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863章

作者:官笙

李邦华听着“老曹”二字,心里微跳,传闻曹文诏是皇帝的第一心腹,这传言还是不够准确啊。

李邦华有些摸不清朱栩的意思,只得道:“臣不知。”

朱栩看了他一眼,又端起茶杯来。

“傅昌宗,周应秋你觉得哪一个合适?”朱栩拨弄着茶水,头也不抬的道。

李邦华眼神诧异的看着朱栩,心里捉摸不透他的想法,这两人不是要入阁的吗?

李邦华猜不透,只得跟着朱栩的话来,比较一番,道:“周尚书与傅尚书都是稳妥之人,周尚书在吏治上颇有建树,傅尚书打理国库多年,若是选一个……臣倾向于傅尚书。”

朱栩喝了口茶,放下茶杯,微微颌首。

现在的朝廷,从内阁到六部,普遍都是“稳妥有余,进取不足”,傅昌宗,周应秋都因为各自原因,异常的低调,虽然执掌大权,但在名望,官声中,差了不少。

“嗯,朕知道了。”朱栩没有多说,这件事,他心里还要斟酌。

李邦华见朱栩的主要问题说完了,便开始奏报他在陕西的事情,一些麻烦,尤其是朝廷政策上的问题,希望朱栩能解决。

李邦华的很多想法都不错,只是有些太过霸道,凌厉,看似堂堂正正,偏又会有极其不好的后果,这个与毕自严的想法相反,所以一直在刻意的压着。

尽管有朱栩这座大山在,这种“争斗”还不显山不露水,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可现在吏治清洗的还不够,朝臣之间的争斗往往都是寸步不让,一定要争出个你死我活来,这样的政治角力,会对大明各个方面进行伤害。

历史上卢象升的死,就是卢象升与杨嗣昌主战与主和的政治角力,在崇祯态度模棱两可的状态下,杨嗣昌等人直接将卢象升迫死,连带着让满清攻入山东,掳走上百万人!

朱栩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旗帜鲜明的站在毕自严的一边,要求李邦华尊重内阁,尊重辅臣,不得自行其是,要严格执行朝廷政策,不得在大方向乱来!

各地巡抚,知府,必须在政策,言行上与他、与朝廷保持绝对一致,否者必将严惩,绝不宽贷!

第785章 朱栩的态度坚决

李邦华通过刚才一番交流,本以为对皇帝有了一些了解,这才敢说话,没想到皇帝的立场这么鲜明。

陕西的情况很特殊,赤地千里,饿殍盈野,必须要进行特殊处置,朝廷一味的进行赈抚在他看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大处布局,小处着手。

朝廷的布局,在前几年应该是最好的,可这几年国库日渐空虚,而支出却越来越大,压根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必须要做出改变!

可从皇帝,朝廷的态度来看,很坚定,无意改变。

李邦华神色沉凝,没有再多说。

朱栩看着李邦华的神色,就知道他的态度了,心里不由得有些怒气。

这帮大人们,个个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言,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会继续下去,阳奉阴违也罢,明目张胆也好,似乎一定要向所有人显示他们是对的才行!

这是一个皇权崩坏,权威不在,相互猜疑,彼此不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抛家舍国,卑躬屈膝,无所不用其极的特殊时代。

朱栩要扭转这些东西,自然容不得李邦华自以为是,坏了他的大局,同时,他也要给天下人一个明确的信号!

“朕明日去西安。”朱栩端着茶杯,淡淡道:“三日后召集陕西六品以上的官员,朕要见见他们。”

李邦华明显感觉到他惹得皇帝不悦,却是无动于衷,道:“臣遵旨。”

“说说其他的。”朱栩道。文官这些臭毛病朱栩心里已经有了收拾的办法,也不在这一时。

李邦华与朱栩相处的并不多,倒是没有料到他有这样的涵养,稍稍思忖,便道:“皇上,关于‘新政’陕西已经完成的差不多,各个衙门都安置好,已经在等待内阁批复,详细的奏本,臣会在核检之后,上奏皇上。”

