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67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七人出邕州,昼伏夜出,就顺着右水逆流而上……水势平缓,落差并不大。

虽然划动竹筏也费劲,但要比翻山越岭轻松多了,何况走水路很出路,也不用担心日行百里折上将军那些事。

“殿下,前方应该到了忽恶垌境了……”

武人,还是年轻的武人,本来就冲动。赵曦这小分队直插广源州的提议,他们几个开口劝了,可劝的很不用心。

最后还是以不能违抗殿下命令的理由,陪着殿下杀到广源州了。

护卫营一直灌输的就是忠诚和服从。

这时候天刚麻麻亮,按广源州沙盘的印象,这地方已经接近广源州了。必须谨慎!这是真正的深入敌后。

不管是语言还是装束,任谁都看的出他们是外人,也就是他们必须做到不被任何人看到。

好在这地方山高林密,地不广但人稀。就凭他们隐蔽的素养,藏个月儿半载的没问题。

“今晚争取抵达广源,伺机行动。再强调一点,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杀人,目标只为获取安南、大理与侬贼关联的书信证据。”

在人家的地盘,稍有不慎就肯定会陷入汪洋的人海战术中。

绝不暴露行踪,那怕是达不成目标退走,也不能陷入重围。也正是这点,曹霖几个才敢陪着殿下疯一次。

话说,这样刺激好玩的活,谁不想玩一把?

赵曦几人就窝在山里,本来还担心有侬人进山,一直很谨慎。结果发现,山下村落里的人来来往往的,似乎是聚集,却没一点进山的意思,倒像是要出征……明白了

归仁铺死伤了太多的侬人,而侬智高肯定不死心,回到老巢,又再一次招兵买马了……

这也就为赵曦几人的行动提供了方便,不用担心找不到侬智高的据点。

就跟着这些披竹甲,提溜梭標的山民,人家在山下顺道,赵曦几个在山里攀爬,听着山民们咿咿呀呀不停的哼唱,倒也丢不掉。

若不是亲眼所见,赵曦绝想不到在这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高山密林中,居然会屹立一座不小的城池。

这就是广源州,一座由石头砌成的城池。

该怎么说呢,这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三年五年能做到的。侬人,或者侬智高,为这个所谓的大天南,准备多年了。

当然,看着这地方,赵曦也理解了侬智高,有能力,有号召力,有谋略,有忍耐和野心,谁甘心就窝在这山沟沟里?

据传这侬智高还曾到过安南升龙府,也到过广州那大商埠。尽管这广源州也是个城,也很大,可跟他曾到过的府城……落差很大。

人嘛,总得有追求,所以侬智高就起事了。

看着山民们进城了,可赵曦几个进不了,只得继续趴在山里待天黑。

还算是准备充分,季节也适宜。他们几个没有被蚊虫烦扰。

樟脑球的味道很冲,每个人身上都揣了一把,这时候已经适应了。

袖口、裤脚都捆绑的扎扎实实的,就包括领口都包裹的严实。

除了闷热,其他都还好,在小命面前,这点闷热都还是忍受了。

这几天一直是昼伏夜行,赵曦几个也适应了。原来是在竹筏上,要比这山林安全很多。

现在嘛,只能是爬树顶去,这地方真不缺可以藏身睡觉的树枝树冠。

一句话,就是挺容易找个能安稳睡觉的地方。

第153章 宁杀错 不放过

侬人中还是缺少像中原那样的匠人,这石头城是真正的用石头砌的。

要说打磨,也就那样,并没有做到特别光滑的程度,这也让赵曦他们攀爬时容易多了。

想必从邕州到广源这一路,侬智高肯定是安排了细作,也就是知道王师尚未发兵,整个广源城也就没多紧张,还不到戒备森严的地步,或者说压根就没值守巡逻。

侬智高是个全盘接受中原文化的首领,就包括建这座城,也是严格按照中原城池的布局做的。

城池里的民居跟山林里山民房子一样,都是那种两层的吊脚楼,甚至连牲畜都还有饲养的。

唯有城池中央,是一座石砌的大宅子。

宅子的石块打磨程度要比城墙的好很多,这个赵曦几个也是有预料的。

没分兵,压根就没想过惊扰他人,七个人就这样溜墙根,走阴影的往主房摸……

“殿下,为何不直接杀掉侬智高?”

事情做完了,做的很干净,没惊扰了谁。

可已经摸到了侬智高的老巢,甚至他的卧房也到过了,只不过太子殿下只要求寻找书信证据。

应该是都不理解,曹霖开口了。

“为什么杀他?”

殿下这话……南征的目的不就是为除掉侬智高吗?

“这么说吧,若不杀侬智高,他会怎样?”

“势必召集族人,以及对国朝不满的土司,重整旗鼓,与王师对战。”

这话没错,肯定会这结果。

“然后呢?”

引导比讲解更能让人明白道理。

“然后会再一次被击溃,死伤无数……”

说到这,曹霖不说了,他不是傻子。而高敬贤、种谊、折可行几个,也都顿了一下,都想明白了。

“与侬人仇怨已结,王师做不出外族那种高于车轴就杀掉的事。为能真正让广南安稳,有些事得做。”

“前蜀时,诸葛与孟获交锋,从另一个角度看,为前蜀扎稳脚跟很有益。”

……

七日了,太子殿下仍无音信,余靖顶不住了,狄青也顶不住了。只是还在犹豫要不要向朝廷禀报。

赵曦留下的书信已经说过,两旬,他需要两旬的时间。问题这种等待太煎熬了。

“学士,公著以为,延迟七日与半月对吾等瞒报罪责无异。禀报朝廷于事无补……”

吕公著是了解护卫营那些训练科目的,对太子殿下此番远途奔袭,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