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400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如果自己还康健,说不定真的就这么过去了,可现在,赵祯不想给儿子留下尾巴。这事必须彻查到底。

至于怎么查,那是朝廷该考虑的。

“陈押班,让皇城司在专案组的人找一下工坊城的李明仲,请李明仲营造二十间一丈见方的禁闭室。”

“诸位相公,不必用刑,只需要将有关案犯关押到禁闭室即可。谁交代清楚了,谁从禁闭室出来。”

护卫营有禁闭室,大伙也曾尝试过,体验过,没人能扛得住三天。

赵曦很想看看,这些死鸭子嘴硬的文官,仗着不能用刑的说辞,在禁闭室又能坚持多久?

跟我玩?那咱就玩开心点。

“护卫营军卒熟悉禁闭室的运作规程,可由护卫营军卒负责禁闭室的看管。”

“诸位相公,政事堂可遣人随同,若整个过程护卫营军卒没违规,随同人员不得开口,不得有任何声响,否则以同罪论。”

“不用刑?”

“不用刑,只是换个关押的环境。”

到最后,他们会明白,不用刑比用刑更可怕。

第362章 翻了个底朝天

没有真正死忠,这不是后世有信仰支撑的布尔斯维克,之所以还在还硬扛,无非是刑不上士大夫的凭仗,还有利益纠葛过深的缘故。

几十年经营,难免会有些过硬的跟随着。

老爹病重,自己西征。如果能在自己回程中,一次猝不及防的袭击搞掉自己,大统继承旁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没有谁还会听从不能言语的老爹,也没人考虑一个死掉的赵曦的冤情。

别看自己有三五个儿子在哪儿待着,没了自己,很多事都存在可能。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期望着那一丝的成功,从而铤而走险……

赵曦甚至怀疑,一旦在袭击自己成功后,对于内苑东宫应该还有后续的行动。

自古皇位争夺就充满着血腥,用赵曦的思维甚至无法理解,但翻阅整个朝代更迭记载,赵曦又不得不去承认这些可能的存在。

好在这么多年没有战事,他们对新军的作战能力并不清楚。好在自己带着五万新军回朝了,他们没有预料到边疆的战事是一边倒的情形,根本不需要新军驻防。

更庆幸的是,自己在回朝的第一时间,迅速的接管了汴梁,并将内苑的守卫也全部替换了。

这所有的环节,只要有一点脱节,都有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果不其然,这才第一轮享受禁闭室的待遇,就陆续开始有人交代了,还是排着队,哭着喊着要交代问题的。

问了,问过跟随护卫营的那些官吏了,甚至御史台的还专门跟着,确实没有用刑。

只是将那些与太子遇袭案有关联的人员,请到了一个逼仄的小房子里……

富弼诧异,韩琦惊奇,文彦博若有所思,他们不敢相信仅仅是关在一个小房子里,就能让这些强硬的杠头低头。

“就这个屋子?”

“禀相公,就这个。”

护卫营的军卒很平静,不就是不信吗?不就是想试试吗?护卫营谁没尝试过?

在这点上,应该没人还敢跟护卫营比,毕竟太子殿下对护卫营有过专门的训练。

一丈见方,头顶四角有四个通气孔……也只能说是通气孔,透过那小孔,看不到外面的天。

一桌一凳一床榻,还有一个便桶。整间屋子方方正正的,没有一点多余的物事。

在护卫营军卒关上那扇有门以后,富弼感觉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静……是那种绝对的安静。富弼静了静心,想努力去听,那怕是风声也行,可惜没有。

原来声音也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时候突然什么也没有了,才发现丢掉的不仅是声音,好像是丢掉了整个世界。

头顶的小孔有光照进来,富弼抬头看了,只能看到在光影中不停飞舞的灰尘。

贴着那门,冰凉的,整扇门没一点多余的凸起,几乎跟墙壁是一体的,想抓一下什么物事,还是没有。

富弼知道自己是到提刑司了,还是跟韩琦文彦博等政事堂的相公们一起来的,还知道自己是有点不信护卫营没有用刑,来体验这个禁闭室的。

可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自己所拥有的,只有眼里看到的这些,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聋了,若不是头顶那几束光亮,甚至以为自己都瞎了。

整个世界,现在就剩下这么点了。

富弼试着躺在床榻上,只要一闭眼,满脑子都是这个逼仄的空间挤压着,有点喘不过气来。

富弼知道自己进来没多久,应该没超过一个时辰,已经一刻都不想待了……三天?绝不是人可以承受的。

弄明白了,自己也没必要继续受这种折磨了。这真是折磨,会把人搞疯的。

可确实这不是刑罚,不属于任何记载的刑罚。

“咚咚咚……”

富弼锤了门,已经很轻柔了,可他还是感觉到自己有点暴躁。

对于接受禁闭的人,怎样锤门都是无用的,回应的只有干巴巴的锤门声,连点回响都没有。

“富相公……”

“韩相、文相如何?”

“回相公,都已经上去了,在大堂候着。”

“听闻此法在护卫营施行?”

“回相公,关禁闭是护卫营触犯条令条例后,较轻的处罚方式。最短为一日,最长五日。殿下交代,不得超过五日,否则会出人命。”

“护卫营记录是多久?”

“回相公,除殿下以外,没有超过三日的惩罚。”

“殿下?谁惩罚殿下?”

“回相公,殿下不是惩罚,是当初推行禁闭制度时,护卫营的指挥使以及教导都有过体验。殿下在禁闭室待过七日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