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往后看,似乎就能看到另一辆马车的影子……
“翻车如何处置?”
“原本吾章程规定,是翻车后顺国道运送,这也轨道沿国道铺设的原因。”
“但在实际运行中,货物是分段监管,轨道也是分段经营。顺国道运送,势必增加人力物力的花费。”
“厢军中有名申天赐者,认为马车在起始不必满装。一旦有翻车及其他意外,可将出事之货物分装于后来车辆,而马车顺国道返回。”
“这样省去了沿路护送的人力,同时为节省时间。马车载重时,在国道上的速度,与在轨道上的速度,无法同日而语。”
这人的才能,不放在特定位置上,谁也看不出。
就像申天赐,在厢军,那就是个混吃等死的主,而在轨道运输上,连李诫和苏颂都赞叹。
“一车载重几何?”
富弼已经明了了,也看出了这是官家和太子的凭仗。
“百石左右,昼夜不停。”
“粮从何来?”
江浙两广是有粮食,漕运就是取自于该地。
没听闻江浙有这般大批量采购粮食,太子殿下这样的操作,很明显不是商贾所能比的,这般采买量,恐怕会导致江浙的粮价上扬。可是没有。
富弼对粮食的来源……
“安南!自红河转广南西路,或至大理,而后顺铜铁矿以及锰矿的运送路线,一路至荆南。”
安南?不是说蛮夷之地吗?为何在太子殿下这里,倒成了丰田之处。
“富相,安南一年三熟,虽耕种无序,却从无饥馑之患。其斗米三五文而已。”
再一次回到工坊城,看到一波又一波运送粮食的,富弼已经彻底清楚了。
“如今储备几何?”
“回相公,截止昨日,发往河北道二十余万石,发往京兆府五十余万石,均散布于沿路州府郡县。”
薛向负责分配,是按照朝廷户籍数的比例发运。
“殿下,接下来的粮食,发于常平仓吧……”
有这样的粮食储备,富弼认为完全可以开放常平仓了。对于百万流民齐聚汴梁……想想都是恐怖的境况。
他觉得让各州府安置,要比聚集在汴梁合理。
“富相,曦此为并无意赚钱。之所以仍然在储备,只是想给唯利是图的商贾一点教训。”
“发往常平仓可以。不过曦恳请朝廷施行平价粜米制,以丁口数量为基准,由州府郡县,按丁口发放凭证,以凭证为准,百姓可于常平仓,以每斗三五十至七十文,采买平价粮。”
“且,朝廷应颁布诏令,凡借常平仓平价粮而谋私利者,杀无赦,无论士农工商!”
又是杀无赦,富弼看了看赵曦,也没觉得不可,应对旱情如同应对地动类同。
“富相,莫看低商贾的贪婪,也莫看轻商贾的资金储备,更别低估商贾与朝堂的勾连。”
“殿下莫非认为弼对此会大肆宣扬?”
“富相言重了。曦对发国难财,发灾难财的行为厌恶。之所以前期如此行为,欲重手惩戒此类行为。还望富相支持。”
说是天灾,其实真正导致灾民颠沛的原因,说是人祸更贴切。
太子殿下所言的商贾,富弼清楚,其实指的是朝堂的臣工们。
或许贩粮的是商贾,而真正导致粮价上涨的,反倒是朝堂这些臣工的家里。
放眼天下,那个士大夫家里不是良田万亩?谁家没有囤积两三年的粮食?
若皆属忧国忧民,万不会出现流民颠沛之情形。
第251章 都是粮食闹的
朝廷的诏令下达了,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开放常平仓售粮。
按丁口数量,每次每户可以每斗五十文的价格,采买不多于一月口粮的粮食。
而采买平价粮,首先必须得经过里坊,取得县府的官押……目的是避免弄虚作假,冒名顶替。
同时,御史台将巡查三地平价粮出卖情形。
更有皇城司探事司也在三地行动。
“这不是胡闹吗?”
韩琦在接到朝廷诏令时,第一感觉就是胡闹。
国朝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灾情,却是第一次如此着急的开放常平仓。
常平仓有多少储备粮?别说是韩琦,应该说国朝的那些商贾、地主,没人不清楚。
顶多了,也就支撑三五个月的用度。即便搭配丁户家口的存粮,如何能度过这有可能是整一年的大旱?
这不是施粥,更不是放开让百姓颠沛,是在原地以粮定人心?谈何容易!
如此做法,最终的结果,是在常平仓接近清仓时,粮价会飙升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朝堂为何会做出这般决定?
“端彦,可曾听闻汴梁稀罕事?”
富弼富彦国在朝,关键还有那个妖孽的太子,韩琦觉得朝廷不应该如此草率。
有些消息,抵报未必有传言真实。
“回爹爹,孩儿听说,富相早朝后自请奏对。并无涉及他人,在富相奏对之后,朝廷便下达了诏令。”
“奏对当日,富相滞留宫中直至放衙……”
自请奏对?若期间无其他意外,富彦国也绝不会同意开放常平仓。
“问汝可曾听闻稀罕事,谁令汝非议相公行为?”
你不就是对朝廷诏令疑惑吗?告诉你了,又怪我非议富相公?刚才说的时候,咋没喝停了我?
韩端彦也是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