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440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回韩相,惠卿无不耐,诚然接受朝廷差遣。”

几乎相当于三堂会审了,政事堂相公全在。

这场面让吕惠卿真觉得有点责任重大了。脸色的不爽快,很快消失了,转而成为一种期盼。

很细微的变化,连他自己都感觉不到,也说不清。

“朝廷朝议集议保密法令你可熟悉?”

“回富相,惠卿熟悉。”

这时候的吕惠卿已经是欣喜了。

当说到保密法令,吕惠卿已经肯定,绝对是事关重大了。

“此五条原则你熟记,馆伴大理王室,一切为此五条为核心宗旨。至于如何行事,朝廷不做要求,也没有指令。你可以便宜行事。”

“同时,若因你的行为导致朝廷五条原则不能顺利推行,绝不是贬黜可承担起罪责的。”

吕惠卿已经听不到执宰们的声音了,这时候他只有这片纸上的内容……

现在已经不是欣喜了,而是惊喜。

他可以确定,这五条原则,绝不会是政事堂拟订的,这绝对是官家的旨意。

还有什么比这样处理大理更合情合理了。

站在道义的高度,避开了蛮夷的抗拒,实行了国朝的制度,未来大理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国朝的军州。

段氏还是那个大理王,偏偏又不是原来的大理王。那怕这个王位可以永久继承,但实际上还不如国朝的府尊。

这差遣简直就是为他吕惠卿量身而定的,他可以肯定,就现在的朝堂,没有谁能比他更适合这个差遣。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吕惠卿稳了稳心境,拿出火折子,轻轻的吹了一口,就那样当着诸位相公的面,把那片纸点燃了……

“惠卿定不负朝廷委任!”

……

宋国的接待,真不能说是怠慢,可段思廉就是感觉不到踏实。

宫里遣来了内监,连厨娘都一应俱全。

日子就跟在大理王宫里一样,甚至比在大理王宫还滋润。可心里一点不滋润。

大宋越这样款待,越让他不安。

宋国陛下说了,有什么可以跟馆伴使提,可这都来汴梁快一个月了,除了开始那几天宋国陛下和相公们拜访,到现在就只有这些内监宫女下人了。

想出去逛逛?可以,府门边随时有内卫候着,还有特漂亮,特稳当的马车。

这是款待,无微不至的款待,可段思廉没一点被高待的感觉。

很不想想象成牢狱,可自己就是有牢狱的感觉。

第398章 有些意外

段思廉的牢狱是自己从心底设立的,也是无形的。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君王的形式,却感觉看不到门,也看不到窗,被死死的囚禁着。

没有任何信息,不管是大理的还是大宋的,甚至连市井的信息也没有。

没人看管他们,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出去,随便在汴梁城逛。

不但有人护卫,还有人付钱。

汴梁的臣民是友好的,看着他们的眼神,总是带着怜悯。

都知道这是大理的流亡王室,也都知道是陛下仁慈,才接纳了他们,并且发兵为他们讨回公道。

可没人跟他们接触,可怜是可怜,可因为他们,国朝不得不在守孝期间动兵事。

总是有一些隔应。

段思廉试探着让自己的亲卫跟守护府门的人接触,没拒绝,很热情,甚至都不吝让他的亲卫使用火枪,还讲述征战西夏的荣耀。

护卫说了,这辆一直停在府门的马车,那是宋国最顶级的马车,狼牙棒也别想砸开。

段思廉感觉自己特别需要狼牙棒,看能不能砸开这个无形的牢笼。

有一点是欣慰的,家人们很快乐。

妹妹不时会赏赐些新鲜吃食和物事,就是宋国陛下,自己的那个妹夫,也时不时会赏赐些物件。

说起来他作为流亡的君王,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应该是很满足的,可段思廉就是觉得不安。

这种不安跟做大理王时不同,跟知道高氏谋反时也不同,甚至跟逃亡时也不同。

按说他已经不是大理王,也没有什么光环和价值,偏偏这种不安如影随形。

吕惠卿在接受差遣后,有心立马就去跟段氏交涉……

朝廷在大理段氏到达汴梁后半个月,才定下了他这个馆伴使,这不符合常理。

明白了,朝廷是要熬……

“大宋集贤殿校理,大理馆伴使吕惠卿,参见大理王殿下……”

嘴里说着参见,也就是拱了拱手。

“段王殿下,因惠卿担负国子监教义,虽朝廷早已委任馆伴,只因士子学业不敢懈怠,故让段王殿下久等了。恕罪,恕罪……”

给朝廷找个借口,给自己提个标格,一句话吕惠卿玩了不少花活。

隐晦的告诉段思廉,他吕惠卿是个士子,然后才是官员,把教化士子看的比朝廷差遣还重。

朝廷没有怠慢大理王的意思,是他吕惠卿这样做了!

可惜,段思廉根本无意听这话外之音。

盼星星盼月亮的,终于把馆伴使盼来了,哪有计较其他的心?

馆伴使来了,就意味着这宋国有什么要求,他可以知道了。

馆伴,毕竟是正式公事的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