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1091章

作者:官笙

孙承宗稍稍思忖,目光发亮。

这确实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总理衙门”是临时机构,日后“新政”完成,或者渡过了眼前的困难,随时都能撤销,在没有损害内阁主导“新政”的前提下,让地方也得到满意!

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孙传庭心里推敲一番,同样暗自点头。他看着毕自严,心里明悟,这多半是从战区中得到的灵感。

毕自严一鼓作气,端起“首辅”的气势,以一种断然的语气道:“总理衙门拥有比巡抚衙门更多的权力,同时集中多个省的优势,相互弥补,可以有效及时的应对灾情,处理‘新政’问题,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总理”一词,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类似于“钦差”,权力庞大,远超一省巡抚。所谓的“总理衙门”是近年出现的,主要是为了集中精力与各方面资源,处理辽东事务,后来的“六省总理衙门”,也是为了处理陕,川,甘,贵等六省事务。

一干巡抚面面相窥,不知道如何反应。

总理衙门肯定是要在巡抚之上,辖区巡抚肯定要听命于其,尽管心里难免不舒服,这个时候却找不到足够的借口来反驳。

傅昌宗与周应秋对视一眼,蓦然异口同声的道:“下官赞同。”

这两人影响力太过惊人,他一开口,李邦华就接着道:“下官赞同。”他是陕西巡抚,本来就是傅昌宗的下属,且已经有了总理衙门,对他来说,没有影响。

“下官赞同。”林日瑞道。他是甘肃巡抚,一样是“六省巡抚衙门”的下属。

“下官赞同。”王三善道。他是贵州巡抚,一样是在傅昌宗之下。

“下官赞同。”山东巡抚黄承元道。他与周应秋关系匪浅。

“下官赞同。”山西巡抚吕大器道,他原本是吏部侍郎,周应秋的下属。

“下官赞同。”南直隶,也就是江苏巡抚方孔炤道,他是周应秋举荐的人。

“下官赞同。”

同一句话接二连三的出现,一口气就有十多位巡抚,总理大臣应声。

其他一些属于“中立”的巡抚们,见势纷纷跟风,不足一盏茶时间,几乎所有巡抚都“赞同”了。

六部尚书对视一眼,同时抬手道:“下官赞同。”

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等人相互看了看,也倾身道:“我等也无异议。”

毕自严看着群臣俯首,心里涌出一股难以言喻之情,直觉现在才有“首辅”的那种感觉,脸上甚至激动的微红。

他脸角动了动,强压这种怪异感觉,点头道:“那好,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进度’的问题,本官允许你们自己设定时间,计划,等本官请示皇上,任命各地总理大臣,再做最后决断,可还有异议?”

实则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这些巡抚再做“争辩”了,众人不停的对视,最后只得道:“下官遵命。”

第995章 船到桥头

乾清宫。

朱栩看着站在面前的毕自严,孙承宗等人,面露异色的道:“你们是说,要在我大明东南西北中,设立五大总理衙门?”

毕自严站在最前,平静的道:“是。臣以为,这是突破目前困境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内阁与巡抚衙门之间有总理大臣做缓冲,不止能减少地方对内阁的疑虑,也能就近的处理各种问题,集合多省之力,对于应对目前的各种问题,将会更有利,更稳妥。臣等私下商议,可以授予五大总理大臣更多的权利,在人事,财权,税权等方面内阁会再做让步……”

朱栩坐在软塌上,看着几人,微微眯眼。

眼下的事情,确实是他给内阁出的一个考题,今年的“新政”需要慎之又慎,内阁必须要表现出足够的能力与魄力来。

只是,他也没想到,毕自严会搞出“五大总理衙门”这个的想法来,这个办法确实很不错,能突破内阁目前的困境,同时还能更有利的辖制地方又令地方无话可说。

内阁抓着五大总理大臣,就等于更进一步的套牢地方,集中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影响与控制!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意外之笔,有奇效。

“你们都商量好了?”朱栩目光在孙承宗,孙传庭,靖王,汪乔年等人脸上扫过。

尽管内阁有矛盾,但在面对这样的情形,还是异常的团结,一群人抬起手,道:“臣等一致同意。”

朱栩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微笑,道:“那些巡抚估计没话可说了,五大总理大臣可有人选,还有其他问题吗?”

