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356章

作者:虎贲中郎

李儒闻言后,接声说道:“元忠所言甚是。许多诸侯因为迟迟没有接到朝廷敕封,已经屡次上表催促,显得十分急切。因此,敕封之事已然迫在眉睫,迟则生变。”

李利微微颔首,笑道:“是啊,来而不往非礼也,自古皆然!既然我们收了人家的金银钱粮和布匹,自然要有所表示,否则他们就该怨恨我李利,认为我气量狭小,妄图独霸朝堂!”

ps:感谢炎漓书友的打赏,不胜感激!

第384章敕封诸侯(续)

冀城郡守府。

大堂内,李利和李玄、李儒三人开怀大笑,笑声充斥在每一角落,绕梁不绝,经久不息。

眼见主公李利答应给各路诸侯敕封官职,李玄和李儒二人不禁松了一口气,满脸笑意地等着李利接下来的指示。

坐在大堂左侧首位,李利神态从容,笑容可掬地将之前向朝廷进贡的诸侯逐一分析,娓娓道来。

“荆州刘表颇有长者之风,声望和才能兼而有之,素有贤名。自从他提领荆州以来,荆襄各郡县颇为富庶,战事不多,拥兵十余万,实力不俗,已然牢牢掌控着荆州大局。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子嗣却又年幼,野心不大,颇有坐守荆襄、安享荣华之意。故而,朝廷可以敕封他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加封成武侯,开府、假节。此外,敕封他的长子刘琦为中郎将、关内侯,权当盟好之意,算是我给他的回报吧!

徐州刺史陶谦,提领徐州也有四五年了,根基稳固,宽仁施政,颇受徐州百姓爱戴。加之他现年已七十有余,野心不大,只想着坐守徐州,安度晚年,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亦无大才。既如此,便敕封他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加封溧阳侯,赐开府之权。荆州刘表的儿子都获得敕封了,本将也不能厚此薄彼,另眼看人。故而,敕封陶谦的两个儿子为中郎将,均赐关内侯。

冀州袁绍,昔日董相国顾忌他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因此才放他一条生路,不承想如今倒成了气候。不过此人倒是不可小觑,家世显赫,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门阀。又深得袁氏族人拥护。如今他已夺得大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州郡冀州,自领车骑将军、冀州牧,妄自尊大,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居然觊觎大将军之位。

只可惜我李利不是董相国,董卓顾忌他袁家长子的身份,凡事给他三分薄面,但我却不用看他的脸色。因此,大将军之位,他就不用惦记了。近几年之内他都休想得逞。朝廷可以敕封他为车骑将军、冀州牧,将他已经到手的东西敕封给他,也算对得起他进贡的那点钱财。此外,加封他为汉寿亭侯;原本可以赐予他堪比三公的爵位,只是此人太过目中无人。所以只能敕封他亭侯。如果他觉得有失颜面,那他可以自己给自己加封爵位。这本来就是他最擅长的事情吗!

幽州公孙瓒实力不算太强。却名声很不错,白马将军之名声名远播,我在西凉都听到了。因此,朝廷敕封他为奋武将军、易侯,主战事、掌征伐,破例赐予他开府之权。只有这样。他才能和袁绍分庭抗礼,阻止袁绍图谋幽州的步伐。

另外,公孙瓒与辽东公孙度是堂兄弟,我们需要对他施以安抚。朝廷可敕封他为牙门将军、辽东太守。关内侯;同公孙瓒一样,破例赐予他开府之权,让他拥有掌征伐,可以伺机对东北一带的蛮夷用兵。

南阳袁术跟其兄袁绍一个德行,自视甚高,又喜欢玩弄权术。仍旧敕封他为后将军,加封阳翟侯,假节。此外,准予袁术所请,敕封金尚为兖州刺史;遣使传达诏书时再送去我给他的一封亲笔书信,相信他看过之后一定会动心的。

