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45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官家,苏阁老请旨,时至黄昏,可是抵达澄城?”

石得一也是挺倒霉的,王中正跟随官家遇到这情形也不知道会怎样伺候,反正他伺候的特别别扭,无所适从呀。

“令队伍折向西约二十里处,在山梁下扎营!”

不管是不是冷漠的语调,总算是有了指令,别说苏颂,就是石得一也感觉松了口气。而这样的情景和氛围,倒是让他们忘记了官家怎么会知道从这里折向西二十里会有一道山梁。

队伍在沉闷中扎营造饭,在郁闷里歇息,没人去欣赏这山野深夜的满天星斗。

赵曦只是简单的填了少许饭菜,连马车都没下,也没跟人说什么,就这样安歇了。

不是赵曦要故意营造这样的气氛,是他需要尽力去掩饰心底那份不平静。

在即将抵达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心里是真的有些忐忑,说不清是什么滋味,都有些慌乱。

神鬼之说,不管是曾经的他,还是现在的他,都从来不曾相信过,可他从后世来到这个时代,让他想起来都觉得诡异。

四十年了,都要快到他原本那个年龄了,本来应该是完全忘却的事,却在这段时间不停侵扰着他,让他难以平静。

也就是因为有太后和惠妃的去世,让他那种郁郁寡欢的表现有了说辞,否则他都难以在群臣面前解释明白他的变化。

就连面容都能明显的表现出他这段时间的不同。有几次清晨,赵曦照镜子似乎都能看到曾经的原本的那个他。

倒不是舍不得所谓的帝王之位,是他有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感觉······

所以,他不得不找这么个借口,来他曾经熟悉一直试图忘却的地方。

说来也怪,在这一夜,就是在这野外,在接近原本的那个地方,听着野外的风啸声,赵曦睡得特别踏实······

寅时,一如既往的寅时,或者这样说也不对。这段时间,因为梦里的那种袭扰,以及太后离世的事务,赵曦已经断了几十年习惯的作息。

偏偏在这道山梁下,就在这绝对不算舒服的马车上,赵曦又重新恢复了他几十年保持的作息。

乍然醒来,赵曦还有点迷糊状时,就已经清晰的感觉到,那个开创大宋中兴的君王又回来了······就是那样清晰,连赵曦都说不出理由来。

“子容,明仲,到这片山梁上或许能看清洛河,包括渭河流域的大致地形。朕不知道沈存中测量的方法来源,有时候肉眼看,更能做到心底明了。”

官家说这话让苏颂无语。一道山梁而已,不说高不高的问题,可想在这道山梁上看明白关中平原的河流情形,那就是臆想。

不过,让他们轻松的是,官家突然一下子又回来了······就是这种感觉。所以,倒是不在意虽官家去山梁顶疯一次。

赵曦知道,自己的心结应该是算解了,因为越过这道山梁就是他原本长大的地方,也是离开并稀里糊涂来到这个时代的地方。

仅仅是接近,就让他多日一直混乱的心境得以平息······

这时候,赵曦就是折返回汴梁,估计也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赵曦还是想到山梁上看一看,看一看这一千年的所谓沧海桑田。

山梁不高,就是苏颂也没有感觉到累就登顶了······苏颂这些年经常外出勘探,这样的山梁确实对他而言没什么难度。

山梁上有一处平坦地······和千年之后的区别,就差一座庙宇了。

站在山梁上向南看,确实能看到关中平原,波光粼粼的洛水就在不远处,被晨曦照耀着让人陶醉。

赵曦在到了山梁顶,心头有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仿佛能越过千年的时空看到曾经的自己······

第824章 天马行空的思路

赵曦张开双臂,仰着头,让晨曦把自己的身影拉的很长很长的映在山梁顶。融入晨曦的赵曦,被光辉笼罩着,让苏颂等人感觉到了一种神圣······

“石得一,告诉同州知州,在此山梁顶营造一座庙宇,钱粮找赵琴要······”

