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第575章

作者:坤琳婶

郑成功是带着一肚子气来见皇帝的,事情的内情他多少也能猜得出来,这件事很明显,朱由检做得不地道。但是,郑成功并不明白朱由检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要铲除郑家吗?但是又不像。

为什么?因为郑家的力量已经转移到北海道了,如果朱由检要铲除郑家,用不着故意把郑家放出去。

但是,如果不是为了铲除郑家,皇帝为何要这样做。郑成功决定还是亲自面见朱由检,问问他到底想要什么。

“爱卿是不是认为朕做得不地道啊?”朱由检望着郑成功,淡定的很。

“臣不敢妄测君心。”郑成功气得青筋暴起,就快到爆发的临界点了。

“朕不会见死不救的,你们郑家的功绩,朕一笔一笔都记在心里在。至于这一次,就当是郑家替朕背了这个黑锅吧!”朱由检也没过多解释,就扔下这么一句话。

不管如何,朱由检是天子。朱由检现在让郑家背这个锅,郑成功也不敢说不背。因为郑家已经没有路了,除了向大明求救,别无他法。郑成功也是在日本生活过的,他当然知道杀死天皇,会激起倭国多大的仇恨。

“朕准许你在国内的退伍军人中招募五万志愿军,这笔钱,不用你们郑家出。”朱由检看着稍微缓和了一点的郑成功,补充道。

“臣叩谢皇恩!”郑成功认认真真地给朱由检磕了一个头。

这事发展到这一步,有很多人看不懂了。本来大明要发展国内的,可为什么朱由检要热倭国呢,不是说好了不发动对外战争的吗?

那是因为朱由检根本就没把这场仗看作是什么大不了的战争。对于北海道的郑家来讲,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可是对于大明来说,如果这场仗只在北海道打,根本就不值一提。

郑家没有了陆军,或者说郑家也打不赢陆地战,但是郑家的水军实力还是在的。所以,大明如果派出陆军,基本上等同于给郑家壮胆在。而刚刚经历朝鲜和倭国战争的日本,根本就无力再站,这也是朱由检之前非鼓动朝鲜砍日本一刀的原因。

朱由检坏就坏在,每一次动日本都不下死手,总是砍一刀子就跑,放一盆血就撤。上一次是朝鲜砍,现在换成郑家砍。就算刺杀了天皇,又如何?就算郑家的实力不如朝鲜,又如何,难道你日本的实力,比之前强了吗?

日本这个民族有个怪脾气,如果你找他拼命,他一定会拼死反击,比如神风特攻队,比如日本的自杀。最后输了,就算是认输,也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攻。但是,如果你采用的是不断轻微地放血,每一次当日本人的进攻冲到一半的时候,你就撤了,慢慢地放日本人的血,才是最好的手段。

在郑成功看来是万分火急的事,在朱由检看来根本不用急,先派五万退伍兵过去镇镇场子,让郑家自己跟日本打一打海战,然后看一看日本到底还有多少潜力再说。

如果日本天皇都搞死了,还没显示出他的潜力,那日本也就没什么潜力可挖了。对付凶残的敌人,就应该一点点地放血。

第六百五十二章:时刻想着分化别人

津轻海峡有一处很窄,倭人从本岛出发,驾着小渔船就能抵达北海道。但是这里也是郑家船只聚集最多的地方,郑家显然并不想直接派兵登陆本岛作战,他们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派船挡住海峡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幕府没有正式向北海道宣战,所以这还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而郑家也没有正经意义上的战船,停在海峡中的郑家船只,都是武装民船,甚至连大炮的摆放都跟以前的福船类似。

