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680章

作者:虎贲中郎

由此可见,任人唯亲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着难以想象的肥沃土囊,历经数千年而不变;即便是后世也不例外,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当李玄、贾诩等人落座后,刚刚跟随他们而来的几个年轻人便站在他们身后。其中有两个身着甲胄的年轻人颇为好奇地看着对面的武将,目光灼热,似乎对滕霄、徐荣、波才和周瑜等人闻名已久,不用介绍也认得出对面的诸多将领。

相比他们两个,另外三人则穿着文士长袍,身板笔直,目不斜视,显得十分严肃。可他们三人中有一人颇为另类,但见此人身材高大魁梧,身量足有八尺八寸,近乎九尺长躯,手臂粗壮,胸肌鼓鼓,相貌周正,肤色黝黑,与身边两位身形瘦弱的文士形成鲜明对比。看此人的身量装束,分明是膂力过人的武将,却偏要穿上儒士长袍混进文官当中,甚为怪异。

左边武将阵营的滕霄、徐荣和周瑜等人敏锐察觉到来自对面的审视目光,当即他们对视一笑,甚为好奇。

随即,看着主公李利还未现身,周瑜笑呵呵地对鲁肃问道:“子敬身后的两位将军看着有些面善,不知此二人可是来自并州,曾与我有过数面之缘?”

鲁肃欣然点头,笑道:“公瑾端是好眼力,仅是一面之缘便记得与此二人见过面。恰好,我正欲将这两位小将引荐给诸位将军,此番倒是不必客套了。呵呵呵!”

笑罢后,鲁肃招手示意身后的两位身着甲胄的年轻将领上前,笑声引荐道:“这两位小将都来自并州,年龄相仿,时年二十岁左右,都是并州军中后起之秀。”

大致介绍了两位年轻将领的来历后,鲁肃随之起身走到左边的俊朗将领身边,笑道:“这是郭淮,字伯济,乃雁门太守郭缊之子,其祖父是桓帝时期的大司农郭全,出身世家,自幼习文练武,少有才名。前不久伯济被郡府举为孝廉,恰逢我军收复并州,其父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自动开城投效于主公麾下。是以,我军收复雁门郡后,主公任命郭缊继续担任雁门太守,而伯济则在州府任城门校尉。此番奉命回京,主公特命我将伯济带来长安,料想必然会破格提拨人才,委以重任。”

“末将郭淮拜见诸位将军!”鲁肃话音方落,郭淮便向周瑜、滕霄等人见礼。

周瑜微笑摆手,示意郭淮不必拘礼,笑道:“我说为何如此面善,原来伯济是郭太守之子。令尊深明大义,戎守边关数载有余,屡屡抵御蛮夷入侵袭扰,颇有建树,令人敬佩。今日得见伯济,便知伯济乃将门虎子,英伟不凡,假以时日必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大将之才。呵呵和”

“多谢将军夸奖,末将愧不敢当。”被周瑜一番夸赞,郭淮反倒有些拘谨,脸颊微红,连忙躬身道谢。

这时鲁肃摆手示意郭淮不必紧张,随之站在右边将领身边,微笑道:“这位将军便是太原郝昭,字伯道,出身寒微,少年从军,曾先后跟随并州刺史丁原、中郎将郝萌、吕布等人征战多年,现为晋阳城兵马都尉。诸位将军莫要轻视伯道年轻,截至目前,伯道已经参加过上百场战斗,名副其实的身经百战,从一介步卒积功升至兵马都尉,征战沙场整整六个寒暑,绝对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勇士,其厮杀经验之丰富,比之在坐的诸位亦不遑多让。是以,我此番欲向主公举荐伯道,届时还望诸位将军多多美言,也算是提携我军后起之秀了。呵呵呵!”

面对诸多成名已久的军中宿将,郝昭并不拘谨,当即躬身拜道:“末将参见诸位将军”

“哈哈哈!”正当郝昭向周瑜等人躬身见礼之际,一阵爽朗的笑声响彻大堂,当即堂内众人纷纷起身。而被打断话音的郝昭和郭淮二人则懵然不知所措,依旧伫立在大堂中间,恍惚间似乎还在猜想究竟是谁胆敢如此当众喧哗,胆子未免太大了!

大笑声中,但见李利从正堂侧门大步流星地走进大堂,径直在大气磅礴的大将军宝座前落座。

“臣等参见主公!”随着堂内数百名文臣武将躬身而拜,郭淮和郝昭骤然惊醒,连忙躬身跪拜。

上堂上阶,李利笑呵呵地坐下,朗声道:“让诸位久等了,免礼,入座!”

