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915章

作者:虎贲中郎

显然,刘表登基称帝让李利颇感意外,可以说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之外。如果不是郭嘉当众说出来的,他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想也不想便认为这是讹传。但是此话出自郭嘉之口,就由不得李利不信,因为郭嘉不会骗他,也没有理由编造这种毫无意义的谣言。

眼见李利满脸怀疑之色,郭嘉从手袖里掏出一叠信帛,躬身走上台阶递给李利,而贾诩则捧着一卷竹简放在帅案上。

接过信帛的一瞬间,李利看到信帛上只有寥寥十几个字:“刘表称帝,建都襄阳,承袭汉室帝统。”这是鹰眼细作传回的消息,上面还有掌管荆州一切情报的鹰眼主事的印信,绝对可靠。这么几个字,却透露出许多信息,刘表当真即位称帝了。

看过信帛之后,李利已经确信郭嘉所言不虚,距离曹操称帝三个月后天下又出现了一位皇帝,而且还自称汉室正统。瞥了一眼贾诩递上来的书简,李利根本不用看,就知道这同样是一份昭告文书,就像案头上摆放的曹魏昭告一样,内容大同小异,所以李利没有急于摊开书简查看,而是闭上眼睛沉思起来。

这一刻,李利心中暗自感叹:“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短短几个月时间,天下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正值壮年,另一个却已是垂垂老矣。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帝变得这么不值钱了,是个人就能当皇帝啊!”

一念至此,李利骤然睁开眼睛,微笑着道:“书简就不看了,诸将都伸长脖子等着听详情呢。既如此,奉孝便辛苦一下,给众人讲述书简上的内容,以及刘表称帝和北魏建国有何不同之处,尽量节省时间,免得诸将牵肠挂肚,耽误大军起行。”

第203章立鼎四

的确,堂下众将都是此次前往黑山的先登营将领,筵席过后就要领兵出发。可现在又发生了大事,若是不让他们知道原委,只怕他们都会心不在焉,对郭嘉刚才所说的刘表称帝一事念念不忘,耿耿于怀,难免耽误正事。

因此李利愿意满足诸将的好奇心,索性不看书简,同诸将一起倾听郭嘉的讲述,省得麻烦。毕竟这也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再过些日子就将是众所周知的事,只需稍加留意就能打听到,根本无须隐瞒。

“既是主公有令,微臣自当如实禀报。”郭嘉欣然应允道。

语气一顿,郭嘉并没有直接陈述书简上的内容,而是接着李利刚才的话茬,先回答李利的疑问:“主公方才提到刘表的年纪,说他已年近七十,据微臣所知,主公高估了刘景升的年寿。时下刘表六十有二,离古稀之龄相差甚远,即便如此,据说刘表近来身体已大不如前。此外,细作探报,去岁江东刺客十分猖獗,曾数次暗杀刘表,为此刘表左臂被毒箭射伤,自此留下病根,每逢刮风下雨就会发作,剧痛难忍。自古道七十古来稀,以刘表的身体状况,微臣敢断言,他活不到古稀之龄了。”

李利微笑颔首:“活到六十二岁已经很不错了,时下很多人即使世家大族也没有几个能活到六十岁的老人,刘表以六十二岁高龄登基称帝,人老心不老。可谓人到暮年壮心不已,或许他算得上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

郭嘉神情错愕。微微愣神后,笑道:“主公所言极是。若不是主公提醒。微臣险些忘了自大汉建国至今的四百多年里,还真没有六十岁以上登基的皇帝,刘表是第一个,或许也是刘氏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或许还是亡国之君。”

李利闻声摇头,道:“汉室灭亡还算不到刘表头上,他不过是适逢其时罢了,亦是逼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曹操建立北魏,如果刘表不站出来的话。汉室就等于彻底覆灭了,而他此时站出来,就意味着汉室还有希望。尽管希望很渺茫,但是有希望总比绝望好得多。世上从来不缺心存侥幸之人。”

郭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遂与贾诩对视一眼,贾诩笑眯眯的说道:“确如主公所说,此次刘表登基称帝,正是心存侥幸,误以为天下百姓和士族仍然心向汉室。遂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继承帝统,以中兴汉室为己任,昭告天下网罗英才。此举确有投机之嫌。与赌徒无异,想来他就是想用仅剩不多的残生孤注一掷,放手一搏。

只可惜。他此时称帝不得其时,无异于自绝于天下。无论是河北曹操还是我西凉军都不能容忍他这个所谓‘汉室正统’的存在。所以他自以为三分天下得其一,殊不知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河北曹操的统治。若不是我西凉军挡在他们两股势力中间,只怕曹操已经对刘景升下手了。”

李利微微颔首,思索着说道:“刘表此时登基是想再现光武中兴,做第二个光武帝。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自己,太过自以为是,他与光武帝刘秀岂能相提并论?且不说刘秀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单单是年龄,刘秀起兵时年仅二十六岁,整整相差三十六岁呀,岂是刘表一介老朽能够比拟的?”