莫名其妙,官家这样的旨意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一路都有点莫名其妙。

山梁以西,本来应该就是苍山镇,但是,现在看过去,还只是或荒芜或被耕作的一片平原地。没人知道赵曦在感受什么,或许真的是感受晨曦吧······

“子容,黄河自蒲州南行,渭河汇入黄河之处应该是关中之地最适合营造泄洪道的地方,地形也是最适合。”

“但是,黄河治理,根在治沙,朕知道这点,所以才重点考虑推广石炭,尽可能避免上游砍伐山林,以保持水土。”

“从中下游考虑,在渭河入黄河口处营造泄洪口,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下游黄河水患的问题······”

苏颂知道,官家后面会有转折。苏颂不得不承认,他以及沈括,包括整个勘查官员,都认为在渭河入黄河的地方,是营造泄洪道最合适的地方。甚至在跟官家密报时,也是这般建议的。

工坊城咱很多事物上,都是有密报之权的,不仅仅是为官家提供参考,更重要的必须由官家来决定勘验到各种资源的信息,并由官家决定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官家把他们的建议说出来,还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就知道官家要转折了。

“朕同意在此地营造泄洪道。但是,朕要求尔等要综合考量关中平原的耕田,要充分考虑关中平原水系和泄洪道的联通,要充分考虑黄河携带沙量会造成的结果。”

“黄河裹挟泥沙泄洪,势必会导致大量泥沙随水流进入泄洪道,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冲积地,甚至形成泥沙倒灌,最终影响甚至毁掉关中平原的良田!”

“京畿道、京兆府对朕而言,都是大宋子民,尽管是牺牲京兆府部分良田,对京西路、京畿道乃至京东路的好处要比京兆府损失的多,但朕还是不想这样做。”

这是赵曦心底的纠结。

后世,他原本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在渭河入黄河口的地方,是一个雄伟的大坝,也就是因为这个大坝,让他迁徙到了苍山镇······

这一件事,就是在他原本生活的时代,也曾争论过几十年。

一坐大坝的建成,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当时的西安。

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

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当初赵曦的父辈,因为故土难离,整一个镇子就在这道山梁以西定居了。

那时候,他常常听老一辈人叙述······

赵曦不知道他这些天的梦境是不是与未来即将要发生的事相关,可这事真要他取舍时,他一样纠结了很久······这时候与后世的差别很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不至于像后世那般严重。

苏颂听了半天,硬是没听明白官家的意思。

怎么说呢,既然是同意在渭河汇入黄河之处营造泄洪道,可又提醒了黄河泥沙有可能会导致京兆府一带良田被毁,还不想让京兆府黎民受损······哪有这样的两全计?

“子容,朕入渭河时,曾与尔等谈起八水绕长安,尔等也知道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长安周围形成了一个循环贯通的水系。”

“所以,朕就想,如果充分利用这八天河流冲积形成的沟壑,以这些沟壑为基础,借人力贯通在关中平原所有沟壑,最后与黄河贯通,以此作为黄河的泄洪道,同时,在关中平原形成一个如同长安八水一般的循环泄洪体系。”

“同时,选择合适的区域,将泄洪道跟长安八水以斗门的形势沟通,从而形成黄河水与长安八水的调节性沟通,以八水流量去灌洗黄河泄洪道的泥沙,做到人为的调节和平衡泥沙冲积。”

“此番操作下来,朕以为不仅仅可以解决黄河泄洪的问题,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关中平原良田的损毁程度。同时,借泄洪道引进黄河,可以促进关中平原的灌溉,促进关中平原的农桑之事。”

或许能说赵曦是灵光一现吧,也可能是想了几十年。赵曦做这样的决断,不仅仅是想解决这个时代黄河水患的问题,更是想留下这个泄洪道营造的地形和记录,为原本的将来和后世为戒。

千年的所谓沧海桑田,黄河泄洪冲积,势必会改变整个关中平原的地形地貌。只要留下记录,就能告诉后世人,在决断黄河相关事务上,有这样的经验和教训。

或许,赵曦是想避免不知道会不会存在,说不清是自己后代还是父辈的那些人,省去迁徙之苦······

苏颂不了解官家内心的那么多心思,但却是完全听懂了官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