见识过农庄,朱栩倒是不怀疑李邦华的执行力,微微颌首,道:“陕西现在比较特殊,‘新政’可能会束手束脚,不过大架子要构建好,一旦灾情过去,要彻底的完善……”

西南诸省情况特殊,必须要进行强权压制,集中权力,不完全适合“新政”要求。

李邦华有些看不懂朱栩,一会儿大度异常,一会儿又相当苛刻,神色不动的道:“是。对于‘移民’……”

李邦华还没说完,曹化淳突然开口道:“皇上,要不要带他们离开?”他说着,目光瞥了眼不远处跪着的掌柜与张菉。

朱栩微微一笑,目不转睛的道:“不用,朕相信掌柜的不会乱说的。”

掌柜的一听,连忙道:“是是,皇上放心,绝对不说,草民保证,打死也不会吐露半个字!”

张菉跪在掌柜的身侧,低着头,心里冷哼一声,她一定要将今天的事情散播出去!

曹化淳瞥了眼张菉,张菉自以为隐蔽的很好,可这里到处都是禁卫,时时刻刻都有人盯着她,她的一举一动都汇报到曹化淳手里,当天晚上曹化淳就知道她有问题,只是皇帝让隐而不发,想看看这群人到底要干什么而已。

张菉毫无所觉,心里正琢磨着要怎么泄露出去。

李邦华看了眼那掌柜与张菉,继续道:“陕西‘移民’登记已有近一百万户,还在增加,目前已经出去一百多万人,臣与辽东的孙大人通过信,臣准备组织陕西的青壮前往辽东开荒,以接纳更多的灾民……”

朱栩眉头一挑,道:“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你们商议好,给朕写一道奏本来,要详细,朕再与内阁讨论讨论。”

“是。”

李邦华道:“陕西对商贩,尤其是对粮食等买卖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其他一些也进行了限制,臣知道皇上有意再开海禁,不过西南特殊,臣请皇上审慎处置。”

朱栩看着他,道:“嗯,凡是不要一刀切,朕会对西南有所区别,你们也要对商贸有所侧重,不能一下全部限制,更不能禁止……”

李邦华默然一阵,道:“是。另外,就是关于学院还有科举……”

李邦华话音未落,张菉就竖起了耳朵,悄悄抬起头,双眸冷意森森的盯向朱栩。

朱栩“唔”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他决意普及教育,推广,扩大书院,在这件事,除了“课纲”之外,整个大明也没有什么意见,关键问题在于科举。

当年复社呼啸大明,被朱栩强行解散,然后是“九条规定”,将一干风月才子给挡在科举之外,再加上东林党等事情,整个大明不满朱栩的年轻士子多了去。

朱栩也知道,在士子之间,尤其是秦淮河上,有个“终生不仕”的抵制科举联盟,并且随着“新政”推动,抵制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

李邦华是科举出身,对科举有相当的感情,也是旧式官僚,内心肯定是想“振兴”科举。

果然,李邦华开口道:“皇上,臣认为书院与科举可以并行,书院的生员可以入吏,科举的士子可以入官……”

朱栩眉头微动,心里明了了。

书院的学生,其实士绅阶层的相当少,多数都是寒门子弟,他们没有钱入私塾,书院又免费,于是蜂拥而入。

但是书院的规模很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所以都是泥腿子,穷苦之人。

在大明已经固化的利益集团中,这些寒门子弟出头的几率是很小的,也难怪李邦华想要将他们划入“吏”的行列,甚至于对李邦华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

朱栩自然不是这么想的,静静的听着李邦华的话。

“科举是优中选优,不当缩减,臣请皇上放松禁令,为国纳才……”李邦华道,在这里,他的话比较多,说了比较长的时间。

张菉在不远处听着,目光灼灼的盯着朱栩,如果目光是刀,一定能戳遍朱栩全身。

朱栩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坚决,不执行朝廷禁令,违反法度纲纪,一律要严惩!

这是他重塑朝纲必须手段,绝不会妥协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