兖州曹操,昔日只身刺杀董相国,自此一举成名,随后又是诸侯联盟的副盟主,颇有声望。更重要的是,此人有枭雄之姿,亦有治世之才。昔日名士许劭曾言:‘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既如此,敕封他为镇北将军、青州刺史,汉寿亭侯,开府、假节。本来将兖州敕封给他也无所谓,怎奈我打算打袁术一巴掌,再给他一颗红枣,把兖州敕封给金尚了。所以,只好让曹操担任青州刺史,不过却给他镇北将军之职,仍然赋予他征伐之权,至于他能不能从金尚手里夺得兖州,那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兖州如今盘踞着好几个实力不大不小的诸侯,陈留张邈和吕布、陈宫等人搅在一起,这倒是一件好事。我意,张邈仍为陈留太守,却加封他都乡侯爵位,敕封吕布为济阴郡太守。此外,吕布这厮此前便是朝廷的奋威将军,位比三公,现在朝廷正式赐予他开府、假节之权。毕竟他们都向我道喜了,我也不能毫无表示,让张邈和吕布占据两郡之地,彼此照应,方能保住地盘,也好有个栖身之处。

除了以上这些诸侯之外,张扬、张鲁等辈,不敕封任何职位,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加封爵位吧。唯有如此,我才有机会挥兵剿灭他们,让他们知道我李利心眼很小,有仇必报!

至于益州牧刘焉,让朝廷下旨剥夺三公爵位,改为汉寿亭侯,遣使赶赴益州,再次查处他私造龙椅、擅用天子仪仗之罪。若是查处蛛丝马迹,则剥夺他益州牧之职,改任益州刺史。若是他敢反抗,杀害朝廷使者,明确告诉他,我不日便提领大军攻打西川,奉诏讨贼!”

“啊!”听着主公李利对诸侯们的敕封,李玄和李儒二人暗自心惊肉跳,待听闻主公要剥夺刘焉官爵、领兵伐蜀之际,顿时他们再也忍不住地失声惊呼。

“莫非主公当真要领兵伐蜀?”李玄惊骇之余,急声问道。

李利不以为意地笑声说道:“伐什么伐,吓唬刘焉而已,这叫以己之道还施彼身!之前他向我挑衅,如今我还以颜色,虚张声势罢了。呵呵呵!”

笑罢后,李利收敛笑容,正色说道:“除了这些实力颇强的诸侯之外,其他各郡郡守之中,凡是向朝廷进贡的,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该给的官职一定要给,甚至可以稍稍拔高一些,让他们知道我李利绝非心胸狭隘之人,只是因人而异,并非舍不得敕封他们官职。

现如今,我们西凉现在什么都缺。唯独官职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他们出得起价码,即便是想买大将军和三公之位,我也毫不犹豫地敕封给他们。毕竟这些官职不用我们拨发俸禄,只是需要一张圣旨而已,既然他们好名,爱慕虚荣,我就成全他们。只可惜这些郡守们只怕财力有限,买不起过高的官职,否则我还真想卖给他们一个三公职位!”

李玄和李儒二人闻言后,面面相觑。呆愣半天,随后哑然失笑,深感主公之言,话糙理不糙,直击本质。

事实上。一切正如李利所言。

而今天下,真正需要朝廷敕封的诸侯。也只有十余位。其他人则不需要。而这些需要朝廷敕封的诸侯,各自实力都很强,已然是众诸侯之中的翘楚。所以他们需要借用天子诏书为自己正名,既而获取大义之名,进一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为他们将来能够在诸侯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基础。至于另外一些郡守之类的小诸侯,眼下这些人纯属是浑水摸鱼的那类人,暂时攫取钱财和富贵,却终究不能长久。早晚被大诸侯吞并。到那时,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向强者俯首称臣,要么自取灭亡。

思索之中,李儒轻轻捋着下颌两寸长的一撮黑须,恭声对李利说道:“禀主公,属下觉得主公刚才对袁术、袁绍和曹操等三人的敕封似有不妥。明面上,主公已经对他们进行敕封,给予其颇高权位;实则他们真正想要的官职,主公却没有敕封给他们。以属下忖度,圣旨下达后,他们三人必定对主公极为不满,甚至对主公心生怨恨,既而处处与我们作对。既然主公对刘表、陶谦、公孙瓒、公孙度等人都赐予他们想要的官职,甚至超出他们的预料,却为何不对袁绍、袁术和曹操三人加以安抚呢?毕竟此三人已是中原一带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名气极大,对天下局势有一定的影响力。”

“呵呵呵!”李利闻言欣然笑道:“文优心思敏捷,一语道破本将的真正用意。昔日先秦对付六国的策略便是:远交近攻。如今我们西凉军所面临的形势与昔日秦国的处境十分相似,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我军实力远在先秦之上,并且占据着极为有利的态势。故而,我们与各方诸侯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采用秦国对付六国的策略,与辽东公孙度、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等诸侯交好,却对兖州曹操、冀州袁绍和南阳袁术等诸侯势力还以颜色,特别‘照顾’一番。

