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纨绔 第203章

作者:贪狼独坐

这听得方信之那更是心潮澎湃啊,若是这元老院建起来自己又是这教谕部尚书。

那将来还不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么?!

苗逵倒是无所谓透露这件事情,毕竟方信之已经是教谕部尚书了。

也就是说他有资格列席于内阁诸部会议,所以这份提案那是肯定要交到他手里的。

只是现在苗逵卖了个好,提前告诉他了而已。

“方大人此‘帝国庠序教谕部’之议,乃是玉螭虎小公爷所提……”

苗逵笑吟吟的说了这么一句,随后便作揖行礼给方信之告辞了。

方信之则是笑吟吟的恢复了自己的儒者仪态,将苗逵送到了大门外。

苗逵的这份信息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元老院坚定了他必须要干出成绩的决心。

而这个部门是玉螭虎提议做的,则是提醒了他该找谁去制定方案。

当送走了苗逵的方信之急匆匆的赶往张家庄子桃花林前时,接待他的却是笑吟吟的李徵伯。

“恩师知道您要来,于是吩咐了学生在此恭候……”

李徵伯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这段时间研究的教材给苗逵递了过去。

“学生初拜师不久,恩师便吩咐学生制一套幼童所学之启蒙书籍。”

桃花林内草庐中,边上的亭子是立于新张家庄那口大池塘边上的。

池塘里张家的老汉们正在清理苔藓,这池子水放久了就会有苔藓得清理一番。

若是不然孩子们下水玩容易滑倒受伤,却是不美。

池底是水泥镶嵌着圆润的鹅卵石,没有任何一丝的棱角踩着却是舒服。

清理倒是也简单,只是用耙帚哗啦啦的扫几下让青苔顺着水流冲走了便是。

“唐有《切韵》、国朝初则制《洪武正韵》,然韵多且杂、不利教谕治学多矣……”

方信之翻开了这看起来略有些简陋装订起来的本子,开篇便见得那玉螭虎的字迹。

“韵者,当易于教、易于学。可多用,可单刊。此方为韵之本。”

这句话就非常的吸引人了,尤其刚才李徵伯还说这是给孩童准备的启蒙书籍。

也就是说这本来考虑的就是给孩童读的,自然是必须要简单、易学、易懂。

“ㄅ者,‘包’之古体。《说文》曰‘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ㄆ者,‘扑’之古篆,又作‘攴’,《说文》曰‘攵,小击也’……”

方信之捧着本子读着、读着,不由得有些哆嗦了起来。

若是以此为本,教授识字岂不事半功倍乎?!

这些注音其实也非张小公爷首创,实际上这些还是源自于大明时期。

明朝末万历年海禁大开,欧西人士纷纷东来。

为便后者学习汉语汉字,他们采用拉丁字母等字母以拼注汉字之读音,此注音于焉开始。

其代表者之一,乃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之着“泰西字母”。

天启年间时传教士金尼阁又着“西儒耳目资”,之后系统渐趋完整。

这套系统在后来北洋时期被“国语注音统一符号”,后来则是几经修正刊行于夷州。

第三百三十四章 音韵字典带标符,助力腾飞教谕部

上辈子从小是学着拉丁注音的张小公爷第一次知道这种注音方式的时候,极为惊奇。

或许真的是骨子里对历史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当时张小公爷还专门研究过一番。

发现这种注音法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后世夷州的小学生基本经过十周的学习都能应用。

当日,要更加熟稔的话那么就得学完后多加练习了。

至于为啥要让李徵伯他们去找古籍,那是因为小公爷只记得这些符号是来自于古籍啊!

但来自于那些古籍这个事情,他真没有研究过。

“好!此法大好!!”

方信之现在几乎激动的就要蹦达起来了,而李徵伯则是矜持的笑了笑。

躬身对着方信之轻声道“且此法学生已经在庄子里、灾民中试行练习了……”

“少年人九成可在二旬内基本掌握,运用自如者约为三成。”

却见李徵伯说着,又拿出一个本子递给了方信之“月余基本掌握,以此推算两月左右多数可掌握此法。”

“成人者稍慢,且成人多数仅得下工后可学。是以成效稍差,迄今掌握者约二成。”

这已经不错了,非常的不错了!

“恩师言仅有此韵依旧不足,当编著字典匹配用之识字、识词。”

李徵伯对着方信之微微躬身,轻声道“恩师言,《说文解字》刊行多年迄今已显弊端。”

“毕竟汉朝迄今千年矣,字句、读音、查法皆可更进……”

“何不趁此机会将其改制,再以‘帝国庠序教谕部’之名义刊行,以振声威?!”

这话说的方信之不由得两眼放光,原来玉螭虎早给老夫安排好了啊!

