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584章

作者:摇摇-欲坠

今日朱瞻基轮到蓝良娣的殿中过夜,现在见薛尚宫抱着朱祁镇,好奇问道:“怎地把祁镇抱来了?”

“都是奴婢的不是,今日跟小王爷说殿下小时候的故事,听到殿下练武,他也要练武,闹的让人静不下来。”

“爹爹,爹爹,我要练武。”朱祁镇是有些怕朱瞻基的,趴在薛尚宫的肩头,露出一张小脸,有些怯怯地说道。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你如今骨头还是软的,等你入学,爹爹就给你找个师父好不好?”

朱祁镇点了点头,不敢看朱瞻基,老实了下来,薛尚宫就将他交给了保姆,让她抱了下去。

薛尚宫在朱瞻基的身后站定,帮他捏着肩膀,轻声说道:“贵妃娘娘方才找奴婢说话了,说要谢谢殿下。”

朱瞻基知道,这是因为他说把张贵妃留在皇宫主持大局,朱棣应该已经跟张贵妃说了。

陪着一个很少碰自己的老头子一起出海受罪,自然没有没有留在皇宫当太后舒坦。

“知道了。”朱瞻基按住她的手,回头说道:“东宫这边你已经熟悉了,后宫我不会去管,西宫那边你今后要多关注一些。”

“奴婢晓得,这些天一直在熟悉西大殿和御厨的情况。”

皇宫的中轴是奉天殿这三大殿。东宫南侧是文华殿,文渊阁,经籍库。中间是永福宫,永寿宫,还有兴庆宫。

西宫南侧是演武场,朱棣处理朝政的武英殿,然后是御厨,再就是跟兴庆宫对称的西宫。

西宫现在除了几个朱元璋时期的老太妃,几乎没有什么人,但是西宫还有大御厨,一直是宫中众人了解外界消息的通道。

那里龙蛇混杂,太监,宫女都是没有前途的得过且过之辈,也难以管理。

朱瞻基以前不能插手,但是现在,必须要名正言顺地插手了。

如今的西宫等于是空着,所以朱棣喜欢在武英殿处理朝政。朱瞻基现在也可以,但是以后如果朱棣死了,张贵妃他们就要从后宫迁到西宫住。

那个时候,为了避嫌,朱瞻基反倒不好在武英殿处理政务。但是武英殿如果不利用起来,又是浪费。

同时为了控制宫内外的信息渠道,朱瞻基在皇宫的第一把火,就是想要把西宫的前后隔开。

不过这件事也不急,等朱棣动身走了,再来建隔离墙也不晚。

(发现你们都太污了,一个个都是蒸汽小火车……我是一时忘形,在床上翻跟头,却栽下来了。栽下来的时候,肋骨一下子撞在了床尾角上……。检查了,影响不是很大,就是不能深呼吸,不能剧烈运动。谢谢大家关心。)

第四十九章 变化

出云国,石见港。

自从太孙殿下东征东瀛,将整个皇室一股脑搬迁到了应天府,大明与东瀛之间的勘合贸易,就变成了长期贸易。

大批的大明商人进入了东瀛的各大港口,将无数大明的商品运了进来。

如今的东瀛是没有什么工业的,只有一些手工业,但是跟大明比起来,也相差甚远。

所以各大港口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贸易中心。

幕府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太多的办法,大明的商人他们根本不敢管,只能看着大明的便宜商品占据了东瀛市场。

绝大多数的东瀛人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也能有便宜的衣服穿,有了饭碗,有些肯干的自耕民甚至还能买得起铁锅。

但是,对普通的老百姓好,并不代表东瀛的幕府和各大大名喜欢,因为以前的他们可以对普通百姓生死予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听话了。

这些人受到了大明商人的影响,了解到了外部的信息,一个个人心不定,千方百计想要前往富足的大明。

更可恶的是那些大明商人,他们借助东瀛对他们没有管理权,而且还有巨型商船,运送了大批的东瀛青年男女到了大明。

幕府现在唯一能自己掌握的,就是大明许可的税权。

通过收税,他们迅速收敛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这些财富,又通过贸易流向了大明。

幕府的日子还算好过,大明协助他们建立起来税收系统,整个东瀛有了上万税吏,这些税吏每年可以给幕府收来比以前多得多的金银。

但是对大名们来说,如今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人心散了,就不好管了,用残酷的方法镇压,百姓只会逃向其他大名那里,甚至跑到大明去。

但是用怀柔的方法来对百姓,他们现在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没有从百姓这里掠夺的资源,他们根本无法维持越来越紧张的社会局势。

在后世,民间鼓吹最多的就是东瀛的工匠精神,认为是东瀛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塑造了东瀛品质。

许多工匠世家,几代,几十代都做一种事情,所以才能创造出其他人比不上的品质。

但是实际上,这不是一种主动行为,而是被动行为。

因为东瀛的社会结构是僵化的,皇室永远是皇室,贵族永远是贵族,大名永远是大名,百姓永远是百姓。

如果你是做豆腐的,你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做豆腐的,绝不会让你去读书来改变命运。

你家是做雨伞的,那么你的家族就世世代代,老老实实地来做雨伞吧!

因为被迫,东瀛才有许多家族几百年来都只是做那一种事,造就了他们精湛的品质。

可是大明如今将王室整个迁移到了大明,又涌进来了大批的大明商人,所以让如今的东瀛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让整个东瀛的贵族和统治阶级都有些手足无措。

出云国,因为中央山系的隔断,这里一直都不属于东瀛的中心区域。

但是当石见银山被发现之后,这里变的越来越繁荣。

一开始,这里还只是一些自由民前来做工。纪纲有钱,从南洋买回了大批的粮食,在东瀛,粮食就是硬通货。

东瀛人自己的矿山上,劳工辛苦工作一天,赚取的工钱最多只能养活两个人。

但是在石见银矿,纪纲大幅度提高了待遇,只要不偷懒,换的粮食就能养活五个人。

这种待遇对于东瀛人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吸引了大批的石匠和工人。

除了自由工,银矿上还有数千奴隶,这些奴隶并不是纪纲他们擒获的,而是东瀛的大名在相互征战中擒获的俘虏。

他们这些人没有人权,被纪纲买下之后,每天只需要给吃饱,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在矿上干活。

充足的人力让银矿的开发很快就进入了旺盛期,虽然只是第三年,但是银矿现在每年出银就已经有五十万两以上。

五十万两白银,纪纲可以留下三成,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然,他这三成也不好拿,在东瀛,他要面对无数的暗杀,袭击,要养一大批下属。

海军虽然在这里有一处水寨,但是除了拱卫矿山,并不会对纪纲在东瀛的发展有任何促进。

而纪纲要做粮食贸易,人口贸易,却不能缺少一支可以信赖的力量。

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他招兵买马,还要跟大明高价买进各种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