贾诩微笑点头,眼角余光留意到堂下众将纷纷低头沉思,遂不再多言,示意郭嘉火候到了。

郭嘉心领神会的轻轻点头,朗声道:“此次刘表遣人送到南阳的昭告与北魏昭告并无二致。半个月前,刘表于襄阳祭告天地,重建宗庙,承袭帝统,登基称帝,沿用国号‘汉’,定都襄阳,加尊九五,君临天下。

登基大典上,刘表赐封蔡氏为皇后,追谥汉帝刘协为汉献皇帝,追谥孙策为吴王,其子孙绍承袭王爵,加封蔡瑁为骠骑将军,程普为车骑将军,刘磐为卫将军,黄祖为前将军,黄盖为右将军,韩当为左将军,张允为后将军,余下荆州和江东两军一百余名将领拜将封侯,杂号将军多达两百余人。

敕封蒯越、蒯良、张昭、张纮、顾雍、虞翻等十一人位列公卿,余下荆州、江东两地各郡文官皆有封赏。值得一起的是,刘表登基称帝之后仍旧沿用建安年号,不过百姓们之前称汉室王朝为‘东汉’,如今却改成了‘南汉’。”

说到这里,郭嘉停顿下来,扭头环顾身旁的诸将,而后又抬头看看李利,却见李利微微摇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十日前,刘表麾下新任主簿、哦不,新任尚书郎庞统出使南阳,呈上刘表的亲笔手书,由波才将军转呈主公”

“等等!”李利突然出声打断郭嘉的话,沉声道:“荆州使者是庞统,襄阳庞统庞士元么?”

郭嘉不明所以的答道:“正是。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人士,师从荆州名士庞德公,被庞德公誉为‘凤雏’,据说此人与主公义弟诸葛亮师出同门,庞德公称孔明为‘卧龙’。襄阳传言,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曾声称‘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由此庞统和诸葛亮二人在荆州声名大噪,年少成名。三年前庞统出仕,任襄阳城功曹,去岁被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举荐给刘表,随后深得刘表器重,恰逢荆州刘先出使江东被杀,遂接任刘先出任荆州主簿,现为尚书郎,代尚书令之职。前番刘表遣使送书,并馈赠大量财帛,其使者就是庞统。”

李利轻轻点头,若有所思道:“凤雏庞统,孔明曾经说起过此人,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才能不下于自己。不承想,他竟然在刘表麾下出仕,还出使南阳,他究竟意欲何为?”话音一顿,李利急声道:“波才可曾将此人暂时扣押?”

“这、、、”郭嘉闻声错愕,实话实说道:“自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波才将军不曾为难庞统。留下刘表的国书之后,据说他在宛城逗留了两日,随后便返回荆州了。”

“呃,走了吗?罢了,不知者不怪。”李利随口应道,脸上却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之情,遂摆手示意郭嘉继续。

郭嘉看得出自家主公似乎很在意庞统,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波才已经放走了庞统,如之奈何。随即郭嘉摒弃杂念,接着道:“刘表在书简中声称,主公乃汉室忠良,大汉之擎天一柱,多年来倾力辅佐汉室,维护汉室正统,实为世人之楷模。是以刘表敕封主公继续担任大将军,官职和爵位不变,并赏赐、、、呃,赠予主公三万金、绸缎三千匹,盼主公一如既往的支持汉室,待功成之日,愿与主公共治天下。此外,刘表对我等逐一封赏,尽皆加官进爵,无一遗漏。”

至此,郭嘉将摆在李利面前的书简详细陈述了一遍,其间还加以解释,可谓详尽之极。说完话后,郭嘉再不赘言,与贾诩一起躬身退到一旁,轻轻落座,惟恐打搅了李利的思考。

刘表在书简中给李利戴高帽,还馈赠了大量财帛,他想干什么李利心知肚明,这等伎俩顶多也就是哄骗三岁孩童而已,对李利毫无用处。此外,刘表即位称帝之后还想方设法的向他示好,这让李利能够猜出他的几分心思,很明显刘表不敢和他撕破脸,没有和他正面一战的勇气,所谓的继承正统其实还是为了寻求自保。

稍作思量后,李利轻蔑地笑了:“四个月时间,天下相继出现两位皇帝、两个王国,北边是北魏,南面是南汉,一南一北将我等夹在中间,形势逼人哪!局势就是这样,诸位可有良策,我等又该何去何从啊?”

