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第152章

作者:坤琳婶

九儿身后那两个女高手始终默不作声,好像这些话跟她们无关,矗立着纹丝不动。

“父皇可能要走一趟湖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个便宜孩子中,朱由检最喜欢九儿,这个姑娘很懂事,又活泼可爱。

“能不能带上我?”九儿一愣,试探着问朱由检,手捏着另一支空荡荡的水袖。

“有点危险,恐怕......”朱由检有些为难,看九儿的神情,估计是又想起了京城的事来。

“我们会保护好公主的。”杨静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嘁!师姐你不就是想跟着他身边呗。”方怡的话让朱由检和杨静都闹了一个大红脸。

“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直接好不好?”朱由检被怼得下不来台,他有些怕这个女人了。

“我反正又不去,我还没逛够南京城呢。”这一次,方怡居然不凑热闹,让人大感意外。

“那成吧,有她们三个陪着你,父皇还是放心的。”朱由检和杨静对望了一眼,一对儿x 男女心照不宣。

只要在南京,朱由检最关系的事情当然还是方以智这里的进度。

“已经改进工艺的材料有哪些了?”

朱由检看方以智手拿包子,埋头坐在一堆的文书后面,放下手中的饭盒,盛了一碗稀饭,用手扒拉开方以智面前的文件。

“你知道的,先从火药的配料提纯着手,提纯硫磺,硝石;然后又得到硫酸,硝酸,盐酸。用你给的化学元素表,以及一些公式,弄出来都不难。

难的是产量太少了,只够我们这里用。”

好吧,作为化工的基础,朱由检当然知道一切都需要从三酸两碱开始,他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穿越书里都很严肃认真的写了一堆技术型的章节来阐述这些东西。

原来,任何东西的发现和发明,都是遵循一个合理的过程的。聪明的理工学院团队们,先从改良火药着手,顺着火药的原料,一条线弄下来,就解决了三酸两碱的问题。

当然,如果这是一条常规的发展路线,估计需要几百年。问题就在于,朱由检已经指明了方向,他们只需要沿着这条方向走就行了。

和朱由检预期中不同的是,这帮子人找到了捷径,只是不是一样样去弄三酸两碱而已。

“玻璃呢?玻璃能不能造?”作为穿越神器,太多的明穿作者把玻璃当做头等大事来写了。

“皇上,你是不是弄错了?老宋说琉璃这东西根本不稀奇,内务府一直都有制造。”

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

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按照你说的办法,加入纯碱,试制了一些。你背后箱子里就是咯!”方以智指了一下,朱由检转身打开箱子,一堆瓶瓶罐罐露了出来。

“你妹的。”朱由检从心底把某些人骂了一遍,真以为大明时代的科技有多落后,其实已经积累到快要迸发的时刻了,需要的只是一个指明灯而已。

“高炉和转炉,也弄出来了?”朱由检不信了,这帮子人难道真这么逆天了不成?

第一百五十三章:花钱如流水(本章纯技术文,不喜绕过)

“这个倒是真有点麻烦。炸了好几次了,死了十几个。老宋的胳膊都烧掉了一层皮。”

“啊!要不要紧?可不能让宋应星出事。”旋即,朱由检又替宋应星担心了,这家伙要是出了事,想再找一个出来可不容易。

“应该没事,听说他第二天就又重新开工了。抹了一大罐獾油。”

技术进步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损失,像诺贝尔那样也是常识,可是一大罐獾油,着实把朱由检吓得够呛。

“派南京的御医去给老宋看看,阿弥陀佛,老宋千万不能出事。”

“噗!”方以智被朱由检的表情给逗乐了。

“颗粒火药做出来没?”朱由检使劲想一些穿越小说里的情节,想找出里面的所谓“神器”来难住方以智。

“制火药,每料用硝五斤,黄一斤,茄杆灰一斤。以上硝、黄、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药三斤,用好烧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内,再碾百遭,出槽。

拌成粒,如黄米大,或绿豆大,须入人手心然之不觉热,方可。——戚继光。”

“你直接说颗粒火药早就有不就成了吗?”朱由检面子丢大了,本想拿出的所谓“神器”在方以智面前显摆的,却不想被反击了。

“颗粒不均匀,有的黄米大,有的绿豆大。需要机械组造出合适的生产机械,能均匀的生产出大小一样的颗粒才行。”

朱由检打趣道:“咦!你变了,怎么这么严谨了?不是经常都是一些大约,约莫之类的词吗?”

方以智塞完最后一块包子皮,擦着手说:“咱们干的是科学,就要有严谨的态度。”

朱由检看着方以智那得瑟的样子,心里不爽,今天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

“杜仲胶找到了吗?能不能当车轮用?”橡胶这东西,这个时代的大明总没有吧。网上到处都在说穿越之后用杜仲胶代替橡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走,给你看看,那东西含量很低,几大车杜仲才提出了一盆。”

方以智带着朱由检来到一处实验室,指着一坨黄褐色的东西说:“温水里就变软,开水里就软化,稍微高温就变硬。你确定要拿这东西当车轮子用?”

“哈哈...”朱由检没有想象出轮胎,倒是想到了杜蕾斯,三四十度正好不软不硬。

“水车能钻枪管吗?”朱由检已经没有兴趣找某些产品来挽回面子了,他要关心一下武器生产的事。

“根本不行。要想达到枪管壁的光洁齐整,钻头转动要稳定均匀,而且还必须是高速钻头。水车带动的转轮根本达不到匀速,而且转动速度也不快。

即使用了最新发明的轴承,也只是加强了稳定性。”

朱由检想起了某穿越小说中,几十上百架水车钻枪管的场景。估计生产出来的一大半都是废品。

指望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弄出栓动步枪是奢望了。以现有的动力带动机械,能满足一下燧发枪还是可以的,造米尼步枪都难。

“你刚刚说轴承造出来了?”

这是一个好详细,任何一个机器,都是先从一颗小螺丝钉组装开始。转动就需要轴承,机械部件加上轴承,再加上螺母、螺栓这些东西,就会呈现出一点工业化的迹象。

剩下的,就是加上一个合适的动力源,朱由检脑海中已经能构想出一幅工业化的场景出来了。

“是的,大家也没想到轴承这么好用。已经做过实验了,用上轴承的车轮,比没有用轴承的经用好几倍。而且修理起来也方便,只需要更换轴承,很快就能上路。”

古代马车损耗最大的,就是车轴。一个人行走在官道,会经常看到车轴坏在路上的马车。如果一辆马车不带上两三个备用的车轴,都不敢走长途。

相对于后金大量马匹的优势,朱由检只能从车辆上面想办法,来抵消后勤带来的压力。

“机械组还造了哪些好东西?”朱由检等不及了,这都半年了,总不会就弄了这点东西吧?

“螺母、螺栓、轴承。就这些。”

“什么?就这点啊?”朱由检很不满意,这速度也太慢了吧?

方以智白了朱由检一眼,说道:“这几样出来之后,原来所有的生产器械全都要重新制造。机械组就那么点人,已经忙得天昏地暗了。”

好吧,朱由检想想也对。标准件出来了,自然要对原有的一些器具做标准化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