事件不断地发酵,而日本各地朝陆奥市聚集的流浪武士越来越多,一些渔民的渔船也在不断地朝这里汇聚。

“杀光明人,把他们赶出北海道。”一些倭人在头上绑着白色绑带的武士的带领下,每天都站在海岸边对着远处的船只大声咒骂。

“总舵主,那群矮子们在喊什么呢?”就在海岸边不远处的一款岩石上,陈近南带着几名手下默默地注视着岸边的情况。

“我也听不懂,估计是在骂人吧!你们他们一个个,不都是头上戴孝嘛。”陈近南虽然是知道倭人的某些习惯的,但是眼前的这些倭人的装扮,还真想集体死了爹娘。

“我们在这已经半个月了,这些倭人怎么还不进攻呢?”有一个天地会的成员好奇地问。

“拿什么进攻?就他们每人腰里插的那把倭刀吗?那是送死。”陈近南嗤之以鼻说:“别看郑家招募的不是正规军,可是郑家给他们装备的武器可全都是正规军里最好的武器。就你们用的那种新式的,带有膛线的燧发枪,郑家可是都有装备。”

“啧啧,那玩意都快赶上我用的远程步枪了。”一名天地会的成员由衷地赞扬了一句。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成任务回去?”一个年轻人问。

“想家了?咱们这一次还要继续在倭国蛰伏,别看天皇和下一任天皇继承人被刺杀了,可是日本皇室成员还有很多。京都那边已经有了新的消息,说日本皇室正在蠢蠢欲动,他们准备派人到陆奥来收编这里的流浪武士,有大动作。”陈近南一边说一边看着身后,那是大明所在的方向。

作为一个纯情报人员,他看不懂朱由检的布局,但是他也不笨。自从天皇死了之后,日本国内的局势,反而不像想象中那么汹涌,倒像是平静底下暗藏波涛。为什么南京的指令会让陈近南把骨干力量派到陆奥,陈近南似乎有些明白了。

没过几日,果然有一群身穿贵族服饰的人来到了陆奥,然后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频繁地和武士中的一些领头的接触,似乎在密谋什么。

在靠近海边的一间破旧的小院子里,陈近南正装模做样地晒这发臭的鱿鱼干。远处,从陆奥方向,有两个黑影急匆匆地朝这边跑来。陈近南看到黑影,还是习惯性地拿起望远镜看了一眼。镜头里的人影跑步的双腿是直的,一点不像倭人那种罗圈步,他放心地收起了望远镜,对着天空吹了一声口哨,像是海鸟鸣叫一样。

“总舵主,姚堂主那边已经打探到准确消息了。这一次过来的倭人贵族就是皇室子弟,皇室宗人想利用这从的事情,集合流浪武士把幕府的权利夺回来,让皇室重新掌权。”这就是黑影带给陈近南的消息。

每一个国家,都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团结,其内部必定有一些纷争存在,就像倭国,皇室和幕府之间的矛盾早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德川家当然是不愿意为了天皇而和郑家真的开战的,这一点其实早在朱由检的算计之中。但是皇室也并非真的为了死一个傀儡天皇而伤心,大家都不过是想利用这次事件,借题发挥而已。

“派人把消息立刻回报给南京,请求下一步指示。”陈近南立刻吩咐道。

而同一时间,在暹罗国的一处海岸,岸边一个隐蔽的庄园里,方怡正带着口罩摇晃着手中的玻璃试剂,试剂里面的白色物体已经开始结晶了,颜色也越发的雪白。这个庄园里的每一个工作者都是穿戴着和方怡一样白色的大褂,他们都是大明国内学习很优秀的年轻学子。

“大人,这批货已经达标,是否立即起运?”一个秀气的年轻小姑娘来到方怡跟前,但是这姑娘一开口,却是一口严肃的语气。

“包装样式设计好了吗?”方怡问。

“已经设计好了,没一个小玻璃瓶外面都用拉丁文书写了名称和一些鼓励试用的语句。应该能在欧洲通用。”小姑娘一脸骄傲,这件事她觉得自己做的很完美,欧洲这个时期就是通行的拉丁文。

“啪!”的一声,方怡一巴掌就扇在小姑娘的脸上,姑娘动都没动。

“愚蠢!难道你想鼓励欧洲走向一体化吗?统一的欧洲对大明有什么好的?”方怡呵斥道。

“属下错了。我这就去改。”小姑娘一脸羞愧。

“记住,以后凡是销往欧洲的货物,全部都要用不同的语言贴好标签。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等,越多越好,千万不要觉得麻烦而改用拉丁文。你们要首先抛弃使用拉丁文,这样虽然货物换一个国家就不好卖,但是能让欧洲人拢不到一起去。互相之间连语言都不通,凉他们也团结不起来。”方怡狠狠地说。