“噌噌噌!”李利话音未落,堂下立刻传出斑杂的声响,随即三十余名将领和郭嘉、贾诩二人齐刷刷的起身走到大堂中央,异口同声的跪拜道:“我等联名进谏,恭请主公进位九五之尊,君临天下!”

刚刚李利就看出郭嘉和贾诩二人一唱一和的似乎有所图谋,果不其然,他们之所以一再挑起堂下诸将的情绪,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诸将联名劝进。这次劝进早已不是第一次,最近三年间他每年都要面对三次以上的联名劝进,最大规模的一次是上万名文武官吏联名请愿,拥立他即位称帝,改元开国。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被李利婉言拒绝或推脱过去了。

尤其是曹操建立北魏之后,李利之所以待在并州迟迟不愿返回长安,其实就是为了这无休无止的联名劝进。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麾下百官,还不如留在并州清净,至少不用多费唇舌。

事实上,李利并不是没有帝王之心,只是他认为目前登基称帝无异于跳梁小丑,天下三分,算什么皇帝。换言之,一旦他称帝之后天下就有三个皇帝,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当不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ps:衷心感谢:书友“lcx700319”月票支持,多谢!

第204章立鼎五

李利一直想等到彻底平定天下之后再行即位,到那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争是不争,不争也是争。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帝王之位唾手可得,何必如此急不可待?

但是现在看来,局势真的很严峻,李利再次被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

在此之前,尽管有上万名文武联名劝进,但贾诩、郭嘉和李玄等一帮重臣都没有参与,甚至他们私底下还委婉谏言,实力才是根本,切不可贪图虚名。而李利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自己应该效仿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顺其自然方为上策。

然而此刻贾诩和郭嘉也同诸将一起劝进,这让李利意识到北魏和南汉的存在,不仅给他造成了巨大压力,对贾诩、郭嘉等人同样压力巨大,迫使他们改变初衷,居然主动劝进。由此不难想象,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何其严峻,李利已经被逼到墙角上,退无可退了。

“诸位都起来吧。”心思急转之中,李利皱着眉头抬手示意堂下众人起身,可众人却是充耳不闻,仍旧固执地跪拜不起。这是李利麾下文武第一次公然违抗他的命令,形同逼宫。

“臣等恭请主公加尊九五,改元开国!”以贾诩、郭嘉二人为首的诸将再次齐声拜道。

李利见状后,皱起的眉头反倒舒展开来,脸色愈发平静。额头上的三道横纹随之隐退,目光深邃的俯视众人。平心静气道:“当今天下,局势愈发明朗。已成三分之势。北魏曹操割据河北,厉兵秣马,实力日益强盛,实为我西凉军之心腹大患;荆州刘表建立南汉,挟持江东,割据荆楚,占据江南半壁,企图光复汉室江山,虎视中原。而我西凉军则占据半壁江山。占据七州之地,疆域辽阔,拥兵百万,实力雄厚,傲视群雄。正因如此,一直以来,孤既不称王也不称帝,惟愿以我西凉雄师荡平天下,一统江山。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堂堂正正,实至名归的君临天下。”

话音未落,堂下的贾诩接声道:“主公用心良苦,臣等岂能不知?然则。先有北魏曹操称帝建国,后有南汉刘表登基扶汉,如此两方势力均是占据大义之名。凝聚军心和民心,使得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主公慧眼如炬,岂能看不出这两个王朝的存在。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影响何其之大,近乎无法估量。

而今两大诸侯王国初立,其影响力还局限于其割据势力之内,倘若主公置之不理,日后势必波及我西凉治下各州各郡,蛊惑人心,动摇我西凉之根基。值此乱世,稳定军心、安抚民心乃霸业之本,一旦人心丧乱,军心浮动,便再也无法立足,犹如千里大堤溃于蚁穴一般,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所以主公不可犹豫,还需当机立断,即使主公不为虚名所动,但为了稳定大局、安抚军心民心,此时登基称帝已是大势所趋,主公理应当仁不让,君临天下。”

