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此事酌情吧,以不耽误各州府公务为准。可不必限定官阶,由朝廷商定州府观礼名额,具体参加登基观礼仪式人员,除州府主官外,其他人由州府自行决定。”
“另外,登基观礼可酌情分配一些名额与国朝各行各业。比如士林,比如商贾,比如乡老。当然,致仕的老臣朝廷也该酌情邀请观礼。”
这是赵曦对整套登基仪式唯一的一次建议。
这不是赵曦要显摆,要张扬,既然是一次亮相,那就干脆把范围扩大些。
完全是顺着政事堂意思,并且放的更宽,给大家的权限更大。
老爹已经入土为安了,也就是在老爹真正入土后,赵曦也算是缓过来了,思维也算是正常了。
接下来是自己的时代,如何让这个时代更加辉煌,才是自己该考虑的。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悲催的时代。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同时又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屈辱。
这一切,都需要自己来改变。富和强如何均衡发展,文和武怎样协调并进……任重而道远。
君臣在新皇登基这事上,似乎都在谦让,或者说都在试探。
政事堂定了什么,赵曦象征性的看看,即便是有意见,也含糊的过去了。
陛下有什么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政事堂也睁眼闭眼的过去了。
就比如赵曦提到的士农工商观礼,政事堂虽然觉得不太合适,也没有明确反对。
新皇登基的事务,在繁乱的秩序中推行着……这种事,只要仪式没完成,永远不就绪,等仪式完成了,什么都是就绪的。
所有的大型仪式都这样。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曦高坐在陛阶上,看着大庆殿里密密麻麻的文臣武将……这一刻他真的有点飘了,这就是君临天下的感觉,不对,不是感觉,是真实。
接下来是各国使臣恭贺新皇登基,这是程序,很无聊,赵曦装着郑重的样,热情的回应着。
他的心思却全在观礼名录上。
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欧阳修、韩绛、吕公弼、王安石……这是第一序列。
王珪、曾巩、吕公著、韩缜、苏颂、范纯仁、吕大防,王韶、蔡确、吕惠卿……这算是第二序列。
章惇、曾布、韩忠彦、薛向、李诫、沈括、苏轼、苏辙……这是第三序列。
赵曦看着这些名字,一阵阵的血往脑袋涌……这就是自己的朝堂,随便提溜出一个来,都是响彻千古的人物。
这朝堂是真心不好玩!
好歹是名臣集中的年代,为什么偏偏是一个被后世诟病的时代呢?
再看看这观礼名单……武将是真的少的可怜,是像前朝那样,可以流传千古的武将少的可怜。
依据后世的记忆,他熟悉的也就狄青、郭逵、种谔等几人……
对于赵曦而言,如何在这样恐怖的文臣主导的朝堂中,让文武均衡,的确不会太容易。
第381章 这一手玩的好
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新皇即位。
鉴于陛下还是东宫太子时,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变革层出不穷,何况在事实上已经执掌了帝位。现在,整个朝堂都等着新皇即位后接二连三的新举措呢。
甚至整个朝堂的文臣已经串联了,一致认为必须遏制陛下尚武的心思。
结果很意外,陛下即位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动静,萧随曹规,陛下没有对国朝体制做任何改动。
到底几个意思?朝堂都疑惑着。
富弼不疑惑,只有欣慰。
他清楚,陛下是真正的成熟了。这时候如果真的锋芒毕露,势必会导致官家与朝堂势不两立,甚至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一动不如一静,这档口最好应该措施就是什么也不做。
对于臣工们那些伎俩,富弼看的很清楚,甚至政事堂也有相公在后面撺掇…~不妥当。
新皇即位,文臣总喜欢玩下马威,总想着用这种对抗的方式,让官家行事顾忌文臣的力量。
而官家却什么也没做,就处理日常公务,甚至连官员的任命,也多是政事堂意志的体现。
富弼也清楚,官家绝对不是这样的性子,之所以如此,一是当下确实没什么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官家是把整个朝堂看透彻了。
只希望官家不计较这些,在将来的措施中,别真的让君臣不同立了。
富弼六十五了,他之所以在留在宰相的位置上,并不是贪恋权利,而是他想尽力做好君臣之间的调节。
国朝强盛,这已经初见成效了,只要如此延续下去,大宋必将迎来中兴。
平复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非不可能。
如今的国朝禁军已经低于百万,而作战能力却大幅度提升。
新军数量已经占到了国朝禁军的三成强。
工坊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朝制造业,各州府郡县也出现了类似工坊城的手工业集散地。
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造,再到流通交易,整个国朝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商税税入,几近占到了国朝税入的七成强。
富弼是真不忍看到这大好局面停止了。
一旦君臣不和,朝堂动荡,不说国朝内部,就是边防也不会保持如今的强势。
所以,富弼还想继续待在这位置上,不为啥,纯粹为大宋中兴的希望。
他以为官家年轻气盛,在登基后很可能推出不同的政策……结果肯定是好的,可过程绝对不会顺畅。
这些年,臣工已经不能适应官家一言九鼎的议事格局了。
一旦纷争,臣工不会从大宋中兴的角度考虑,他们多数人只会担心文官这个团体以及各自的利益能否延续并得到保障。
现在这些文臣的尿性,富弼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