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602章

作者:官笙

朱栩沉思一阵,道:“抄录两份,送给内阁,兵部,让他们看看,其中到底有没有藏什么东西。”

“是。”曹化淳应声,走过来接过信件。

朱栩喝了口茶,准备继续看奏本,随口道:“陈奇瑜那边怎么样了?”

刘时敏的神情动了动,转过身道:“回皇上,陈大人之前募得八百两,随后在太康公,英国公等人处募得近万两,其他无所得。他已经下令召集北直隶的知府知县等进京,似要强行摊派。”

朱栩手一顿,笑道:“刺激还不够,过几日,让内阁找个机会出份报纸,痛斥这件事,给陈奇瑜以及那些士绅一点压力。”

“遵旨。”刘时敏道。

朱栩继续看着奏本,神情平静。

他心里很清楚,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政改,这是最后一步,以天下百官认同的方式确立!

与此同时,督政院。

“这商税是不是太低了,若是百姓都去逐利,何人种地,哪来的粮食?”

“这话我就不认同了,那天下百姓都想着当官,怎么就还是有人在种地?”

“你这是狡辩,科举那是独木桥,岂是人人都能当官的?”

“那经商就那么容易?如果容易天下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穷苦百姓?”

“胡说八道……”

“两人冷静一下,咱们就事论事,不要争吵……”

“本官就是觉得这商税太低,必须增加!”

“我呸!我敬你是万历朝的老人才给你三分面子!宣宗以来,商税有多少,国库可有记录?现在嚷嚷太低了,之前还没收你怎么不说……”

“庶子不足于某……”

“少给倚老卖老……”

“两位大人两位大人,不要动手……”

督政院的班房内,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每一点小事情都要争论半天,甚至拳脚相加,热闹非凡。

第569章 见海兰珠

内阁。

左右次辅毕自严,孙承宗,来宗道,六部尚书傅昌宗,周应秋,外加督政院院正,靖王朱履祜,众人围坐在内阁大堂内。

朱履祜看向毕自严与孙承宗,神色颇为放松地笑道:“两位大人,大明律,各部各衙门,地方巡抚,总督,知府的职权基本理清,税法,田亩制度等都初步拟出,各位巡抚,总督都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毕自严神色不动,心里微微失望。这靖王虽然极其卖力的做事,可能力,眼光都差了些,也难怪皇帝不推他接信王的首辅位置。

他这个靖王,世人眼中皇帝的亲信去找各位巡抚,总督谈,谁敢说半个不字,要是一字不漏的传到皇帝耳朵里,谁能承受得住后果?

孙承宗倒是点头,赞了一句道:“靖王殿下的能力本官是信得过的,既然各地都没有意见,今天朝报加号,将风声放出去。”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明白,孙承宗这是要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倒逼这些巡抚总督,迫使他们不会再出幺蛾子。

毕自严看向傅昌宗,道:“傅尚书,税务总局,皇家钱庄等筹建的如何?”这些都算是从户部分离出去的,接下来一段时间,也要受到户部的指导,慢慢的才能完全独立。

傅昌宗道:“目前来说都很顺利,若是要铺开到全国,关键还是地方上的支持。”

毕自严神情淡淡的点头,政改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地方的执行力度,他心底甚至期望地方只要不反对,冷眼旁观就行,千万不能阻止羁绊!

毕自严看了眼其他人,见都没有其他说法,暗暗松了口气,道:“这样吧,明日在文昭阁开议,我们先将事情详细定下来,然后再奏请皇上批准,择日开廷议,予以确认!”

众人都没有意见,这件事拖的太久了,不管如何,先通过政改,将基调定下,其他的可以慢慢再议。

朱栩一直都关注着政改的一举一动,毕自严这边决定以内阁名义在文昭阁议事,他就已经知道了。

坐在椅子上,他的神情有些说不出的意味。

从本心来说,他不着急,希望这一次的“政改”能够越完善越好,尽可能的将所有的架构都搭建好。

实际情况是……还做不到。

大明的官员从上到下,真正做好革新准备,从心底认同的并不多,大部分情况都是朱栩这个皇帝拿着鞭子在后面催促的结果。

比如毕自严等人这次为什么这么迫切,就是在担心朱栩“再出幺蛾子”,这样的压力迫使他们要尽快完成。稳住局势,腾出手来。

朱栩想了良久才自语道:“尽快有个结果也好……”

毕自严又与众人商议一番,与孙承宗一起来到景阳宫。

“皇上,政改各项已经基本完成,臣议明日在文昭阁议事。”毕自严道。

朱栩自然是已经知道了,点点头道:“嗯,说说你们的看法。”

这场廷议虽然是准备很久,可对不少人来说还是很突然,这场精心准备的政改在朱栩眼里也很粗糙,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完善,修改。

作为皇帝他不能去参与所有的细节,否则这场政改就失去意义。只是朱栩希望这会是一个重大标志,让群臣明白,大明正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方向在哪里。

毕自严不清楚朱栩心底还有这么多没有透露的想法,道:“皇上,按照您的要求,基本上都已经做到,臣认为细节可以再慢慢讨论,各位巡抚总督离开太久,恐生变。”

朱栩眉头一挑,毕自严的话里有话啊!

不过他大致也能猜出来,无非是怕他在生事端,微微颔首笑道:“嗯,那毕师尽管安排,准备好,尽快开廷议。”

“臣遵旨。”毕自严,孙承宗两人抬手道。

朱栩喝了口茶,微微点头道:“政改的事情朕交给你们放心,尽管放手去做。对了,黄太吉的信,你们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孙承宗低头思忖,旋即抬手道:“回皇上,臣等仔细研究过,黄太吉与巴达礼的信,应当是一种示好或者退让,肯定是科尔沁遇到了灾情,想要换取我大明的帮助。”

这一点朱栩早就想到了,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慢慢的道:“应当不止,表面上的示好实际上是一种示弱,是想要掩盖他的其他行为,朕会明锦衣卫详细调查。”

话虽然这么说,朱栩心底却在想,是该见见布木布泰与海兰珠了。

这一点孙承宗与毕自严都没有再说,大势在大明,以科尔沁与黄太吉,暂时还翻不出浪。

毕自严沉吟一声,道:“皇上,钦天监那边观测到,入夏之后南方将会有罕见的大雨,臣认为,此时皇上不当南下,不妨再过些日子。”

朱栩知道,朝臣对他出京一直比较抵触,也就是他的威望足够,才能换来这样委婉的劝谏,要是换做天启,哪怕是万历估计早就被群臣怼死。

朱栩神色不变,道:“关于防范灾涝,内阁可有准备?”

毕自严听着朱栩的话,知道是劝不了了,只得抬手道:“回皇上,近几年朝廷大修水利,防范洪水会很容易,臣也与各地的巡抚,总督谈过,都会认真对待,想来不会出现大的洪灾。”

朱栩神色动了动,后世评价崇祯皇帝是“有道无福”,其中就说“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这“涝”既然能与大旱相比自然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