郭嘉接着贾诩的话茬,恭声道:“主公方才也说,如今局势已是三分天下,而我西凉军独占半壁江山,疆域之大、兵马之多,比之北魏、南汉疆域和兵马的总和犹有过之。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主公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独占鳌头,傲视群雄。然而随着北魏和南汉相继建国,无疑是摒弃诸侯割据之名,为其正名,再不是昔日的乱世诸侯,已然成为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相比之下,我西凉兵强马壮,实力斐然,但在名义上的却依然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与北魏、南汉相比俨然相形见绌,屈居人下,矮了半头。

长此以往,难保军心动荡,民心动摇,倘若再有北魏和南汉细作从中作梗,后果将不堪设想,千里大堤溃于蚁穴的悲剧极有可能在我西凉军中重现。果真如此,我西凉局势岌岌可危,大好前景亦将就此止步,或如江河日下一坠千里,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败亡就在眼前。所以,微臣恳请主公为大局计,为全军百万将士和千万黎民百姓而言计,登基称帝,为我西凉正名!”

贾诩和郭嘉二人的谏言让李利心头剧震,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令他骤然警醒,心中恻然。

正如贾诩和郭嘉二人所言,纵然他李利不稀罕帝王之名,更在意帝王之实,但是他自己不好虚名,不代表麾下一众文武和治下一千多万百姓也不需要这个“虚名”。恰恰相反,他麾下文武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追随他打江山,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拜将封侯、加官进爵,进而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么?而他治下百姓也需要归属感,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且稳固的国家,惟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才能悉心抚养子女,希望子女将来能有出息,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乱世之中,有国才有家。否则,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就要饱受战火荼毒,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几乎没有一天安稳日子可过。而这也是国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国家不仅仅是政治家统治平民百姓的工具,还寄托着无数人的归属感,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载体,犹如一艘大船,承载着船上所有人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还要给他们一个远大的美好憧憬,从而凝聚人心,奋力前行。

现如今,对于李利而言当不当皇帝都无关紧要,实力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称王称霸唾手可得,只要他点头就能实现,因此他将改元开国看得很淡,至于九五至尊、君临天下之类的虚名更是不值一提,不当吃不能喝,纯粹是满足虚荣心的嚼头而已,根本不用放在心上。但是随着贾诩和郭嘉相继慷慨陈词,李利终于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的切身利益,忽略了治下一千多万百姓的归属诉求。

一念至此,李利真正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以他的意志为中心,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跟随他的意愿为转移的。一旦涉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原本如臂使指的麾下文武就会违背他的意愿,转而以他们自身利益为中心,迫使西凉军这艘大船驶向他们所要抵达的方向。

人心向背定成败,大势不可逆转。

眼见堂下诸将众口一词,态度前所未有的坚决,从他们身上李利看到了长安文武百官的影子。眼前这一幕绝非偶然,尽管李利没有亲眼看到他们接到长安来信的场景,但他可以肯定,这一定是全军将领和各州官吏一致推动的结果。之前三番五次的劝进都被李利拒绝了,此刻先登营和飞燕轻骑即将奔赴黑山前线,由他们再次联名劝进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人数不多,拢共三十余名将领而已,却态度坚决、立场鲜明,这是逼宫啊!

这一刻,李利明白了,眼前这一幕其实是麾下文臣武将有意给他一个台阶,让他借坡下驴,见好就收。否则,下一次劝进就不再是三十几个将领联名请愿了,而是所有文臣武将一拥而上,到那时他才是真正被逼到死角上,不答应也得答应,再无一丝转圜的余地。

“罢了,事已至此,再坚持已毫无意义。”暗自叹息一声,李利深吸一口气,强压着内心的悸动,再次抬手示意诸将起身,和声静气的说道:“北魏、南汉都已立国,我西凉岂能甘居人后。也罢,孤应下了,孔明西征凯旋之日就是孤君临天下之时。即刻传令下去,命李玄组建筹备处,贾诩、郭嘉、鲁肃、李儒、周瑜和我叔父李傕等七人共同商议登基事宜,筑造祭台、建造宗庙、修葺皇宫等事宜一律从简,不得肆意铺张挥霍。”

“主公英明,臣等叩谢主公!”终于盼到李利松口了,堂下诸将如释重负的长嘘一口气,齐声叩拜。

上一篇:盛唐血刃

下一篇:大唐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