡的军人还不到500万。

往前推几十年,要想靠轰炸摧毁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工业生产力,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上次大战最后两年,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调集了上万架战略轰炸机,对纽兰本土进行狂轰滥炸,在付出损失近5000架轰炸机,阵亡机组人员数万名的代价下,用了1500万吨炸弹都没能摧毁纽兰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力,最后还不得不放弃对纽兰共和国的战争,接受没有取胜的结果。

要说的话,第二次全球大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在大战结束后迅速分道扬镳,就跟最后两年对纽兰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有关。迢曼帝国认为自己承受了更大损失,而梁夏帝国认为迢曼帝国没有尽到义务,以此两者在如何瓜分胜利果实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按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战争开支的划分,是两大传统帝国在战后决裂的头号原因。

要往根本上讲,其实就是战略轰炸的效费比太低了。

只是,发展到现在,依托把打击效率提高了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精确制导弹药,通过战略轰炸在短期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力,并且迫使其投降,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在历年的兵棋推演当中,丁镇南等少壮派军官都用结果证明了该战略的可行性。

可问题是,这只是兵棋推演。

在伊拉克悍然出兵入侵与吞并科威特之后,帝国才断然出手,而且让丁镇南来担任作战参谋。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拿伊拉克练手,通过轰炸伊拉克证明丁镇南的军事学说。

让丁镇南用实际的行动证明,能不能通过一场主要使用高精度弹药的战略轰炸,在短时间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彻底打掉其战争潜力,甚至逼迫其投降,在不打地面战争,或者是严格控制地面战争规模的情况下,实现最高级别的目的,包括在大规模打击结束之后出兵占领敌对国。

从之前一个多月的战斗,准确说是打击结果看,效果非常的不错!

在理论上,击败西陆集团的难度更大,不过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那么,这种战法能够用来对付东望洋对岸的敌人吗?

第101章 负重前行

长期以来,帝国当局都把东望洋对岸的纽兰共和国当成劲敌,反到没有把迢曼帝国当成威胁。

这不止跟综合实力有关,还有战略地缘层面的关系。

虽然在大陆方向上,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一直采取防御战略,但是在关系核心利益的海洋方向上,帝国一直奉行的进攻战略。别说主动向西陆集团妥协,甚至没有给西陆集团太多发展空间。

关键就在这里。

哪怕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非常强大,综合实力不在纽兰共和国之下,也会因为地缘问题而难以施展。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海军只需要扼住夕梵运河,再不济退守基布要塞,就能够把西陆集团挡在核心利益圈之外。

从陆地上攻打帝国?

哪怕西陆集团有足够的兵力,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向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低头。

在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还没有一个敌人从陆地上对帝国本土构成过威胁!

与之相比,帝国跟纽兰共和国就是另外一层关系了。

仍然从战略地缘的角度来看,纽兰共和国是唯一能在全球范围内,跟梁夏帝国争夺统治权的国家。

要说的话,纽兰共和国拥有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不在世界岛上,而且拥有足够广袤的国土、以及足够丰富的资源来参与争夺霸主宝座的竞争。

放眼全球,就再也没有类似的国家了!

此外,纽兰共和国还濒临两大洋。

可见,纽兰共和国天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而且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海洋霸权的独特优势。

要说的话,比梁夏帝国还要优越!

哪怕梁夏帝国从来就没有把迢曼帝国放在眼里,但是不能无视迢曼帝国的存在,更别说是不设防。

可见,在任何时候,梁夏帝国都是海陆双向的帝国。

这意味着,梁夏帝国不可能把资源集中到任何一边,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力。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三国第一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