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464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鉴于现在护卫营营地和功能的纷争,把狄汉臣调回汴梁,未尝不是办法。”

赵曦的话里信息量不少。最为明确的就是:臣工们的奏折,以及狄青放在哪里,都只是根据朝廷的需要而定,而不是臣工们嚷嚷就行。

只不过有时候需要臣工奏折这个借口罢了。

当然,能不能体会到这层,就看各人的领悟了。

“官家,狄汉臣回朝职衔为何?”

赵曦看了看文彦博……枢密院有你和韩琦,若再把狄青放到枢密院,还不被你俩挤兑死呀?

老头精忠为国,被你们一次又一次的恐吓。算了吧,狄汉臣是个宝,我可无意让他在甲子之年再受你们的气。

“狄汉臣回朝与解决护卫营营地功能相关。”

确实,以狄青的品级,在国朝除了开朝时的世家武勋,还真没谁跟他相提并论的。这就解决了司马君实所说的护卫营无高品级武将的问题。

同样,狄汉臣如今的职衔,给一个护卫营营地的主官,似乎更像是贬黜……

难不成官家相信狄汉臣包藏祸心?

没人说话了。此一时彼一时,狄青在枢密院,不管是韩琦还是文彦博,都可以挤兑,也可以联络臣工弹劾,随意找茬。

可狄青若跟朝堂撇开了,谁都清楚,那人不足为虑。如果再被官家怀疑,没必要落井下石了。

“官家,狄汉臣……”

君子就是君子,欧阳修倒替狄青鸣不平了。

“听我说完……既然朝臣有意改变护卫营职能,那咱就改变。”

“将护卫营附属的工坊全部迁出护卫营营地,搬迁至工坊城。扩大护卫营规模,筹建大宋讲武堂。”

“讲武堂以培养训练国朝将帅为主要职能,要文武并济,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讲武堂设文院长和武院长,分别负责将领的武训和条令条例执行,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

“讲武堂院长由我亲自兼任,以提升讲武堂的规格,如此便不存在狄汉臣高职低用的问题。”

“狄汉臣任讲武堂第一任武院长,而文院长由同知枢密使吕公著担任。讲武堂的武院长必须是久经战事的名帅担任,而文院长必须是有讲武堂经历的文臣,且有领军经验者的文臣,常规兼任枢密院同知。”

“讲武堂设将帅班,校尉班以及军卒班。将帅班轮训军厢以上的将领,校尉班轮训营都以下的将领,而军卒班继续执行选兵法。”

“讲武堂一届为三年,三年学满并通过考评者,分于军中任职,若考评未通过,延期一年,仍不能通过者,降级降职任用。”

“超过军厢职衔的将帅,每年需担任讲武堂的讲师,讲解军略。而国子监教授同时要兼任讲武堂文职讲师,根据需要到讲武堂授课。政事堂相公也应在讲武堂授课。”

“将帅班考评由政事堂与枢密院组织考评,校尉班有枢密院考评,军卒班由讲武堂自行考评。”

“大致架构就这样,具体细节请政事堂与枢密院制定,以现行护卫营的训练内容和条令条例为参照。”

赵曦是说完了,根本不管相公们的震惊。

第419章

终于还是来了。

官家尚武,官家还是少年时,就初现端倪了。

可这些年,官家只是在军备上改进,并没有试图去提高武将的地位。那怕是两次大征战,武将的地位依然被文臣压着。

可现在的讲武堂……

谁都能想象到,从讲武堂走出的将领是怎样的。

国朝的殿试,是把文臣都在名义上成为天子门生,而这讲武堂,武将直接就是天下门生的出身。

还怎样抑武扬文?

关键是,官家的这一番安排,似乎并没有有损文臣,反倒是让文臣有了武将的弟子。

这时候政事堂的诸公会不会有些懊恼呢?

早知道就直接压制朝堂臣工的诉求了,早知道应该跟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一起反对来着。

可现在偏偏让官家借了势,还借的是文臣的势。

当然,也不全是懊恼。富弼就没那感觉。他记得官家还是太子时跟他交流过……这应该是向两条腿走路推进吧。

所谓的抑武扬文,怎么说呢。从太祖朝时,太祖杯酒释兵权,担心武勋世家的逆反,加上前朝因武而乱,不得不拉拢文臣,甚至出言与士大夫共天下,无非是在失去武将或者说惹了武将之后的做法。

即便如此,武将并没有没落,毕竟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

到了太宗朝,那一次北伐,本来节节胜利,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结果军卒将领因为赏赐之事,产生的懈怠之意,导致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功败垂成。

也使太宗对武将有了厌烦之心,从而刻意打压,对整个禁军体系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造成了后来禁军的沉沦。

而文臣,在这个问题上推波助澜,把开朝时留下的那点军力彻底败光了。

同时,将领们得过且过,践踏法令条例,克扣军卒饷粮,就那样一步步让军不成军。

再到了真宗朝,真宗亲征,檀渊之盟更是寇相公主导,武将在朝堂的声音越发无影了。

先皇时,西贼李元昊叛出,屡战屡败,可能有文臣主帅的原因,更是国朝军力涣散的具体表现。

如此,文武之别就越来越明显了。

先皇时期几十年,国朝委屈求全,以钱粮换平安,明眼人谁不清楚是武将体系彻底烂了?

庆历年,范老相公主导,力图改变国朝军备,却因先皇的犹豫而夭折。

到后来,官家封太子,筹建护卫营,南征安南,西可西夏,一步步走过来,从军备到战力,由一个小小的护卫营展开,逐渐让国朝的军力看到了希望。

这一次,讲武堂的筹建,更是传承国朝武将体系的百年大计。

富弼想起了范老相公留给他的遗言:奉太子,中兴大宋!

不管他人如何,对于官家筹建讲武堂的想法,富弼将尽心尽力促成。

“臣领旨!”

这是富弼第一次这样做,没有给其他人辩驳的机会,直接领旨了。

他是宰辅,第一位的,能代表整个政事堂。

有人想反对吗?或许有想法,但一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司马君实和欧阳永叔那理由,在官家的陈述中已经得到解决了。这还是从朝议开始就思谋,唯一能立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