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南皇 第389章

作者:赵奔三

但现在他的使团在戒日帝国全军覆没,他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自然可以代表使团的一切人。

也就是说,现在如果王玄策和阿姆修瓦尔曼王结盟,是拥有法律效力的,就算拿回大唐,朝中的那些人也不会说些什么。

但是对于王玄策的方法,阿姆修瓦尔曼王却又不满意了——老子之所以留一点汤水给你喝,不就是为了让你在前面当挡箭牌,从而避免让戒日王发现我们的存在吗?要是为了一点地盘就暴露了自己,我们何必拿你当挡箭牌?直接尽起大军,找戒日王的麻烦不就好了?还用你干甚?

王玄策连忙解释……

总之,经过两日的互相交锋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共识——王玄策代表大唐,阿姆修瓦尔曼王代表泥婆罗,双方在两日后缔结了《唐泥友好互助和平共赢二十三条》:

第一,大唐和泥婆罗缔结为盟友,自此成为兄弟之邦,双方友好互助,同进共退。

第二,自盟约缔结之日起,泥婆罗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王需借兵三千给大唐使者王玄策,供他复仇。

第三,战争胜利后,泥婆罗拥有六成的战利品分配权,但是大唐可以粮食或者大唐特产,来抵消战利品的价值。

第四,战争胜利后,大唐需要将泥戒两国边境线上向南两百里土地送给泥婆罗,作为此次借兵的代价之一。

第五,战争胜利后,大唐需要帮助泥婆罗建设这两百里土地,至少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两座不低于大唐境内上县规模的县城。

第六,无论战争胜负如何,大唐都必须要和泥婆罗互相通商,给予最惠国待遇,双方商人游走两国,可以享受一定量的税收、贸易、进出口等方面的方便。

第七,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大唐与泥婆罗都将成为最亲密的兄弟邻邦,并且进行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

第八,此次战争,泥婆罗可以不参与,但应该在边境线上给予呼应,牵扯到一部分戒日帝国兵力。

……

第二十三,此盟约乃秘密条约,在战争结束前不予公开,战争结束后,视战争胜负情况,予以考虑是否公开。

这二十三条,后来也被号称泥婆罗的卖国二十三条,表面上看这二十三条中除了有限的几条之外,其余都是对泥婆罗非常有利的,在这场战争中,大唐只是报了仇,但大部分的好处却都给了泥婆罗。

但十年之后,当泥婆罗百姓们发现自己说的是汉语、学的是大唐的文化、用的是大唐的商品、花的的大唐的金钱,见识了大唐军队的摧枯拉朽……当他们发现相自己再也离不开大唐之后,泥婆罗并入大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十年后,阿姆修瓦尔曼王依然健在,当他在长安再次见到王玄策之后,不由将他臭骂了一顿——混蛋,老子诚心对你,你竟然在条约中给老子挖陷阱,真是太可恶了。

当他发现自己被人阴了,当时是非常愤怒的,但此时大唐对泥婆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入侵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这种时候就算阿姆修瓦尔曼王有心反悔,想要阻止,也没有丝毫的可能性了。

阿姆修瓦尔曼王刚开始是非常不甘心的,不过在看到泥婆罗的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后,便再也不说什么了——这种笑容是自己执政几十年,也从来没有见识过的。

在自己执政这几十年里,甚至自从泥婆罗立国这几百年中,百姓们一直都在为生存而挣扎,每日里都是为了活下去而努力,哪里会露出笑容?

说实话,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阿姆修瓦尔曼王心里又是失落,又是惭愧,还带有一点高兴。

失落的是,百姓心中只知有唐而不知有泥婆罗。

惭愧的是,自己家族执政泥婆罗几百年,却不及大唐十年成果。

欣慰的是,虽然失去了国家,但百姓们过上了好生活,自己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第649章 王玄策的雄起(5)

第十二章王玄策的雄起(5)

不过尽管心里百味陈杂,但这并不代表阿姆修瓦尔曼王待见王玄策了,当时王玄策已经贵为兵部尚书,地位仅次于当今圣上以及几位相爷,身份尊贵无双,但是在面对阿姆修瓦尔曼王的臭骂,却依然不敢还嘴,只能连连赔罪,好不容易才将他的怒火平息。

言归正传,在得了泥婆罗的支援之后,王玄策便带着三千精锐出发了——一直到临走之前,他都没有告诉阿姆修瓦尔曼王自己的真正目标,否则他敢保证,只要自己敢将自己的真正打算说出来,阿姆修瓦尔曼王根本想都不用想,绝对会将自己一脚踹出泥婆罗去的。

不过还好的是,可能是他唐人的身份起了作用,又或者是他的胆子赢得了阿姆修瓦尔曼王的赏识,再或者是两国之间的盟约的效果,也有可能是泥婆罗本身就是雇佣兵国家,非常注重信守承诺……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总之阿姆修瓦尔曼王对他倒是十分信任,说是三千精锐就是三千精锐,不带一点虚报的。说是交给他率领,就是交给他率领,并没有在军中加入什么副将或者监军之类的人物对他进行钳制。而是非常信任他的将三千精锐交到了他的手中,军中职位最高的将领也不过是一些百夫长之类的官职罢了,完全在王玄策的指挥范围之内。

有了三千完全在自己掌控内的军队,王玄策可谓是意气风发,尤其是在这时候,血龙卫又传来了刘弘基大军被戒日王朝百万大军围困在王舍城的消息,更是让王玄策兴奋。

百万大军聚集在一处,对于刘弘基来说是灭顶之灾,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即便是戒日帝国,也不是轻易就能征集起百万大军的,这一百万大军一定是戒日王抽调了几乎全国的兵马才凑起来的。

