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985章

作者:官笙

“辽东最重要的一项政务就是开垦荒田,辽东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若是开垦得宜,开出个百万顷良田也是有可能,安置个三千万人都是轻轻松松,不过这些需要时间,现在渔民越来越多,不要阻拦,多多鼓励,多谢吃食总是好的,你到了沈阳之后,认真的研究,走一走,看一看,拾遗补缺,记得给朕写奏本。”

“朕在辽东留了个‘扩张之策’,你不能停,要继续扩大,库页岛等也要好生经营,海军虽然不归你管,但该有的方便,你也要给……”

周应秋这个人的地方政务能力,朱栩心里没底,忍不住的多嘱咐起来。

辽东对大明来说非常重要,不说是直对蒙古各部落的战略要地,也是大明移民最多的地方,对抗灾极其重要,不能有失。

周应秋也感觉出了朱栩对他此去辽东,很是不放心。

等了一会儿,他开口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会稳妥行事,绝不冒进,以推动辽东既有政务为要,查漏补缺,不会贸然进行大改,也会控制好辽东方方面面,不会出现大乱子,影响皇上,朝廷的大政。”

朱栩稍稍松口气,颌首道:“你应该知道,朕一直以来都试图削弱既有的各种大势力,宗室,勋贵公卿,世家大族,你到辽东也是一样,对各个权势过大,裹挟地方衙门,甚至是威胁朝廷的,要用些手段打压一下,不能令他们成为朕的国政中的害虫,甚至是听宣不听调的藩镇……”

辽东的大族比关内更具威胁性,因为他们不止拥有大量的田亩,钱粮,甚至手里还有不少兵权。

比如祖家,吴家,李家,赵家,这些家族在辽东根深蒂固,同时彼此联姻,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利益集团。

周应秋会意,道:“是,臣会留意,小心处理。”

朱栩手指捏着衣角,慢慢的道:“你奏本朕已经看过了,基本没什么问题,你到了辽东,因地制宜,多看看,问问,不能躲在府衙里拿起笔就做决定,要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取长补短……行了,这些你心里有数就行,朕不多说了,关于吏部的政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周应秋抬头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皇上,其他的臣并不担忧,臣在担忧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

第899章 黄埔

“担忧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

朱栩看着周应秋,目色微动,道:“说说看。”

周应秋知道皇家两院在朱栩心中的地位,斟酌了一阵子,道:“皇上,最早一批,现在已经有资格担任知府一级,但他们没有出身,所以一直被打压,不止在京城,地方上也是一样,这样的矛盾在扩大,臣之所以配合内阁想要压一压,也是担心政院出来的官吏会抱团,不断下去会形成新的朋党,并且比过往的更加团结,危害更大……”

皇家政院是朱栩硬拔起来的,出来的生员也大多是安排在低级“吏”位置上,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出身,也就是科举,没有进士及第。

以前可能不起眼,现在五六年过去了,论资格,能力,他们大多都可以大规模擢升,但卡在“文凭”上。

这一点朱栩也早有察觉,微微点头,示意周应秋继续说。

“这还不算难事。”周应秋微微倾身,道:“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但近两年每年都有两百多人入仕,并且未来会越来越多,这些政院出来的生员,大多没有背景,所学的与以往大为不同,日后必然会对整个大明的官吏形成冲击,也许用不了三五年就会显现。另外就是,臣也注意到,这些生员内部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曹鼎蛟,魏学濂,孟兆祥三人不断遭遇挑衅,只怕他们内部也会相互倾轧,走上东林党的旧路……”

“黄埔!”

朱栩面色如常,心里一震。

周应秋的话在外人听来可能是危言耸听,但朱栩却知道,这简直是一种大势所趋!

这种情况对朱栩来说是好坏参半,好处是在未来十年,他能借用这股力量对大明进行强有力的整顿,无须顾忌太多的阻力。坏处就是这股势力会形成自然的破坏力,也就是朋党再现,不合他的初衷。

“你觉得朕该如何做?”朱栩看着周应秋,面露思忖的道。

周应秋既然开口,自然是有些想法的,道:“臣认为,对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要控制数量,并且不能给他们串联的机会,朝廷明年要进行的科举,过往的生员也要加入,允许他们连考三年,若是三年还不能取得进士及第,应当予以‘迁离’,科举一定要‘公平公正’,不给皇家政院特殊待遇……”

朱栩听着,这件事也是他急切改革下的后遗症之一,但周应秋说的有些过了,如果压制皇家政院,对于他普及教育,更新大明儒家文化的目的有些背离,对大明未来发展不利。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大规模放开,一些本将该出现的新思想萌芽会出现的更快,更多,顾炎武等人的一些想法已经出现,未来或许会比历史上更为激进一点。这些都需要政院生员的帮助,老学究们会一如既往的抵制,李贽最后可是被活活逼死——朱栩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再发生!

