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47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苏颂一直等着官家召唤他们几个核对沈括做好的地形沙盘,可官家一直没有做这样的事。官家这走一路看一路,时不时的会让队伍停留在野外,而他带着少量的几个人随便在些集镇上逛一逛。

说是勘察地形,官家更像是微服私访。

苏颂沈括等人严谨的做事态度,赵曦还是相信的,这一次出行,勘察只是借口,赵曦又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就直接将勘探当做一次放风了。

整日待在内苑,入眼看的都是宫墙政务,赵曦难得有这样出行的机会,就有点任性了。

唯一庆幸的是,这一路走一路看,并没有让他看到过不了眼的事······这次不是真的微服私访,是出行,无非是严令不扰地方、不如州府,并不是地方官员就不清楚行踪。

古今一样,都会将最好的呈现给上峰,赵曦想要看到真实的大宋地方治理,以这种方式也不可能。

赵曦也清楚,自己就曾经是基层官员,又如何不懂得这些猫腻。

他现在好像不太在意这些,纯粹当成一次放松了。

虽然每日都有朝廷的奏报及时送到,赵曦只是偶尔翻阅,并没有对朝廷各类处置发表意见。

这一次长时间出行,自己放松是一方面,也能给负有监国职能的太子机会,让他在内阁以及朝廷臣工中有所表现。

太子跟自己不同,赵曦的经历,是大宋变革动荡的时期,很容易在臣工中获得认可和声望,而太子,在国朝趋于平稳的政务中,想要得到认可的难度比自己要大。

就这样晃晃荡荡的,队伍已经到了陕北高原。

从地形上,赵曦可以确定,已经到了陕北高原,但是地貌上,赵曦却看不大后世自己认知中的陕北高原地貌。

“子容,此处属于何地?”

地面是黄土,但却不是后世赵曦见到的那种黄到发白的土壤,也不是那种草木不生的地貌。路边的荒草杂乱无章,可一样的郁郁葱葱,根本不是赵曦记忆中那种荒凉苍茫的印象。

扎营后,赵曦便问苏颂。

“回官家,延川以北,永兴军辖区。”

这一路,官家很少问起,苏颂一直以为官家是熟悉了沈括做的沙盘,都也没有多想。没想到这时候官家又问起了。

果然是已经到了陕北高原,可看这地貌似乎不应该不能植被造林呀?赵曦很疑惑,便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

“此土质可能耕作?”

“官家,土质适合耕作。早年属于边境,地广人稀,这些年国朝稳定强盛,丁口剧增。这一路走来,臣发现,前几年臣等勘察时还是荒芜之地处,开垦了些许耕田。”

“由于国朝产业发展以及粮食无忧的原因,开荒种田的趋势不算明显,也就没有出现大范围开荒的景象。臣以为,随着丁口增多,势必会出现大范围开荒种田的情形······”

苏颂以为官家是看到这样的荒芜情形忧心,就做了些解释。

“此地原本是怎样的情况?”

“原本?前朝有记载:是时,中国盛疆,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蔽野。官家,前朝时,此地应该多为山林地带。”

“前朝时,这一带均为放牧马匹的主要地区,树木森林为主。本朝自西贼作乱,自秦州以北,西北军伍为抗击西贼,不得已建造营寨,便多从附近取伐木营造,几十年便成了如今的境况。”

苏颂说着,还用脚随意的踢地面的土,似乎还能看到曾经的树木根系。

在前些年他跟沈括等人勘察时,就对这样的现象痛惜······有官家做过的水土流失实验,他对保持水土治理黄河水患的观点很认可。

官家这样问话的时候,苏颂也大概明白了官家的意图,官家的关注点并不是荒芜,而是在考虑水土保持的问题。

这些天晃荡的,苏颂都忘记官家出行的目的了。

赵曦并不是不清楚,只是需要证实,因为看到的跟他记忆的不同。很显然,这时的黄土高原并没有恶劣到难以挽回的程度。

“明日向东吧,朕向靠近黄河看看······”

赵曦大概明白了,原来这黄土高原环境恶劣的起始,便是由本朝开始的。

先帝时,西夏扰边,国朝屡战屡败,为了防御西夏的进犯,在东起麟府二州,西至秦州地区,兴建了约200多个堡寨。这些堡寨建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对这里原本就较少的林木造成一定的破坏。

同时,为了加强这些堡祭的军事力量,在这里驻扎众多军队,而为了解决军队给养,又招募屯垦,发展农业······如此一来,又怎样会不让环境越来越恶化?

还好,看现状并不是无法逆转。这是国朝的造成的,就由国朝来改善吧!

第827章 东出拓海溃败

再北行应该没什么意义了。

不管是大宋还是西夏,对整个陕北高原水土破坏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征战,到不完全是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渴望······毕竟这沟沟壑壑的,在人口密度不算太大的国朝,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不大。

好在今非昔比,也与原来的历史不同,或许几十年的破坏需要很久来恢复,但赵曦不担心。

这里不再是战场,也不在是边疆,加上石炭的推广,人们砍伐树木的需求不旺盛,只要朝廷稍加引导,相信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此地的水土。

赵曦回忆着他记忆里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还想起后世少年时的他,农闲时总是会跟着父辈去植树,还有每年自上而下的植树活动······或许以国朝现在的财力,也应该可以用一种补贴的形式,来引导百姓植树造林。

整个勘查队伍在河东、麟府一带转悠,地方州府战战兢兢的,勘查队伍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陕交界······当然,这是赵曦的认知。

情况并不算严重,最起码土质不至于像后世那样,零星的榆树柳树还能避阴,也就是土质还没有恶化到不能栽种的程度。

赵曦很想顺着黄河一直向上游追溯着看一看,就像苏颂他们当初勘查一样,从黄河清澈到变黄,整个流经黄土高原的地方都看一看。可惜,朝廷传来的奏报,让他不得不停止这一次出行回朝。

因为四皇子回来了,很狼狈的回来了。

一千条枪,三千多人的队伍,居然灰溜溜的回来了。

奏报中没有详细说具体的情况,只说在琉球与不同的势力争端,劣势明显,不得不退回国朝,以求再战······

“人总是自命不凡,不遭遇些挫折,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虽然赵曦还不清楚具体细节,但是,国朝三千悍卒,外带一千条枪的队伍,居然在近海的小岛上溃败了,这让赵曦很难理解。

后世,因为出于某些特殊原因,赵曦关注过琉球,之所以让四皇子立足琉球,是因为赵曦知道,此时的琉球还是无主之地,或者说是没有政权存在的。

琉球是隋时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发现的。

据传:朱宽等人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前朝朝编纂《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也是在洪武年间,琉球成为藩属国。

没想到这样一个无主之地,三千悍卒居然被人打回来了。

“官家,四皇子招募的人手,除一千火枪队为新军退役军卒外,其他都是花腿闲汉,或者行船的好手,在征战上未必擅长。”

“若琉求有其他势力,或者被各方势力联合,出现此类情况倒也不难理解。”

官家或许不知道四皇子那队伍的组成,苏颂还是知道的。即便是他家族里的人,也有安插人手。

总体来说,四皇子的随行队伍,更多的是探探情况的意思,即便是船夫水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精英。

唯一说得过去的,就是那一千火枪队是退役的新军军卒,这还是官家暗地里授意的。否则,能不能退回来都难说。

有些话苏颂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还是在老护卫营时,苏颂就能感觉到官家对疆域的野心,对于四皇子东出拓海的事,苏颂也不敢随意的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