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764章

作者:摇摇-欲坠

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当着八位主考官的面,评价解祯期的性格,他也是故意为之。

相比许多从底层上来的官员不同,解祯期的人生从一开始就算得上一帆风顺。

正是因为太顺了,所以他很难体会到普通人的人间疾苦,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在做学问的时候是好的,但是当官起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以推广数学,几何,字母,标点符号为例,朱瞻基对解家是充满期待的。

他们在态度上也非常认真,不管朱瞻基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毫无怨言,用心去做。

但是用心去做,不代表他们就做的好。

解家的几个人,从解纶,解缙,黄金华,到解祯期,解桢亮两兄弟,他们这几个人都是那种书生意气浓郁,不适合当官的人。

这是他们整个家族的性格,任谁都难以纠正过来。

这就好比许多经济学老师,让他们教理论,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让他们去做生意,却会亏的一塌糊涂。

推广几何几年来,他们能做到也就是用他们的名誉出了几本书,然后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在这方面,他们还不如工部。

工部依靠工匠,在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东侧,开办了大明第一家工匠学校。不仅大力推广了这些只是,还直接将这些理论知识,进入到应用阶段。

在朱瞻基的心里,本来已经给解家的几个人都钉上了只能研究理论,不能担任职官的符号。但是解祯期现在的选择,让他对解祯期的期望更高了。

“今日新晋进士的日程安排是什么?”

“上午去吏部进行报备,下午去孔庙祭祀。晚间在翰林院举办恩荣宴。”

恩荣宴也就是琼林宴,因为元代改名叫恩荣宴,所以明代大臣也沿用了这个称呼。

“传解祯期进宫见驾,孤今日中午就想见见他。”

解家是朱瞻基在士林中间立的典型,对解家,朱瞻基自认也是仁至义尽。

所以,他不愿意出任何差错,这解祯期如果可靠,那他就重用,要是因此对自己有了怨恨,那就把他打发到吕宋,让他自生自灭了。

今日是传胪唱名的第二日,这几日,为了人新晋进士们享受一番,每日的行程安排的并不紧凑。

解祯期作为状元,在吏部第一个进行了登记。这种登记就相当于后世的人事档案,将个人的户籍,家族人口,个人特长等记录在档。

因为没有照片,档案里面还有不少关于个人外表,甚至是身体隐私的记录。

比如身上哪里有胎记,少一颗牙,或者六指等,都要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也是预防有人假冒身份。

解祯期第一个登记完,当面见蹇义接见的时候,向这位负责大明人事安排的大佬提出了不愿入翰林,而想外放的请求。

蹇义当然是惊讶无比的,他没有想到解祯期傲气如此大,因为朱瞻基的一句话,就想去海外来证明自己。

他当然是劝了又劝,解缙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但是正因为如此,他跟朝廷的几个堂官之间并无太大矛盾。

蹇义也愿意解缙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待在内阁里,并且占据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样的话,内阁根本没有直接影响六部的能力。

当知道解缙已经同意了解祯期的计划,蹇义也无话可说了。

出了蹇义的公房,解祯期忍不住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有些冒险,如果能做出成绩还好,三年,最多六年,他就能回到京城。

但是要做不出成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再进翰林院了。

不进翰林,做堂官还有机会,但是想要进内阁,反而没有了机会。

但是,他不后悔。

因为入翰林这条路,他已经能看到终点了。如今朝廷政局稳定,最少在他的叔父没有告老还乡之前,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

最多在翰林院修史书,或者担任侍讲,讲读,在经筵上表现一番,或者去给太孙殿下的孩子启蒙。

在翰林院待个一二十年,等叔父解缙告老还乡,他也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也会成为学士,刚好进入内阁,担任殿下的言官。

因为性格上面的缺陷,他不认为自己能有执掌一部的机会,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像自己的叔叔,哪怕身为殿下的老师,也根本没有掌握实权的机会,始终是个言官。

想要改变,就要从进入官场的一开始改变,走一条艰难一点的道路,从一开始纠正自己已经定型的性格。

更主要的是,让殿下知道自己的决心。

解祯期是聪明的,他的思路清晰,为自己构划的发展路线也非常可行。

但是在面临这种巨大变化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中平兄,见过尚书大人了?”

说话的是同期进士陈安,陈安也是今次科考的二甲头名,与解祯期在去年就已经相识,今日午间还约好了一同到府前街聚餐。

下午要拜祭孔庙,不能饮酒,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晚间,但是,同期进士一同小聚,只要不喝酒,倒也无妨。

解祯期面向几个同科,长揖到底道:“在下已经先行见过尚书大人,就先行一步,到府前街醉仙楼恭候大驾光临。”

这里是吏部,自然不是闲叙的地方,除了像解祯期这样早期就曾入仕,并且对京城了解之人,大部分进士都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在这个权力中枢里面战战兢兢。

几人相约好,就此拜别,解祯期率先出了吏部。

承天门广场上,处处人满为患,特别是火车站台处,那里排队的人拥挤不堪。

解祯期倒是不用去挤火车,他们解家在京城定居多年,自家也有马车。找到了自家的马车,旋即就前往府前街醉仙楼。

而当他离开吏部之时,关于他自请下南洋的消息,就被吏部的吏员们给传了出来,让无数人震惊不已。

刘万来到吏部,当然是扑了一个孔,听说他去了醉仙楼,刘万也就不在自己去找了,吩咐身边的小黄门。“咱家先回谨身殿,你们去醉仙楼宣解祯期进宫,不可耽搁太久。”

解祯期在醉仙楼与几个先期到达的同科还在畅聊,就接到了两个小黄门传来的朱瞻基口谕。

聚餐再重要,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召见。在其他人羡慕的眼神中,解祯期连连告罪,随小黄门上了马车,沿着西华门进了皇宫。

在此时已经是午时二刻,也恰好是要准备吃午饭的时间,而解祯期自请外放的消息,也已经传开。

谨身殿内,朱瞻基的身边这个时候就只留下了解缙一人。解祯期行过礼后,直起身来,朱瞻基面对台下长身而立的解祯期就问道:“有明一代,从来没有状元自请外放的先例,中平可是对我心有怨愤?”

刚站起身的解祯期连忙又跪下,俯首道:“殿下明鉴,小臣非是对殿下有怨,只是在殿下指出小臣不足之后,勇于面对,尽力改正。”

“起身说话吧!”

朱瞻基使了一个眼色,刘万上前扶起了解祯期,请他在旁边的座位上坐下。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