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549章

作者:官笙

成婚年龄推迟到十七岁,勉强可以,最多生两个孩子,这怎么可能?

重登户籍可以,怎么分田?大明田亩经过两百年都已经分完了,还能怎么分?

移民这一条倒是关系不大。

严控人口流动,倒也可以。

可官身纳税这一条……皇帝之前与他说的是“官绅”,也就是几乎大明所有人都要纳税,哪怕剔除了“绅”,依然还是会掀起轩然大波,震动天下。

严苛执行株连法,这个傅昌宗并不在意,这个松紧可变。

下面的是毕自严,与孙承宗商议的几条,包括设置赈灾点,登记受灾人口,严查贪腐,扩大挖河筑路的规模等等。

傅昌宗看完就递给身侧的周应秋,沉默着没有说话。

他的太阳穴不停的跳动,疼的厉害。

周应秋匆匆看了眼,递给身侧的袁可立,他微眯着眼,脸角无法平静。

他能清晰的分辨,哪些出自皇帝,哪些是出自毕,孙二人。

袁可立算是饱经世故,可看着也一阵头皮发麻,看了眼孙承宗与毕自严,递给对面的靖王等人。

申用懋是知道的,他最后还是看了眼,又还给毕自严。

这么一圈下来,议事堂安静的可怕,却好似能听到每一个人的呼吸声。

毕自严见众人都不说话,轻声一笑,故作放松的道:“大家不必拘束,这是我们私下之议,不会记录。”

他话音落下,一群人相互对视,谁也没有轻易开口。

这“十条”里有五条是“致命”的——大明的命!

孙承宗算是预感到了,看向傅昌宗道:“傅尚书,你先说。”

傅昌宗作为皇帝的亲舅舅,深得信任,不管说什么,至少是开了头。

傅昌宗神色肃重,看向毕自严,孙承宗道:“两位大人,这‘十条’是暂时之策,还是长久?”

毕自严稍作沉吟,道:“这是为了应对西南灾情,只是暂时之策,为期两年。”

这句话不止傅昌宗,其他人也都暗松口气,这说明皇帝还没有一意孤行的意思。

袁可立还是第一次参加大明决策层的议事,看着毕,孙二人道:“两位大人,下官认为,规定生两个,三个没有意义。孩子出生往往夭折过半,不说民间,哪怕皇宫的皇子公主,能够成年的也是寥寥可数。外加西南灾情严重,能养活亦是殊为不易。”

毕自严点头,道:“这些本官也想过,是以,这一条规定,更多的是‘劝导’,官府本就无法强迫百姓。”

众人都恍然,这第一条解决了,一群人心里都有底了,不再那么慌张。

“关于分田,两位大人是如何考虑的?”这次问话的是傅昌宗。他是户部尚书,田亩,户籍,都归他管。

毕自严道:“本官刚从西南回来,算是有些见闻。西南多山多林,耕田少,不过,这次移民,加上有宗室,无主,新开垦之地等等……嗯,外加朝廷会进行回购,以点扩散的方式慢慢进行,应该不成问题。”

众人都颌首,话虽然这么说,里面肯定非常复杂,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做才行。

不过,只要朝廷不强行分田,就不会有大乱子。

第二条也算顺利过关,毕自严与孙承宗对视,目光看向在座的。

这些人就算是大明的高级决策层了,过不了他们这一关,就预示着失败。

第三条是移民,第四条是控制人口流动,第六条是严苛株连法,这些都是有弹性的,众人都不怎么在意,最关键的,就是第五条——对“官身”征税!

官话是说,在朝为官的人,要带头交税,为西南抗灾做贡献!

不过,若说是捐纳,亦或者短时征收也可以,可规定上是只写了“官身如白丁”!

最为令人不安的是,这一条,要是推及全国,那就是山崩地裂,会天下大乱的!

这里也就是袁可立与皇帝打交道少,其他人都心底冒着寒气——皇帝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分明就是一波试探!

第530章 收拾安南

傅昌宗算是最能明白皇帝用意的,“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个想法,朱栩也不止一次与他谈过。

而且,之前还做了不少试探,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自然,每一次的试探都说明官绅阶层不好对付,户部,甚至是朱栩都没敢再轻动。

不过,陕西这件事显然给了朱栩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拿西南做试验田,由此估量天下。

傅昌宗知道,他该说话了,他不动声色的环顾一圈,然后看向毕自严与孙承宗,语气极其平静,道:“毕大人,孙阁老,下官认为,不止为官之人,西南官绅世受皇恩,恩泽绵长,也应该为西南灾情出力,为朝廷分忧。”

傅昌宗是更进了一步,将西南的官绅全都拉入,也就是要全西南,除了宗室,的所有人都要交税!

众人心底都是一突,齐齐看向傅昌宗,目光闪烁不休。

他们都在猜测,这是傅昌宗自己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授意?

毕自严神色不变,与孙承宗对视一眼,道:“其他大人有何意见?”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可道理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抢别人碗里的肉!

周应秋对这件事洞若观火,明摆着就是皇帝在背后推动,既然傅昌宗说完了,也该轮到他这个“帝党”二号人物继续,稍稍沉默,他接着便道:“下官赞同傅大人之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发生在我朝,否则有损皇上圣德。”

众人心底都腹诽,又一个大道理,可真要推行下去,西南官绅非得造反不可!

“下官附议。”这次说话的是工部尚书徐大化,魏忠贤不可靠了,他就一直积极努力,奋力工作,拼命的讨好朱栩。他也是眼亮的人,岂会错过这个机会。

“下官附议。”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倪文焕,刑部的职权现在更多的抓捕犯人,侦破案件,其他审核,断案这些权利都转到了大理寺,因此存在感很低,所以不能错过表忠心的机会。

六部尚书中,还剩下礼部尚书袁可立,兵部尚书申用懋。

靖王恰在这个时候插入,大声道:“两位大人,下官认为,傅尚书之议再好不过,应当施行!”

靖王是看到了某种趋势,信王越来越不得皇帝信任,离开内阁是迟早的,且,周应秋近来频频示好,他推荐的人才都得到了重用,这是暗示!

在座的并没有谁真的在意靖王,之所以叫他来,只是监督一下,让皇帝知道,他们不是背着他私自定议国政。

申用懋看了眼袁可立,知道这位老大人德高望重,沉吟一声,接着道:“下官有疑义,此议若传出,只怕不会如朝廷所想,西南诸省本就混乱,此一举,无异于火上浇油,下官议当缓行。”

申用懋是说给这些人听的,也是说给朱栩听的。

毕自严,孙承宗没有意外,申用懋这个兵部尚书,最是稳妥,细致,他们都看向没有说话的袁可立。

袁可立脸角如剑,目光也犀利异常,看着孙承宗与毕自严,非常干脆的道:“天下士人都不会同意,所以,下官附议!”

毕自严与孙承宗都是微怔,袁可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们袁家乃是显赫的书香世家,在文坛,在大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要反对士人?

但袁可立没有要解释的意思,一句话落音,便不再张嘴,不发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