本将此举,自然会激怒曹操、袁绍和袁术等人,又与张扬、张鲁和益州刘焉等诸侯关系紧张,无异于四面树敌。换言之,即便本将给予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仍然会与我们为敌,依然会时刻提防我们,恨不能举兵消灭我西凉军。既然我们始终无法拉拢他们,那便索性将彼此纠葛挑明了。他们想要遏制我西凉二州的发展壮大,那么我也给他们设置一些障碍,大家谁也别想安生。

此外,袁绍和袁术二人,名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实则各怀鬼胎,无法形成合力。而且,这对袁氏兄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生性高傲,目中无人。倘若我此番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敕封给他们想要的职位,那么此二人非但不会感激于我,反倒会促使他们愈发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朝廷当回事,更不会将我李利放在眼里。他们轻视于我,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让我很容易打败他们;只可惜我西凉现在需要稳定,不能随意动兵。所以我就有必要震慑他们一番,让他们知道如今天下再也不是他们袁家一家独大的时代了,不是他们想要什么,我就得给他们什么;而是我李利想给他们什么就给什么,不想给的东西,即便是他们派人索要,也照样得不到!”

李玄和李儒二人闻言后,纷纷点头认可李利的说法。只是他们二人仍然很担心,脸上忧虑重重,眼神中充斥着凝重之色。

少顷,李玄思量着说道:“主公之言发人深省,令属下敬佩之至。只是、、、主公可曾考虑过有朝一日他们极有可能联手与我西凉军为敌?果真如此的话,袁绍、曹操和袁术三人的实力端是不弱,他们一旦联手,兵力将超过五十万,甚至更多。到那时,他们就有剿灭我军的实力,我西凉军处境堪忧啊!”

“呵呵呵!”李利放声大笑道:“若是元忠所言一语成谶,那我倒要看看他们联合起来的实力究竟如何,有没有能力攻破三关,与我西凉大军决战!如果他们连三关都攻不下,那就趁早滚蛋,何必丢人现眼!以我西凉军现有兵力,纵然他们联手来犯,我也不惧,定要他们折戟函谷关外,随后我军一鼓作气拿下中原!很可惜,他们是不会联合的,因为他们三人谁也不服谁。只是这样以来,他们各自为政不要紧,却反倒让我们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打出去的拳头其实并不能让人害怕,真正厉害的高手,往往将拳头藏起来,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定能一拳打倒对手。我西凉军和关东诸侯之间就是这样。我军要发展、要恢复民生,因此我们要将拳头收起来,不能轻易出击;而诸侯们也一样,他们也在积蓄实力,积极扩充地盘,招兵买马。一旦时机成熟,亦或是他们强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与我军决一死战。但是,他们或许都高估他们自己了。

乱世争雄,唯有强者才能制定规则,而弱者只能在规则之内挣扎。所以,战与不战,不是由他们决定的,而是全由我李利做主!我若要战,他们不战也得战,只能被动挨打,加强防御抵抗;我若不战,他们即便联手来犯,也只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而已,根本无法攻破我西凉关隘!”

李利这番话当真是豪气冲天,雄心万丈,令李玄和李儒二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

第385章最纯真的微笑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

汉阳郡郡守府。

这天正午,郡府所有侍从都脚步匆匆地忙碌不停,一种又惊又喜的氛围弥漫在郡守府内外。

后院大堂门口。

“噔噔噔!”

李利攥紧双拳,在门外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狠狠地跺跺脚,显得焦躁不安,急不可耐。

“夫君莫急,欣姐她们不会有事的!”

滇无瑕、蔡琰、任红昌、唐姬和何莹等人联袂而来,远远便看到自家夫君在后堂门口来回打转,于是众女尚未走到身前,便陆续开口劝慰道。

“呃?”李利闻言惊愕地转身看到滇无瑕等人,顿时大惊失色,急声道:“哎呀!几位姑奶奶,为夫求求你们了,都各自回房好好歇着吧!刚才欣儿她们的情况,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

今天本来是婉儿的临盆之日,你们都急忙赶来等着孩子出生,结果如何?婉儿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呢,欣儿和钰儿却因为太过紧张,动了胎气,也要生了,一下子让我措手不及啊!早在一个月前,我就让人请来一个冀城最有经验的稳婆,却不料欣儿她们三个孕妇都要生了!刚刚我又派人找来三个稳婆,眼下正在里面帮忙接生呢,可是你们怎么又来了?