这都是一些情报工作中很小的细节,可是不管是分化日本,还是分化欧洲,朱由检从一开始,就给情报部门立下了铁一样的规矩:哪怕再小的一个机会,也不要让对手有团结起来的可能,要利用一切机会,瓦解对手,制造矛盾。

在方怡特意吩咐之后,这一批运往欧洲的特殊药品,全部被分成了七八种文字标签,正式发往欧洲各国。但是有些奇怪的是,这种货物没有跟着传统的大明货物一起走,而是惨杂在印度人的货物一起,通过荷兰人和英国人自己的船只,发往欧洲。

第六百五十三章:北国风光下的石油

1657年春天,大明的基建工艺取得了一项突破,那就是基础处理的钻孔技术被实用化了。

为什么小小的钻孔技术,是在工程上得到实用化的呢?有很多资料上写,明代在自贡早就有了深恐钻探技术,但是那种技术对环境要求很苛刻,遇到黄岗岩地基,你用盐卤的钻孔技术钻一下试试。这当然是一种玩笑话,所以,钻孔技术的实用化,最先就是从基建工程的应用上得到发明和改进的。

讲到这里,很多人应该一下子明白了,这项技术主要能用在哪里。对,没错,是有开采。从钻探工艺成熟的那一刻,朱由检就亲自发了一道口谕,他要求机械组的人,立刻赶制一套机械,赶赴陕北延长县西门外,对地勘探打孔。同时,机械组还要一边施工,一边研发适合抵制开采用的机械,配合项目进度顺利进行。

毕竟攻城钻探和石油钻探的要求完全不同,就拿深孔提升力来说,一台小蒸汽机就能带动的工程钻机,在石油钻探上估计顶不了几天使用。

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十月初六,朱由检终于在南京城接到陕北传来的奏报,钻探深度80米,出油啦!

“王承恩,快帮朕收拾东西,我要去陕北。”深秋的冷风丝毫抵挡不住朱由检脸上的喜悦,应该说王承恩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过朱由检这么高兴了。

“万岁爷,马上就入冬了,能不能开春再去啊。”王承恩也是听说了陕北的事,但是他不明白,仅仅是从地下抽出一种黑水,值得皇帝亲自去跑一趟吗?

“你不懂,那哪里是黑水,那是金子。流出来的,全都是金子啊。哈哈哈!”朱由检夸张的言辞,让王承恩半信半疑,就那玩意,是金子?哄娃娃呢。

陕北是大明,尤其是崇祯皇帝的伤心地。那里是大明王朝内乱的开端,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现在朝廷里还是少有人提及这块地方。

可是,现在有旨意说皇帝要亲自去陕北巡视,朝野上下立刻就有人猜测,是不是皇帝要有别的心思了。

“李过将军,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朱由检去陕北没有选择乘车,而是选择骑马,是大明新培育出的高头大马。

“启禀皇上,臣自十八年离开陕北之后,就再没回去过。”李过和高一功其实都没想过回陕北,虽然他们是很想家乡的,但是因为李自成的原因,闯王老营的一些人,尽量不去触碰那一层心底的伤疤,实际上是给朝廷留脸面在。但是,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朱由检居然让他们俩陪着一起去陕北,这种做人的胸怀,足够让人折服了。

“朕听说陕北是很苦的,顿顿黄馍馍、苦菜汤,是这样吗?”朱由检问。

“陕北干,麦子产量少,只有糜子长得好。一年到头能吃上顿白馍馍,就是过年了。”李过说着说着,拿手当了一下脸,朱由检知道那是擦了一滴眼泪呢。

从宁夏固原到延绥边地,大明以前有十几一二十万边军驻扎在苦寒之地,其环境之恶劣,比辽东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大明丢失了河套和塞北。常年靠人数来护卫边境,不只是朝廷财政的承重负担,同时也是百姓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