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一方
上官仪道:“殿下,为什么是夏为国号呢?这里面找不到一个解释的典故。”
杜启正色道:“没有什么典故,纯粹是夏为王朝之始
,夏、商、周,然后才是秦汉两晋南北朝,到如今的隋唐。我们以夏为国号,只有这个意思,没有其余的寓意。对我来说,国号也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不值一提。”
上官仪一听皱起了眉头。
这解释太简单。
不过杜启已经定下国号,上官仪也就懒得争辩,毕竟各种国号似乎都有缺陷。上官仪开口道:“殿下既然选择夏国,臣自当遵从。”
杜启颔首道:“我们如今实力不足,仅仅是一国。但我希望,将来我们是夏朝,我们的实力能真正超越大唐,那才是我的希望所在。”
上官仪道:“一定会达到的。”
柳正希、郭孝正也是郑重点头,眼中有着锐利神情。对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也觉得一定会超过大唐。
杜启沉声道:“如今国号定为夏,接下来要涉及的,便是我们夏国所采取的官员制度,以什么制度最为合适。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官制体系都不同,各有创新。秦汉类似,却也有所变化,隋唐类似,但实际上变化也有一些。我们如今,当如何?”
上官仪道:“殿下,卑职认为大唐的官职体系比较合
适,三省六部的官制,能各行其道,不会出现问题。卑职建议,采纳大唐的官职体系,纳为己用。”
柳正希道:“殿下,卑职也赞同。”
郭孝正摇了摇头道:“卑职不赞同。我大致能明白上官军师和柳长史的意图,因为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在大唐实施了。这样的一个官制,比较成熟。可我们夏国立国,焉能效仿大唐。我,反对这样的方式,不能和大唐一样。”
杜启也知道三省六部的制度,是成熟的官职体系,运转的效力高,且分门别类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出命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形成明确分工,实际过程中又相互牵制。
这机构唯一的缺点,是相权太大。自古封建王朝的演变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君权和相权的争夺。越是往后,到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实际上相权已经极大限度的削弱,权势都集中在皇帝上。
因为到后期,已经没有丞相。
一切是皇帝一言而决。
对于皇帝来说,掌握了无上的权利,不会遭到掣肘,是谁都希望的。杜启却清楚,一旦君权过大,到后世皇帝昏聩时,也极容易出问题。反倒是相权受到一定制约,但又有一定程度的存在,最能维持王朝的运转。
譬如嘉奖、万历时期,皇帝不作为,然而因为有内阁首辅,也就相当于宰相在,也能够维持朝廷的运转。实际上这些玩意儿,对杜启这样的开国君主来说,掣肘是不存在的。
机构的设立,对威望不足的君主有影响。对于杜启这样的开国君王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影响。
说到底,还是皇帝威望的事情,也就是能力的问题。皇帝有能力,即便臣子强势,臣子毕竟是臣子,终究处于弱势。
杜启思索了一番,说道:“三省六部的制度,沿用一部分废弃一部分。我们夏国,依旧设立六部,但六部官员全力增大,直接向皇帝禀报。另外再设立内阁,分为内阁首辅、次辅和内阁成员。内阁官员负责代拟诏书,批答奏折,决议政令。”
杜启最终采用的,是明朝的这一套体系。
以内阁负责政务运转。
在这一情况下,即便后世的君主昏聩,实际上也能维持朝廷的运转。所谓的篡位,其实越是到了王朝后期,越是困难。
原因很简单,军权的控制已经愈发严格,是严禁地方官员掌握军权。如此一来,只要不出现所谓唐代后期的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地方官员就不可能出现作乱的情况。
杜启暂时没有去考虑太多,他只是觉得明朝的内阁制度,相对来说他比较喜欢,便沿用了这一制度。
上官仪是有眼力劲儿的,一听到杜启的话,仔细的一琢磨,便明白内阁的重要性。这一权利的集中,甚至比三省更为厉害。不过这样的一个情况,无形中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因为没有了封驳诏书的这个安排。
三省六部中,门下省负责封驳诏令。即便是皇帝的诏书,只要是门下省认为不合适,都是可以直接打回去的。
内阁这里却不行。
因为内阁首辅,必然是皇帝任命的。虽说权势集中到了内阁首辅,但实际上,却也是受到皇帝遥控的。
上官仪却没有去管这些,他觉得这是机会。虽说上官仪的资历,不可能直接做什么首辅,但是他将来,却是可以往首辅这个位置爬的。
那是权势的顶端。
上官仪立刻道:“殿下,卑职赞同内阁和六部结合的安排,有六部官员,加上御史台、以及大理寺、太常寺等各司其职,如此一来,自然能正常运转。”
顿了顿,上官仪继续道:“不过殿下这里,要全部按照这一划分补充完全,肯定力有未逮。创业之期,许多机构能省则省,把主要机构补充完整,便足够了。殿下,这是臣的意
见。”
柳正希道:“殿下,臣也是赞同。”
郭孝正道:“臣也赞同。”
三人对于内阁的设立,都是极为赞同的。
第848章 劝进
劝进
杜启思索了一番说道:“既然定下了官员的体系制度,那么接下来,便是对官员的调整。本王的打算,是借着这一机会,把整个西域四州之地,做一个调整。”
顿了顿,杜启又道:“大唐的军队刚刚撤离,值此之际,我们调整内部即便出现轻微的动荡,也能在可控的范围。一旦到了后面,反倒越发难以调整。”
柳正希道:“卑职认为,罗言生、胡有山这等本地的官员执掌一州,要做出改变。毕竟到如今,有这么长的时间。借着升官的机会,安排人员前往执政,其实是绝佳的机会。”
郭孝正继续道:“各州刺史的人选,如今最合适的办法,还是从军中挑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对各地的掌握。不过这样的安排,唯一缺陷是军中的将士,懂得诗书的不多,识字的更少,要安排人到地方任职不容易。为了长治久安,以及对地方掌控增强,怎么都是划算的。”
杜启沉声道:“调整一事肯定要进行,不过具体如何调整。以及是抽调军中的人,还是其余安排,暂时不定死。待内阁和六部的官员充实后,政务运转起来再考虑不迟。”
郭孝正闻言,不再多言。
涉及到内阁和六部的官员安排,只能杜启一言而断。
只能由杜启决定,事实上杜启六部官员,以及其余官员的安排,都觉得如今底蕴不足,因为缺少太多的人才来充实了。
杜启正色道:“眼下我们夏国,暂时还小,政务虽说多,但实际上也不算特别的复杂。所以眼下暂不设立首辅,内阁成员虽有,但不算做职能机构,内阁成员只作为我的幕僚顾问存在。”
如今内阁还不需要。
四州之地,实际上来说很小。
杜启的话落下,柳正希的内心,隐隐有些失落。毕竟他是杜启的首席谋士,是资历和能力都具备的。至于其余人,却是没有他的这个资历。如今不设立内阁,等于他的想法落空了。
郭孝正的内心,也是一样。
反倒是上官仪的心态最为平和,他对内阁首辅是有想法的。不过不是现在,因为上官仪刚刚归顺杜启,能担任军师,上官仪就觉得挺不错的。
“报!”
就在此时,却是有刘坚进入。
刘坚走到杜启的身旁,说道:“殿下,薛仁贵、萧元奇和马远三位将军求见。”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