万一、、、万一你们再动了胎气,那可如何是好!你们几个还没到月份呢,最少也得等到两三个月之后才能生,千万别再出现意外了,否则为夫真的要崩溃了!”

一边说着话。李利一边小心翼翼地扶着蔡琰和滇无瑕在堂中坐下,随即又快步将任红昌也扶进正堂,扶她坐好,叮嘱她们三个孕妇千万别激动,切莫动了胎气。

还好,如今唐姬和何莹二女还没有怀孕,否则整个内院可够热闹的,满院子全是孕妇啊!

滇无瑕、任红昌和蔡琰三女看到自家夫君如此焦急,眼神中满是爱意,脸上堆满笑意。眉宇间流露出妩媚之极的孕妇风情。

何莹欠身拉着李利好好坐下,含笑说道:“夫君不必如此焦虑。之前华神医和张神医二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欣姐、钰儿姐姐和婉儿姐姐她们身体很好,腹中胎儿也很正常,加之三位姐姐身材极好。完全可以顺利生下孩子,不会有事的。刚才夫君让妾身等人各自回房等候。妾身和几位姐姐也都回去了。可是我们心里也着急呀,坐立难安。所以、、、妾身等又来了,请夫君见谅。”

李利乍一落座,顿时又站了起来。不过,这次他顾及身旁坐着滇无瑕等三个孕妇,因此强行克制自己站在原地。没有来回走动。闻听何莹轻声细语的解释后,他苦笑着微微颔首,既而摆手示意唐姬、邹静和马云萝等人都坐下,而他自己也咬牙坐下。闭着眼睛静静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生。

看到夫君李利居然真的安静地坐下,一动不动地陪在自己等人身旁,滇无瑕和何莹等人掩嘴偷笑,既而神情专注地注视着侍女进进出出的忙碌不停。

“姐姐,生孩子是不是很疼?你听,坐在大堂上都能听到欣姐、钰儿姐姐和婉儿的痛叫声,太可怕了!三位姐姐平时说话声音没有这么大呀,柔声笑语,性格极好,从来没有这么大喊大叫过。姐姐,等到我生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三位姐姐这样,我好害怕。”坐在大堂左边的任红昌,握紧表姐何莹的双手,窃窃私语地说道。

何莹双眼盈动地看了看大堂内坐着的众人,尤其是闭着眼睛坐在主位上的李利,既而她侧身靠近任红昌,低声道:“傻妹妹,生儿育女是我们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其中难免要承受一些痛楚,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你看夫君现在的样子,他表面上强作镇定地坐在那里,实际却是心急如焚。他这是关心欣儿姐姐她们,却又要照顾你和无瑕姐等人,所以他闭着眼睛靠在座椅上,其实就是不想让我们看到他焦急的眼神。

妹妹你现在已有几个月的身孕,千万不能胡思乱想,以免动了胎气,伤及身体。其实姐姐我很羡慕你,早就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只可惜我自己不争气,快半年了,却一直没怀上。事实上,不仅是我,还有唐姬姐姐也是如此,她也很想怀上孩子。此外,想必你早就看出来了,邹静和马云萝也喜欢夫君,她们俩看你和无瑕姐姐的眼神极为羡慕。不过夫君这段时间一直忙着照顾你们六个怀孕的姐姐,此外又整天忙于政务,否则她们两个此时早就成了我们的姐妹,说不定也有身孕了呢!”

任红昌闻言后,紧张害怕的神色顿时大减,快速平复心神,满脸笑意地贴着何莹的耳朵,轻声道:“最近半年来,小妹发现夫君去你房里夜宿的次数最多,每个月最少有一半时间都在你那里过夜。幸亏欣姐和无瑕姐姐她们怀有身孕,不能侍奉夫君,否则她们定会吃醋的。不过小妹和几位姐姐都看出来了,夫君很喜欢你,只要他在府中,每天都会找你说话。莫非姐姐你有何不传之秘,能让夫君对你如此痴迷?嘻嘻嘻”

上一篇:盛唐血刃

下一篇:大唐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