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虎
“每天三文钱大兄弟等等我同去。”
“我们也去。”
很多百姓打听到事情后就纷纷加入到队伍中,到了县衙门口早就有人在登记了。
高纯行等人负责登记,分了是个桌子进行。
兰州刺史张文毅在一旁维持着报名秩序,兰州的百姓都惊讶了刺史帮着维护秩序,在县衙门口的一众人更是引起了百姓们的注意。
元善和虞景明等人正在县衙门口的大桌子前商议着对招募的人如何分配,经过几天的准备工程队已经将要建造的办公楼,宿舍楼等项目都进行了规划。
本来依照元善的意思是在兰州建设一个水泥窑来供应水泥,可后来想到火车站的水泥围墙经过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工部的人在兰州早就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水泥窑和砖窑,有了材料供应地便方便了很多,在元善的介入下水泥窑开始运转起来。
“工部的小水泥窑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咱们还是要提前做准备。”元善道。
虞景明道:“经发部要自己建设水泥窑和砖窑?”
“没错,凡事也不能够完全依赖建材商会,有些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元善道。
虞景明立即明白了,经发部虽然是元善说的算,但是产业是属于朝廷的,所以不会因此涉及到元家与建材商会的合约,做起事来就无所谓了。
秦玉拿着第一批统计好的名单过来道:“这是第一批报名的三千人。”
虞景明负责这个事情立即让秦玉组织人手将人带到建筑工地去。
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就去赶工了,第一天干活没有工钱但是可以提供饭食,工时都是有规定的超过时限是不会让人干活的,在管理工人方面经发部的人都非常的有经验。
接着会第二批人的招工,水泥窑的待遇要比建筑工人高一些,全是讲明白情况让他们自愿报名,但是这批人有了人数的限制,才几十个人。
为什么这么少那是因为,建造水泥窑的事情随着返回长安的火车被送进了长安城。
经发部招标,凡事有钱的人都可以进行投资,第一个招标项目就是水泥窑合作,投资建设水泥窑然后获得投资分成,消息一经传播建材商会的人坐不住了。
办公室内郑满意,韦达,公输南三个人开始议论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元仆射这是要做什么。”韦达问道。
郑满意道:“从兰州方面的信件说兰州的水泥窑建设属于区域性质的不会在别家在开设如此的水泥窑,技术都是掌握在工部的手上,他们需要的只是投资。”
“会长你怎么这么淡定,就算如此建材商会完全可以独自完成水泥厂的建设啊。”公输南说道。
郑满意很淡定,接着将经发部的信件拿了出来递给他们看。
“你们看看吧,其实兰州的水泥窑建设对咱们并没有多少影响,可以说这是节省成本的一种手段。”郑满意道。
公输南先看了一下,情绪变得淡定下来道:“这样的成本价格根本无利可图。”
“所以跟咱们的生意不会有冲突,这完全就是用来建设兰州城用的,那些投资的商人们的分成是指水泥流出市场后的收益,一个兰州城的水泥生产份额能够有多少,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建材商会的水泥窑覆盖到大唐的每个州府。”郑满意道。
这种产业扩展的事情很多人都想做,但并不容易,因为产量与需求量是相关的。
“兰州的事情咱们真的不管了吗。”公输南问道。
郑满意想了想道:“不是说可以去投资吗,既然这样咱们可以投一下,总之没什么坏处。”
韦达这个时候说道:“我觉得咱们要重视兰州的事情,元仆射可是说他要将兰州打造成大都市,促成生意的机会会很多,咱们没理由放弃吧。”
“恩,你说道没错。”郑满意道。
“虽然是这样,但是眼下咱们手上还有蓝田县的建设计划,总不好分心吧。”公输南道。
郑满意说道:“建材商会的摊子铺的太大了,沿海码头的工人们正在陆续派往中,人手方面咱们也有些吃紧,公输南你带着十万贯去兰州用作在兰州的投资,无论是跟经发部合作还是建材商会独立运营一切随机应变吧。”
第694章 第三个火车头
长安城内,各个豪门世家的府上的厅堂内都坐着很多人进行商议。
卢国公府上,程知节正在与崔氏商量着,崔氏出身清河崔氏,对于生意上的事情也是颇为了解,程家的生意基本都是崔氏在打理。
“夫人,这个事情你怎么看。”程知节问道。
“这是好事,别说能够赚多少钱,就支援兰州建设的这个名义咱们程府就要出钱。”崔氏说道。
程知节立即笑道:“哈哈哈,老夫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么一说就不单单是商人的事情了,身为大唐的国公倒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出钱投资,跟着元善做生意可是有赚无赔啊,夫人你说咱们出多少钱为好呢。”
“没听说么元善想要将兰州建设成大都市还少得了水泥么,至少这么个数目。”崔氏伸出两个手指道。
“这么多。”程知节有些惊讶。
同样议论这个事情的还有很多朝廷的官员们。
商人们则是看的比较淡,他们对其中所获得的利润看的非常明白,无论投资规模多大这样公开的招标投资能够赚到的分红其实并不高,而且周期比较长。
薛凯就算的非常清楚。
“夫君,此事咱们薛家就不考虑一下么,上次可是错过了好多机会。”薛凯的妻子说道。
别看薛凯是个老头但却是老夫少妻,听娇气这样说薛凯也是有些动容了。
“投资的收益不大,但是能够博取元善的一些好感。”薛凯嘀咕道。
他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但是他犹豫了。
皇宫之内获得的消息就不同了,李世民看了元善的奏折当场都快石化了。
“五百万贯,哼。”李世民将奏折往桌子上一丢根本不想理会。
元善奏折上只有一个事情就是申请建设资金,金额如此巨大便不想理这个事情,想要任由他去折腾。
“陛下。”马和欲言又止。
“罢了,兰州的情况朕非常清楚,将消息传播出去吧。”李世民叹了一口道。
马和立刻应道。
元善不可能为难李世民,但也不代表要放弃建设,所以第二套方案就是这建设款朝廷不出那就只能换一种方式募捐了。
第二天皇帝下旨开始声援兰州,支持商人们到兰州发展并且适当开放兰州铁路,当然用火车不是免费的,但是比雇佣马车便宜太多了。
长安的商人们都打起了精神,而更多的人却是打起了工人的主意,兰州现在最缺的就是工人,于是人牙子都开始不务正业的,他们手里掌握着大量的人员于是另一种集体雇工的形势出现了,第一个带头响应的就是杨山。
接下来的几周聚集到兰州的人变得多起来,很多商人全都成了工头,大部分都是到了兰州之后去到周围各个县内将消息传递出去,商人们成了包工头,雇佣工人还能获利吗。
商人们的方式就是省去了管理的部分,于是元善心甘情愿的出多出的这一部分管理费,于是一个个包工头就诞生了,一大批小商贩开始转型。
最后上万人的队伍包工头就有六百多人,元善的人发现问题只要跟这些包工头说就可以了,违规的不合格的后果就全都由他们自行承担,所以包工头们带着人做起事情了都非常的认真。
上万人的投入让兰州城开始热闹起来,对物资的需求也开变得多起来,尤其是工地食堂的采购,当地的粮商把仓库中的米都快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