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66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武将管作战、日常训练。而文佐官负责将士赏罚、忠诚教化、头脑武装,以及日常生活。而监察官负责条令条例监督和执行。”

“同时,剥离地方官对驻地军伍的节制和管辖权,让军伍彻底脱离地方,直接受朝廷直管。文佐官归政事堂,武将归枢密院,监察官归我……”

“随军制改革,将军伍职能明确区分。作战队伍与地方靖安区分,归地方的由地方供养,作战队伍统一归朝廷供养。”

“当然,供职于军伍的文佐官和监察官,并非如同军将一般,可在朝堂、地方、军伍之间转任。如此,可呈现诸多军地两用之人才。”

“将地方之文华传自军伍,提高军卒文化素养,教化忠诚理念。将军伍悍勇之风传于地方,推崇百官尊武之心,以直我大宋文人脊梁!”

文佐官的范例,在护卫营已经得以验证,这点没有问题。

而朝廷统一供养作战队伍,又有三方力量相互牵制制衡,基本能排除军伍作乱的可能。

“官家,地方官节制军伍,这是有贴职和贴钱的……”

别人不好说,韩绛必须得提个醒。

“这也是官制改革的一项。我有意在保留待遇不变的情况下,清理名目繁多的贴职贴钱。”

“取消本官寄俸禄的陈例,以品级、差遣、勋爵定俸禄。清理所有挂名的职衔。有差遣和没差遣,包括品级和勋爵不同,在待遇上要有区别。”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保留现有待遇的情况下推行。同时,要将所有下发的物品货币化,不再下发丝绢、禄米、炭薪等杂物,一律以等价货币发放。”

这一点应该是官心所向。朝廷的物品发放,一直停留在先帝,甚至真宗朝确定的物品。

如今工坊城新品不用说,就是市面上的很多新物事,都不在朝廷物品发放的品类里。

官员早就希望将这些物品货币化了……朝廷发放的,从来都是虫吃鼠咬的破烂玩意,就连家里的下人都不屑用。

只不过常平仓库里就这些,朝廷税入的也就这些。

“官家,臣以为,一旦朝廷改变发俸方式,就应该改变现行税制。臣随后组织相关人员,重新厘定税制,配合朝廷官制革新。”

这就涉及到三司使职能了。王安石本来就有税制改革的想法,如今正好借机。

……

君臣一直奏对到深夜,一件件,一项项在众志成城的氛围下形成概论。

第517章 倾轧

相公们终于回家了,坚持了许久的等待,也终于有希望了。

自诸位相公回府即日起,便开始频繁接见拜访的官员……

“官家,需要记录诸位相公接见的官员吗?”

有点懵,王中正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做法。出于职责本身,他还是需要在官家这讨个明示。

主要是拜访相公的官员太多了,那些本来就是汴梁的官,有差遣没差遣的,包括在汴梁等差遣的,述职的地方官,好多官员就连皇城司都没档案,没记录,名字都需要打听。

“不用,等相公们选定一些人做事,再去重点关注吧。”

走在最前面的,未必会是最后受益的,更多的时候是靶子。这一点赵曦很清楚。

当然,这帮被相公们挑选的先行者,倘若真的能扛得住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攻击,就真的可以归于可用之人的行列了。

既然在奏对中放了话,相公们肯定会遴选一部分人从事监察细则的制定。而这部分人,从各位相公的考虑,是有能力担任监察官这一职位的。

可相公们真的会大公无私吗?不会夹杂私货吗?赵曦不信。

自然,那些没有被选定的官员也不信。

这就有的玩了……

“爹爹,都是些蠢货,难不成官家会让这些人执掌监察之权?”

王安石府里也在接见官员,可那些求见的官员,王雱是一个也看不上眼。

就连他爹变法的那几位干将,在他眼里也就吕惠卿和章惇还勉强能用,更何况这些候在府门前求见者。

“雱儿,监察官本来就需要敦厚之人,以监察官为例,你弟弟要比你适合。”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你弟弟做不出官家需要的新税法,但你的性子并不适合监察官,按现在的情况看,官家需要的监察官,就是照章办事。”

王安石说这话,在潜意识里,他好像也有心将自家的老二塞进监察体系。

二儿子荫补得官,生性愚钝,又被他兄长的光辉笼罩。虽已成年,但一事无成。

进监察体系,照章办事,又是陛下亲军,倒也能保个平安稳定。

而韩琦,则毫不犹豫的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监察细则,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若他这三子能看明白自己制定的细则框架,也能多少延伸扩张,那么举荐自己儿子也无所谓。

倘若连这点都做不到,趁早打发他回去守祖坟……

各家不一样,可是都有相同的烦恼。

富弼一生才华,就是自家婆娘也是前相公嫡女,偏偏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

唉……靠着荫补得官,可空有一个官身,百事无成。

官家施政,并没有如庆历新政那样,要取消恩荫,可官制改革最终会让这荫补得官的官位如同鸡肋。

“爹爹,孩儿与友相聚,皆欲供职监察官。孩儿……孩儿……”

就是这样,即便是面对自己的父亲,也从来不敢坦然。

所谓的友人又是何人?无非都是些荫补得官的纨绔罢了。

进士出身的看不上他们,而他们还看不上特奏名的官员,更是对衙门里的胥吏不屑一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家的儿子什么人,自己清楚。

整日的飞鹰走马,能懂得什么是监察?更别想让他们去窥探官家背后的深意了。

“朝廷重事,岂是尔等纨绔可以随意议论的?”

富绍隆见父亲这样,连头都不敢抬,赶紧告罪退出去了。

唉……这几日老实待家里吧。若他们都讨得了监察官的差事,自己太没面子了。

儿子懂不了他的意思,富弼也没指望他懂。

富弼总感觉这事蹊跷。监察细则没出台,监察官职能没细化,这时候就用一部分人参与制定监察细则。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认可的态度,实际上,这相当于是竖了靶子。

监察体系还没运行,风闻奏事还是朝廷监督百官的方式,仍然不会因言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