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709章

作者:官笙

朱栩微微颌首,道:“我朝确实不许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不错。”

曹化淳与曹变蛟都知道朱栩一直在有意的清扫士林风气,这书院就是最有力的武器,能看到这样昂扬向上的书生士气,怎能不高兴。

刚走几步,曹化淳上前,在朱栩耳边低声道:“公子,听说刘宗周要在扬州讲学。”

朱栩眉头一动,这位在大明文坛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他的“慎独”二字也让不少大家鸿儒为之惊叹,想要拜师之人络绎不绝。

朱栩捏着下巴,这位对入仕极其抗拒,就本身来说,也未必有多少能力,只是他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他思想革新的一个阻碍?

正思索着,朱栩就看到不远处的草坪上,一个六十多的白发老者带着一群学生,席地而坐,正在讨论着什么。

朱栩抛开刘宗周,向前走了几步。

这样的场景,当年他幻想了很多次,毕竟是励志要做教授虐学生的人。

“好了,今天两个题目,回去之后,写好上交给我。”老者理了理下摆,笑着说道。

一群学生都恭恭敬敬的听着,神情异常专注,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人。

“第一个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何汉董仲舒还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个问题:‘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如何看待皇帝敛财?”

“是教授!”一群人学生起身,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离开。

“好大的胆子啊……”

朱栩看着颤巍巍起身的老者,嘴角似笑非笑。

第一个问题,直接拿儒家的根本开刀,讨论“独尊儒术”的正当性。第二个就更了不得了,当今天下谁不知道他这个皇帝爱财,“惠”字头商铺遍布大明,这个老者居然要学生讨论他!

曹化淳等人也都听到,不由得暗自皱眉,神色微冷。

私底下讨论皇帝,尤其皇帝的缺点都是犯忌讳,更何况还拿来做教学用!

朱栩背起身,扇子拍打着后背,看着这个老者颤巍巍的离开,突然笑着道:“你们说,这两个问题很有趣对不对?”

严格说起来,这算是“非议圣人”,“非议君上”,捅出去是要治罪的!

曹化淳与曹变蛟都没有说话,士林间的风气近年来算是越发的“放肆”,一些事情没了规矩与敬畏,堂而皇之的被拿出来讨论,质疑,以至于否定!

其中固然有皇帝的推波助澜,实则上是多年朝政败坏,士林混杂,思想流派激荡后的缘故,一些人的“痴话”,“梦话”,“狂悖之言”,甚至远超当年的李贽,过去的朝廷往往都是以“年少轻狂”,“恐阻塞言路”为由,置之不理,任由发展。

到了崇祯以及现在的景正,就更加没有阻止,还故意放纵,甚至推动他们的发展。

朱栩对这方面没有干预,他希望能够在现实环境中自然发展,而不是他强行塞入私货,最多就是出现偏差时他纠正一二。

第659章 天下大同的启迪

“看来,有些事情必须要早点做了。”

朱栩一合扇子,笑着说道。

明朝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矛盾都发展到了极点,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封建君权的质疑声将会越来越大。

虽然重修了大明律,在律法上确定了皇权的合理合法,不过想要彻底的理顺思想,获得足够的认同,不是单靠一部大明律就行了的。

“在书院,科举中增加一个‘商业论’是不是太早了点?”

朱栩一边走,一边思索。

大明现在的商业环境很不好,最主要的就是“小冰川”在影响各个方面,若是大环境好一点,商业发展推动起来应该比较轻松,商业发展起来后加上对外交流,或许有些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终究是处在最艰难的时刻啊……”

朱栩忍不住的仰天轻叹一声,历史上的明末真的是太艰难了,绕是他现在,做起事情来也是处处束手束脚,被现实所压迫,难以施展。

曹化淳与曹变蛟默默的跟在朱栩身后,他们对于朱栩的话无从理解,只能安静的听着。

好一会儿,朱栩微微摇头,他想与时间赛跑,空间却不允许。

他放开这些,没有惊动任何人,在书院里慢慢的走着。

这里的生员并不是后世大学生,抱着书,低着头,废寝忘食。他们热衷于集体辩论,发表自身的看法,并不“羞答答”,对一切仿佛都无所谓。

朱栩在书院里踱着步子,观察着四周的一切,这里的环境不太像书院,更像一个风景优美的庭院,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假山小湖,风景独好。

不时还能看到一群学生在那里争论,争论的题目还都很大。

“景正新政的弊端。”

“我朝政局的架构优缺。”

“士绅纳税与优待士人。”

朱栩偶尔会停住脚步,静静的听一会儿,而后笑着迈步向前。

学生都不大,十一二岁,不管是论点还是论据都有些“幼稚”,说不到关键点上,但对他们的年纪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

朱栩漫步在这里走着,不自觉的感觉这里很大,都比后世的大学还大了,估计起码有五千亩!

“真是大啊……”朱栩感慨,要知道,这可是在扬州的新城区,不是偏远郊区,这江都书院真不一般。

朱栩逛了一圈,来到了一排教学院,红砖绿瓦的一排排二层小楼,四处都是郎朗的读书声。

一群人悄然走近,朱栩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室窗前停下,目光向打开的窗户里看去,不由得一怔。

只见教室里有三十多个人,全都是席地而坐,一个中年人坐盘坐在前面,学生们围坐在四周,听着他的讲授。

中年人面色从容,春风和煦的笑着道:“太祖皇帝起于布衣,驱逐鞑靼,再建中华,我中国从太祖,成祖至今已两百年多年,国土逐渐丧失,朝廷从进攻的心态转变为防守,一道长城,东南的缅甸,安南都曾不断入侵,至当今皇帝登基,奋起肃理军政,平定北方之患,方有数年之太平。今天的考题:现今灾连绵不绝,民乱此起彼伏,朝廷的革新磕磕绊绊,国库日渐空乏,我大明……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一出,朱栩顿时就神色微动,目露沉色。

中年人前面的都十一二岁的少年人,闻言先是沉默了一会儿,旋即就非常热闹的开口。

“从秦至今,最长享国不过四百年,我大明情势严峻,须认真应对……”

“朝堂诸公早有预感,‘中兴大明’已经多年,我认为朝廷之所以能消灭建奴,是多年的积累之功……”

“我大明何处去,自然是要‘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这岂是容易,连古之圣贤都无能无力……”

“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

一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起来,转眼间就非常激烈,有些停不下来的趋势。

中年人盘坐在那,微笑着不动,只是静静的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