而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的戒日王朝内部,一定是空虚到了极点,这对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事情也正是如他想的那样,在刘弘基被大军围困后,戒日王朝内部的防卫的确非常空虚,甚至王玄策带人都走到了曲女城外两百里的时候,都没有人发现竟然有一支敌军混入了戒日帝国的范围。

当然这也和王玄策看出了戒日帝国的防守漏洞,并且让麾下军队化妆成戒日军人有关系——泥婆罗和戒日帝国打了几仗,而且胜多败少,战利品中当然有不少的戒日帝国军装,这给王玄策的行动大大提供了帮助。

一直到他们来到曲女城外一百里的时候,王玄策才遇见了第一支曲女城的巡逻军队,但很遗憾,这一支巡逻队只有一百人,面对三千泥婆罗精锐,只是一个冲锋,就被潮水般的攻击给淹没了。

消灭了这支巡逻队,王玄策深知自己暴露的概率已经大为增加,索性不再隐藏身形,大龄大军一日夜奔行一百里,冲破一切阻碍,成功的来到了曲女城外。

直到此时,戒日帝国才发现了王玄策的存在,顿时大为惊恐,尤其是守城将领无视戒日王的命令,率领五千人出城与唐泥联军决斗,却在一个冲锋下被打的溃不成军之后,整座城市就更加的惶恐不安——五千以逸待劳的守城军,竟然打不过三千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连一个照面都没有打完,就被杀的四散淋漓,他们自身却损失微乎其微,这真是太可怕了。

戒日王同样非常着急,之前为了对付大唐十万大军,他几乎调集了戒日帝国内所有可以征调的军队,就连曲女城也在征调范围。如今曲女城内只有不到一万五千人,守城将领又带走了五千,现在城内只有不到一万人了。一万守城军队面对三千泥婆罗军队,戒日王真的没有一点成功防守的信心,也只能一边亲自现身说法,鼓舞士气,一边写信求援,命令周围城市进京勤王。

对于曲女城内的慌乱,王玄策才懒得管,在大军休息了两天之后,便开始攻城。

不过这两天曲女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准备的,有了这两天的缓冲,不但城内的民心被戒日王安抚了下来,同时征调百姓中的勇者充实军队,将守城大军扩充到了三万人(只是这三万人中,足足有两万都是乌合之众,究竟有多少战斗力,谁也不清楚),于外他派人加固城墙,城门更是被他用沙包彻底堵死……做完了这些,他才算是有了一点防守的信心。

戒日王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就算对方的泥婆罗精锐,也要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碰个头破血流。

然而戒日王却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大唐打攻城战,早已经放弃了使用人海战术的方法,他们现在更热衷于热武器的使用,一炮下去,方圆三丈都要人仰马翻,有如此利器,还用什么人海战术?

王玄策当然没有带热武大型的器,别说是火炮,就连炸药包都没有带一个,唯一带的就只有那把冲锋枪以及使团护卫队带的十几支步枪了,可是这些枪械也都已经随着使团的全军覆没,落到了波罗衍手中。

虽然如此,但这并难不倒王玄策,虽然他手里没有火药,但不要忘了,连泥婆罗都有血龙卫的分部存在,何况戒日帝国呢?恐怕这里的血龙卫规模应该会更加的庞大吧?

果然,在信号放出去之后不到一个时辰,就有人将他带到了曲女城外某一个村落中,在这里,他得到了一百多斤炸药和曲女城内的消息。

曲女城内的消息不说,光是这一百斤炸药,就足够轰开曲女城的城墙了,而且炸药的效果可不只是炸塌城墙那么简单,它的威慑力要远在威力之上——尤其是在天竺这个非常崇信神佛的地方,就更是如此。

如此超自然在力量,连大唐百姓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些难以置信,将其认为是神的力量,天竺这边更加的迷信,效果可能比大唐还要好。

王玄策估计,这一百斤炸药爆炸,估计就能直接击溃曲女城内所有人的抵抗信心,让他们出城投降了。

第650章 王玄策的雄起(7)

第十三章王玄策的雄起(6)

可惜,王玄策还是太小看戒日王了,虽然刚开始的确如同也预料的那样一般,当那团火焰在城墙根爆炸,足足三丈宽的城墙被掀飞,曲女城的守军当时就失去了抵抗意志,并且放下武器准备投降。

然而就在唐泥联军开进曲女城,准备接收曲女城的时候,戒日王出现了。

在他出现的那一瞬间,曲女城守军居的士气居然非常神奇的回来了,并且比之前还要旺盛,愣是将唐泥联军堵在了缺口处,让他们再也没有寸进。

看到这一幕,王玄策已经意识到,自己想要短时间内拿下曲女城的打算,恐怕就要落空了——当然,如果真要是打的话,唐泥联军的确可以强行闯进城内,但是自己的军队恐怕也要损失一半以上,得不偿失啊。

自己毕竟只有三千人,如果再损失一半,那就只剩下一千五百人,到时候就算拿下这座城市又能如何?

面对接下来铺天盖地的勤王大军,自己凭着一千五百人在内外皆敌的情况下,还能守住曲女城吗?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王玄策的打算其实并不是打下曲女城,通过炸药出其不意轰开曲女城,彻底打击守军的士气,然后杀入皇宫之中,杀掉戒日王为使团的兄弟们报仇,搜刮戒日王宫,最后率众离开曲女城,沉重打击戒日帝国的士气。

上一篇:骁骑

下一篇:大唐风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