“谢主公!”伴随这一声拜谢,堂内众人纷纷起身,随即落座。而郭淮和郝昭二人也甚是机灵,趁着众人起身之际,快步退到鲁肃身后,肃然而立。

待他们二人好不容易镇定心神时,却意外看到高坐在帅位上的李利正看着他二人,微笑颔首,似是示意他们不必紧张。

随即吗,只见李利轻轻挥手,堂下李儒随之起身走到上阶,从手袖中取出早已备好的天子诏书,朗声道:“主公有令,诸位不必拘礼,安坐接诏便是。奉天承运蒙上天庇佑,天降大将军与我大汉,剿灭北疆蛮夷,平定并州之乱,戡平关东乱贼,廓清寰宇,功勋卓著。特敕封骠骑将军李利为大将军,录丞相事,统领天下兵马,掌管军机政务。

敕封北地太守李暹为镇南将军、武乡侯,平东将军滕霄晋升镇北将军、武亭侯,平北将军波才晋升镇东将军、授阳亭侯;平西将军郭汜为镇西将军,授己吾亭侯。

平南将军徐荣晋升安南将军,中郎将周瑜为安北将军,中郎将张辽为安东将军,扬威将军樊勇晋升安西将军;皆授汉寿亭侯。

敕封桓飞为平东将军,高顺为平南将军,滕羽为平西将军,鞑鲁为平北将军;赐爵都亭侯。

敕封典韦为虎贲将军,秩同九卿;马超为虎威将军,许褚为虎卫将军,赵云为扬武将军,黄忠为扬威将军;赐爵都亭侯。

敕封段煨、李征、铁陀、铁箫、庞德、成公英、徐晃、李蒙、成宜、马玩等二十六人秩同四平将军,赐爵都亭侯。”

“?”

连续读完长达数尺的一卷诏书,李儒不禁深吸一口气,遂将诏书躬身放在帅案上。

然而,这还仅是两份敕封诏书之一,仅仅是敕封武将的诏书,还有另一道诏书尚未宣读。而接下来的这一道诏书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西凉军大变革的开始。此诏之后,便是李利筹划已久的大将军令,这道将令势必在西凉军中引发轩然大波,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将领体系。

第820章帝王心术

在这道敕封诏书中,除了秩同四平将军及以上的四十二位将军之外,还有八十位杂号将军,以及一百零六位裨将军以上的将领得到封赏,并授予关内侯爵位。

至于裨将以下的将领,则由大将军府自行赏赐,不在敕封诏书之内。

然而,这仅是两份敕封诏书之一,仅仅是封赏武将的诏书,还有另一道诏书尚未宣读。

而接下来的这一道诏书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西凉军大变革的开始。

此诏之后,紧接着便是李利筹划已久的大将军令。

这道将令,势必在西凉军中引发轩然大波,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将领体系。

但现在,仅是这一道封赏诏书便让堂下众人面面相觑,神情惊愕,很多文臣武将的脸上都流露出迷惑的神色。尽管他们之中的很多西凉将领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大范围的拜将封侯了,但此次敕封人数之多、赏赐力度之大,都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之外。正堂内两百二十余位将领悉数拜将封侯,全是裨将军及以上的将领,并至少获得名号侯的封赏(即有侯爵无食邑)。很明显,这并不是天子刘协所为,而是主公李利的意志体现。

可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封赏,主公李利究竟是何用意呢?

另外,细心之人敏锐发现敕封诏书中没有提及金银、绸缎和美女等实质性的赏赐,也没有涉及府邸、扈从和侍婢等封赏。只是一味地加官进爵,没有物质性的实际赏赐。这与三年前的封赏全军将领完全不同。

三年前,李利入主长安之时也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当时受封的西凉文武同样多达两三百人。其中很多文官和武将并没有获得爵位,却得到非常丰厚的物质赏赐,金银和绫罗绸缎数以十万计,每位将领都得到一座府邸,外加几十上百名扈从和美婢。

可此次封赏却只字不提金银赏赐,但拜将封侯的封赏力度极大。单单是秩比九卿的将领便有十余人之多,受封亭侯的将领就有四十余位。授予都亭侯爵位的将领八十余位,赐封名号侯的将领多达一百多人。

除此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将领的官职都是天下其他诸侯的官爵。例如:镇北将军滕霄的官爵,一年前还是幽州公孙瓒的职位,而后公孙瓒晋升前将军,朝廷便将这个职位敕封给了辽东太守公孙度;还有镇南将军李暹的封赏。这原本是荆州刘表的官爵。去岁刘表晋升征南将军,李利便将这个职位追封给了徐州陶谦陶恭祖;而镇西将军本是金城韩遂的官职,韩遂死后这个职位便空置下来,如今却封给了郭汜;而最为令人侧目的是,车骑将军本是冀州袁绍的官秩,而今却加封给了李傕。

与此同时,此次受封的四安、四平将军之中,大半官秩都是袁绍、曹操、刘表和袁术等诸侯帐下将领的官职。而此次敕封的一百多位杂号将军之中。与其他诸侯帐下将领重名的职位不在少数,近乎大半都是重叠官秩。

如此封赏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是以。纵观此次大范围的敕封之举,俨然是撇开天下各路诸侯,不再兼顾各方诸侯势力,更无须顾及各路诸侯霸主的感受和态度,西凉军独树一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兵自立,重建朝堂秩序,重设官秩,再不受诸侯势力牵制,自立朝廷,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真正是甩开包袱,独立发展了。