事实上对现代影响极深的字典,或者说是现代字典的雏形的确就出现在明朝。

那是万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梅膺祚梅诞生所著,其曰《字汇》。

可惜史书并没有太过记载他的生平仅知其为太学生、宣城人,甚至连生卒年都没有。

仅仅是根据《字汇》遗作推算出,他应该是存在于万历年间。

《字汇》不仅首创按笔画多寡排列部首和单字,且将《说文解字》的504个部首归类合并为214部。

于字释义言,《字汇》较之前者则更加完备。

引证详博、皆标出处,不仅有经典中的常见义亦有后代的通行义。

其所标释义大多确凿,其形制已接近后世大中型字典之体例与规模矣。

方信之能想到的却是更多,他可不是梅膺祚这样没有根底的一届国子监太学生。

他方信之现在假假那也是国朝重臣、一部尚书啊,若是推行开去这教化之功谁能隐之?!

到时候这字典一出,谁还敢小觑于庠序教谕部?!

“此事老夫办了!!”方信之的眼珠子都红了,呼啦一下站起来一巴掌“啪~!”的拍在了台上。

拍完台子转过身来死死的盯着李徵伯,狠声道“徵伯只需帮老夫此事,事成则老夫必有厚报!”

却见李徵伯肃然起身后退两步,正冠掸衫恭敬长揖到底。

“恩师教导,毕生所学当于国有利、于民有利!身体力行,救数十万灾民于危难、战鞑靼于归途……”

“家父教导,若所学道理不能用之学其何意?!”

李徵伯说着,缓缓起身一脸坚毅的望着方信之沉声道“恩师命学生于此等候,便是要让学生为大人效力!”

“以从恩师之处所学义理、学识,皆用作国、民之利!”

“是以,即便是大人不说学生亦当自请效力!!”

方信之深深的吐出一口气,沉声道“好!!西涯公、玉螭虎之大才、报国之心,可见一斑矣!”

李徵伯笑了笑,请方信之坐下。

而后又拿出了一本草稿,但这草稿就比较潦草了。

上面的字迹甚多,不仅有玉螭虎的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女子所誊抄的痕迹。

“古之著书时有标符,用于注释抑或释意。”

“然点句、释意之标符多不统一,且各有释意。以致纷乱不堪、多有遗失,其意难解……”

其实标点符号这个事情古已有之,但因为大家用的很随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以导致的问题就是,这个符号很多时候你完全没法摸清楚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辟如出土的战国竹简可以见“└”型符号,据研究此号多用于文之收束。

又如“▄”,研究后发现其兼具了现代逗号、句号之意。

而古籍中以曾提及标点符号的应用,譬如《宋史·何基传》。

其中赞何基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

此外,《增韵》、《说文解字》多有关于标点符号之载。

然而还是那句话,大家不统一啊!

这个符号在你的书里是一个意思,到了他的书里却又成了另一个意思了。

搞的大家都跟着一脸懵逼,除非原作者解释或者有人注释不然基本不知道他到底啥意思。

还得结合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献,或者同时期的其他文献连蒙带猜的去估算意思。

“观欧罗巴书文,亦觉标点规范刊行极为要紧。此当慎之,亦当行之。”

“事若成,则大益矣!”

卧槽!那必须大益啊,方信之甚至能够想象得到一旦自己把标点符号规范、推广开来会是什么结果。

再结合声韵、字典,自己这庠序教谕部那是稳稳的在朝堂上站住了脚跟了。

甚至在仕林、读书人中的声望,将直接越过礼部攀上顶峰!

再往下看,则是张小公爷直接把自己后来的标点符号给拿出来用了算逑了。

“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

“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合,则记‘;’、又意未足,补句,则记‘’……”

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看的是方信之如痴如醉,顿时觉着这张小公爷莫非真的是仙人洛凡乎?!

从音韵到字典、再到这标符应用,仔细寻思几乎不可能由一人之手出之。

尤其这标点,看起来更像是经过多次调整后之结果。

音韵亦瞧着,似乎是多次修更适应之结果。怎么看,都不似出自一人之手啊!

第三百三十五章 教谕部需早备齐,铸炮艰难耗料巨

一顿激动完了方信之顿时又踌躇了,人手啊!特么人手不足啊!

原本那些新科进士们是不错的,大家毕竟共事了一段时间、历经生死。

是以配合起来也算是默契,可这些新科进士现在几乎都被抽调去司律部了。

一部分则是完全走不开,因为灾民那边虽然安置下来了。

可还有很多日常维持工作需要有人进行,比如新建好的灾民安置房。

这房子修好了谁能先入住?!为这个里长们差点儿就带着自己管辖的丁口们打起来了。

方信之他们好说歹说给劝住了——这些个百姓现在可不怕他们,鞑靼我们都打过了。

还怕你们这些当时畏畏缩缩的狗官?!逼急了,咱们找陛下做主去。

好在张小公爷出来发话了,这些个新京师居民们一听就认账了。

第一批入住的得是那些战死青壮的家属们,人家为了咱们活着来到京师人都没了。

家里人给安置一下,这个理所当然吧?!

这话说的在理,里长们回去一说这是张的。没人反对了。

第二批入住的得是孤儿寡母、老弱病残,咱不能因着人家情况不好就欺负人。

那不叫人干的事儿,咱苦点儿、累点儿加紧卖力房子很快都能住上。

上一篇:大魏能臣

下一篇:巴比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