毕自严道:“回皇上,除却北直隶由朝廷直辖,北方总理大臣周应秋,西方总理大臣傅昌宗,其他三人,臣拟从六部尚书或者九寺寺卿以及在野有能力有德望的人等来挑选,暂时未定。”

朱栩点了下头,端起手边的茶杯,道:“恩,可以。继续说。”

毕自严看着朱栩,面色如常,道:“剩下的问题,就是各地巡抚对内阁制定的‘时间表’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并且抱团相抗,臣等打算搁置这一条,在未来的施政中,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不再给地方借口阻挠。”

朱栩眼神有着一丝诧异,这位毕阁老仿佛开窍了,手段灵活了许多。

“准!”朱栩一如过往,没有迟疑地说道。

毕自严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皇上如果没有其他训示,臣等计划三天后召开大议,将‘新政’方略彻底定下,也好让各地巡抚早日离京,平复朝野的猜疑。”

朱栩一只手拖着下巴,嘴角笑意更浓,这位毕阁老越发的有锐气了,点头道:“那就三天后吧。”

“遵旨。”毕自严心里松口气,他一直在担心、提防朱栩藏了其他心思,随时会插手内阁的事务。

毕自严,孙传庭两人抬手,缓步退了出去。

朱栩看着留下的孙承宗,疑惑的道:“孙阁老还有其他事情?”

孙承宗面色迟疑,旋即道:“是关于‘军改’的事情,不知皇上可看过臣的奏本?”

朱栩一只胳膊垫在小桌上,目光闪动,思忖好一阵子,抬起头看着孙承宗,语气缓慢地说道:“朕看过了……嗯。现在我大明的情形,内阁以及天下人都应该看的清楚,虽然看似依旧稳固,没有大的危险。但实际上,如履薄冰,相当脆弱,如果发生一点意外,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所以,朕需要保持我大明的军力,强大的,坚定的,可堪大战,能让朕犹如臂使的军队……我大明军队的地位要拔高,不能是随时都可以欺侮的那一群人。你说的归于内阁,由内阁分权统辖……朕不同意。‘大元帅府’必须组建,地位与内阁持平,未来几年,即便国库空虚,朕也会用尽办法,确保大明军队的战力不断提升,而不是衰微。朕支持你们精简军队,那是为了集中资源,训练出多支,随时能战的强军!这一点,务须多言。”

孙承宗听着朱栩的话,神色不动,心里实则是早有预料。

眼前的皇帝,对军队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不但牢牢把握军权在手里,对军队的组建,规划,待遇等等,几乎从头到尾都看在眼皮底下,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影响,操控,一直到他满意为止。

孙承宗也希望大明能有强大的军队,毕竟,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的基石。

但武人的强大,不是文官希望看到的,这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将帅要么功高盖主,要么野心勃勃,谋朝篡位,朝代颠覆,社稷倾颓,苍生蒙难,无不是从这里开始。

孙承宗知道,他说服不了朱栩,可还是劝解道:“皇上,臣不反对保持军力的强盛,但‘大元帅府’权职太过庞大,无所节制,皇上不担心,臣也不担心现在,臣忧心日后,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不安。”

朱栩知晓孙承宗的意思,他这个态度,也代表了外廷文臣的主流,甚至是全天下人的想法。

文官治国,遏制武臣,这并不是儒家才有的想法,几乎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治国方式,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古今中外莫能例外。

不过,不久未来将是一个特别时期,一扇新时代的窗户将要打开——大明必须要有强盛的军队,这个世界太大了,需要太多的士兵!

朱栩双手交错一起,心里思索一番,没有解释,笑着道:“嗯,放心吧,朕还没昏头,清醒的很。我朱家的江山,朕比所有人都在意。传旨给各地的总兵进京吧,大议一结束,‘军改’会议也要马上开始。”

一切都孙承宗所料,没有再劝,当今皇帝还很年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不急在一时。他放下这个心思,顿了顿,道:“是,臣会立即命兵部传信。另外,不知皇上是否决意对察哈尔用兵?一番大战,后勤粮草等不能轻视。”

朱栩知道孙承宗的意思,无非试探他的心思,摆了摆手,道:“不着急,四月一号不打,先吓唬吓唬林丹汗。”

孙承宗没有被忽悠,继续道:“那,皇上,决定在何日,指挥之人是谁?是否需要内阁的诏令,兵部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