这里面蕴含的深意已然不言而喻。只是堂内众人真正能够领悟李利真实意图的将领并不多,只有李玄、贾诩、李儒、郭嘉、鲁肃、滕霄、徐荣和周瑜等寥寥十余人心知肚明,仅从这一道敕封诏书中便能领会主公李利的真正用意。但他们绝对不会当众说出来,彼此心照不宣、神色如常,可他们内心深处却如惊涛骇浪般剧烈起伏,或心潮澎湃,或热血沸腾,或惊骇不定,或患得患失。

早在他们加入西凉军之时就知道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可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天居然来得这样早、这么快,以致于他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感觉太突然了,顿感措手不及。因此,他们之中有些人便感觉太过仓促,深恐难以成事;而一旦谋事不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自己纵然是难逃一死,还会连累妻儿家眷和众多族人一起遭难。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惶恐与迷茫充斥在某些人的心智,致使他们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心急如焚,却又不知所措。

然则,他们已经上了西凉军这艘大船,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可谓是势成骑虎,欲罢不能。以至于,时至今日,他们除了一条道走到黑之外,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倘若弃李利而去,另投其他诸侯,还不如跟着李利继续走下去。

最起码,从目前天下局势上看,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才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势力。正因如此,与其另谋出路,不如甩开膀子跟随李利拼搏一番,说不定将来还真能成就一番功名霸业。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在李儒宣读完敕封武将的诏书空隙,堂下众人之中不管内心如何剧烈翻腾,但脸上的神情却没有太大变化,依然神色如常,佯作平静。而宣读完第一道诏书的李儒似乎有意给堂下众僚留下一点时间思考,并不急于宣读第二道诏书,趁着这点空隙与帅位上的李利低声说着什么。

再看侧耳听着李儒低声私语的李利,神色自若,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表面上,他在倾听李儒说话,实际上他那看似随和的目光却在有意无意地观察着堂下文武的神色变化。敏锐的目光随意地飘来荡去,将整个正堂的每个角落尽收眼底。每一个表情都被他暗暗记在心里。

今日之举看似有些突然,实则必然。事实上,早在李利入主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思考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成功或失败、亦或是不好不坏的各种结果,他都预料到了,并做好了接受这些结果的心理准备。故而,他从不依赖任何人,始终有着自己独立独特的见解与目标,从来不会被谁左右。言听计从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出现。是以,不管是李玄、贾诩还是郭嘉、鲁肃,但凡有好的谋划策略。他都会悉心听取,而后中和自己的看法,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久而久之,在李利麾下不存在不可或缺的谋主和权威将帅。真正的权威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所以,即便是聪明睿智如李玄、李儒,智计百出如郭嘉、贾诩,用兵有方如周瑜、徐荣,对西凉军政的影响力都极为有限,不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要李利一声令下,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与此同时,李利对麾下所有文臣武将都是抱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大胆放手并大胆放权,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却始终掌握着收放尺度。一旦发现有人翘尾巴或表现出渐渐做大的趋势,便立即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时掐掉这种不利势头或苗头。

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便是,安北将军周瑜风头正劲,以致于胆敢私放孙策,于是李利适时出手,一举收回兵权,并借此将势头强劲的周瑜打回原形,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这一放一收之间看似很容易,实际上其中收放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失去一员亲信大将,致使其铤而走险,亦或是心灰意冷。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天下一统之时,亦或是李利年事已高,那么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除掉周瑜,永绝后患。但眼下天下纷乱,正是用人之际,且李利还很年轻,完全有能力掌控局势,因此他不会为难周瑜,而是采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策略。借机削弱周瑜兵权的同时,再加以安抚,使得周瑜大起大落之后仍然得以重用,如此才能真正收服其心,使其真正为我所用,不敢再有丝毫僭越之心。

这是主臣之间的无声斗争,不仅周瑜是这样,早先的李玄、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一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磨合之后,曾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李玄彻底脱离军队,专事政务;军师贾诩原本有机会掌握军权,却被外放到雍州做刺史,实为明升暗降;李儒掌管皇宫事务,每次一翘尾巴便被李利敲打一番,以致于时至今日皇宫内政一分为三,李傕、李玄和他共掌朝堂。

再有便是郭嘉主导谋划的司隶之战,最初制定整个战略谋划便是他独立完成的。然而,真正开战以后,李利却在其中添加了诸多新计策,使得整个战略战术彻底变样,为此郭嘉曾一度颇感压抑,却又敢怒不敢言。

但战后事实证明,李利添加进去的计策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手策划的说服黑山张燕临阵倒戈之举,成为整个战役的制胜之关键,一举奠定胜局。事后,郭嘉心悦诚服,终于明白自己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盟军之中的诸多智者,若不能出奇制胜,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断然不会有此大胜。自此以后,郭嘉变得虚心起来,再不像之前那样放荡不羁,个性张扬,整个人显得愈发成熟稳重。

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甚至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李利对于麾下一众文武有着独特的驭下之术,使其投效于自己麾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天生就甘愿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为具有强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上一篇:盛唐血刃

下一篇:大唐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