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 第934章

作者:漫客1

“诸卿可还有别的想法?”

宣政殿里寂静无声。

现在的朝堂,毕竟是几位辅臣在主政,如今三辅臣之中的两个辅臣都说了话,剩下的人自然不敢再多说什么,就连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姬林,张了张嘴,也没有说话。

坐在帝座上的天子,微微皱眉。

他挥了挥手。

“既如此,就按照沈相与严司空的法子,交给兵部拟订章程,具体的章程出来之后,送到未央宫来,朕要先看一看。”

说罢,这位天子起身,转头对着萧正说道:“回未央宫。”

大太监萧正立刻低头,带着一群宦官,簇拥着天子离开了宣政殿,留下了一群大臣面面相觑。

让他们愕然的不是天子要过问这件事,而是天子……已经在提前参政了。

官场上,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说元昭天子短短的一句话,底下的大臣们心里就会琢磨……皇帝是不是要提前亲政了?

宣政殿里的这些人,最少也是三品官,说他们是人中龙凤一点也不为过,只这一句话,其中有些人已经在暗中打起了算盘。

朝堂里,是有辅臣的啊。

天子提前参政,是不是对着几个辅臣……不满意?

瞬间,他们看向三位辅臣的眼光,就有些不太对劲了。

沈宽微微低着头,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对着兵部尚书叶璘说到:“叶尚书,陛下要你兵部拿章程出来,明日日落之前,具体的章程要送到尚书台审核。”

叶璘皱了皱眉头,不过还是低头拱手:“下官遵命。”

沈相大袖一挥。

“今日廷议到此为止,诸公各回职司,散了罢。”

他这一句话,宣政殿里的大臣就都开始慢慢离场,没过多久,所有的官员便都散去,宣政殿里,只剩下包括姬林在内的三个辅臣。

他们能做到辅臣的位置上,自然有过人之处,旁人能听出来的意思,他们不会听不出来。

沈宽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深呼吸了一口气,看向了严守拙与姬林。

“二位,陛下已经参政了。”

本来廷议,应该是他这个左相来“主持”,问话之类的也该是他这个左相来做,但是方才,年仅十四岁的元昭天子,基本上算是掌控了全场,完整的主持了这场廷议。

姬林面色平静。

“陛下是天子,陛下如果要执政,我等还政于陛下就是了。”

他看向沈宽,呵呵一笑:“怎么,沈相舍不得?”

沈宽微微皱眉:“老夫本就是尚书省左仆射,多一个辅臣的头衔,权柄未必多到哪里去,但是责任却多了不少,若能归政天子,老夫也是乐意去做的。”

说着,他看了姬林一眼。

“但是现在,大事未定,陛下年纪幼小,恐会意气用事,感情用事,不以社稷大局为重。”

姬林冷冷一笑。

“沈相的大局,未必就比陛下高到哪里去了。”

他对着两位辅臣拱了拱手,潇洒告辞。

“大都督府的意见很简单,一切听从圣意,两位辅臣如果想要折腾,就尽可能折腾去吧,本督还有军务要办,不奉陪了。”

说罢,姬林扬长而去。

留下来的严司空,也微微叹了口气,对着沈宽拱手道:“沈相,眼见就是秋天了,就算陛下无意参政,我等的辅臣也做不了太久,沈相谋国日久,也要想一想谋身了。”

说罢,他叹了口气,也离开了宣政殿。

与此同时,已经回到未央宫的元昭天子,让人把母族的两个舅舅,都请到了未央宫里密谈。

京城里风云涌动。

…………………………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一个月时间就过去了。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朝廷从禁军左营调派了足足三个折冲府,用来增兵汉中,扼守西南门户。

与此同时,朝廷拒绝西南免赋的文书,也早就从京城送到了西南,文书在赵嘉手里走了一圈之后,就被快马送到了远在两千里之外的永州府。

与这封信一起送到永州的,还有一封来自宁陵的书信。

正在祁阳县李府里,陪老婆孩子的靖安侯爷,手里拿着这两封书信,没有急着拆开朝廷的那一封,而是先拆开了来自宁陵的书信。

这封信,是陈国公叶鸣亲笔所写。

信里的内容也很简单,大意是这位陈国公在宁陵守灵的时候,听说了西南的事情,劝李信不要把这件事闹大,见好就收,西南再起刀兵对谁都不好。

信的末尾,这位陈国公添了最后一句话。

“西南已经自成一国,且给朝廷留些面子。”

李信扫视了几眼这封书信之后,就找了个火折子把它点了,烧成了灰烬。

他现在与朝廷亦敌亦友,不太好跟叶家人有所牵扯,更不能留下书信,牵连到叶鸣。

靖安侯府伏案给叶鸣回了一封问候身体的书信之后,才拆开了第二封赵嘉寄过来的书信。

信里的内容,是朝廷拒绝给西南免赋,已经朝廷要对汉中增兵的事情。

大概扫了一遍之后,靖安侯爷脸上就露出了冷笑,他随手把这封信也扔进了火炬里。

“到了这个时候,还想着尽量两边都不得罪,结果两边都讨不了好。”

“先帝可以这么做,但是你年纪太小了啊…”

第893章 京城来客

转眼间,又是两个月过去。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元昭元年的十月,秋收一般在八月底差不多收完,这个时候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到了朝廷征秋粮的时候了。

户部一如既往的派了赋税官到西南各府监察赋税,但是赵嘉那种滴水不漏的性子,自然不可能让这些人把西南的粮食带走,哄也好,骗也好,拖延,拒而不见,总之户部的官员到了西南大半个月,愣是没有从西南带走一粒粮食。

而且西南各州府的态度都出奇的一致,不是不想给,是实在没有,任这些户部官员怎么搜查,各府的粮仓是干干净净,一粒粮食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