“嗯,这件事朕会让赵晗那边盯着,眼下还没有你说的那种情况,日后确实要遏制一下,去芜存菁是必要之举,明年的科举将会是一块试金石。”

朱栩道。明年的科举本质上是皇家政院的全国联考,只是允许全国适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进行统一的大比。

当然,禁令上的人仍除外。

周应秋说的这些也只是未雨绸缪,见朱栩听进去了,便道:“是。其他的臣在奏本里说的已经差不多,吕大器也是能吏,有他帮扶一阵,赵大人会很快熟悉吏部事务,臣不担心。”

朱栩点头,道:“嗯,这一路估计不太好走,你到了山海关,与熊廷弼聊一聊,有必要的话,再走一趟朝鲜,现在朕也没心思去管朝鲜,但修桥铺路这些,要鼓励朝鲜去做,加强与辽东的联系,海上也是一样,从山东,海参崴等地来往朝鲜的船只要鼓励,朝鲜也是战略要地,不能忽视了……”

这些都是比较随意的话题,周应秋抬手道:“是,臣会留意。现在雪下的越来越大,皇上还是早些回去吧,不用再送了。”

这一路上,朱栩也算稍有些底气,周应秋在辽东应当不会出乱子,颌首道:“朕就送你到这里,你一路保重吧。”

大明皇帝出城送人,不说绝无仅有,但像眼前这位送的这么轻松自然,肯定是第一例。

“臣拜谢皇上!”周应秋伏地,沉声道。

朱栩笑着摆了摆手,等马车停下,便下了马车,目送周应秋的马车在冰天雪地里赶赴山海关。

他身后还有一辆在掉头的马车,以及护送的禁卫。

曹化淳抬头看了看天色,上前道:“皇上,赵大人差不多该入京了。”

朱栩轻轻吐了口气,看着越下越大的雪,道:“嗯,回吧,去内阁。”

在朱栩回宫的路上,两个一身白衣的女子,出现在吕大器的府邸不远处的转角——柳如是与苏溪。

两人打着伞,站在原地不知道多久,脚下已经有厚厚的雪。

苏溪看着吕大器府邸紧闭的大门,疑惑的道:“小姐,你要找的人,住在这里吗?他不是宗室吗?应该去十王府那里吧?”

柳如是轻轻摇头,道:“朱兄在济南用的是吕侍郎的帖子,虽然可能是假身份,但必然与吕侍郎交情匪浅,或许会来这里。”

柳如是也是没办法了,该走动的都已经走动,但谁也不肯施以援手。事实上是没人能帮上忙,内阁阁老汪乔年主审,刑部侍郎张问达,礼部尚书沈珣,吏部侍郎吕大器陪审,谁有这个能量去关说,求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朱慕宇”,希望他说句话,减轻钱谦益的罪责,尽早放出来,也算是她彻底了结欠与钱谦益的这段情。

“小姐,我们这么等也不是办法,吕侍郎不会见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苏溪冻的手脚冰冷,看着柳如是皱眉道。

柳如是早就回想过与“朱慕宇”见面的前前后后的经历,实在找不出其他办法,轻轻摇头,道:“皇上向来低调,他身边的人也都默默无名,朱兄既然假借了身份,自然是不想我知道。”

“可是去宫门前都比在这里……”

苏溪还没说完,侧头就看到一辆马车从不远处的转角快速穿过,话头斗转的道:“小姐,那辆马车,与我们在大理寺见过的一样……”

柳如是美眸陡睁,刚要迈步去追,突然惊呼一声,整个人就要摔倒向雪地里。

“小姐!”苏溪连忙扶住。

“快追!”柳如是不顾酸麻无知觉的双脚,挣扎着向前小跑。

苏溪慌忙扶着她,但走到路头却已经不见马车身影,又追了一条街,还是看不到马车。

苏溪看着眉头紧皱,咬着嘴唇痛苦的柳如是,轻声道:“小姐,算了吧,你与这位朱公子真的是有缘无份,何苦这么折磨自己。”

柳如是向来倔强,只是眼中有些茫然。

她来京城一个是来找朱慕宇,二来是营救钱谦益,现在是一个都做不到,机会就在眼前,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流淌过去。

这里是城东最复杂的地方,道路七横八折,不知道那辆马车到底驶向何处。

“回去吧。”苏溪再次劝道,她已经看到柳如是脚踝的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