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鹰狐
如今袁术与身边幕僚讨论最多的,就是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但是讨论许久,却是哪个方向都值得一试,但哪个方向阻碍也都不小。
最后事情若成也就算了,若是不成,锐气被挫之后,想要二度兴兵讨伐,那就不是一般的困难了。
所以,李易在这里分析,袁术也好,杨弘也罢,都是认真在听的。
李易微微一笑,道:“之前易所讲,乃是使君此时出兵豫州,可如果使君先取荆州,再去豫州,易有七成把握,周昕届时必然退却,将豫州拱手相让!”
袁术满脸不解,问道:“这是为何?”
“周昕纵然与使君关系不睦,但也是袁家门下之人,与使君交战,定然有愧,心中不见得有多少战意,而且易听闻周刺史对治下百姓甚是宽容,所以豫州所求不过是保境安民罢了。”
“然而,如果使君先取了荆州,携大胜之势,东西两路出兵,周昕势必不能抵挡,以周昕对百姓态度,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断然不会白白消耗百姓性命,多半会遣使者与使君相谈,只要使君承诺善待百姓,则豫州可得。”
袁术连连点头,之前光想着怎么打豫州,却是没有从李易说的这个角度来考虑,现在听李易这么一讲,的确很有道理。
李易继续道:“拿下豫州之后,中原其余州郡,唯独徐州势大,然而州牧陶谦年迈,不是善战之人,连境内区区几千黄巾欲孽都奈何不得,又如何能抵挡雄霸三州,麾下精兵猛将无数的袁使君?”
袁术连连点头,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他忽然发现,原本很是头疼的局面,按照李易的说法竟然会如此简单。
不过,抛开许多李易没有提到的细节之外,袁术也明白,他现在的情况是处在一个僵局之中,只要破局,原本的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而作为南阳太守的李易,虽然实力一般,却可成为他破局的关键,也正是因此,袁术才会在接待李易时格外礼遇。
“徐州之外,其余那些州郡之中如曹操,张邈,张扬等人,如今正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打得不可开交,然而,他们在使君面前,不过萤火之于皓月,完全不足为惧。”
“要将这些人收服,使君甚至无需亲自动手,只要书信一封,许下高官厚禄,让心向使君者讨伐那些不服之人,不消数月,使君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尽得中原土地,此后,使君之敌唯有河北袁将军,长安董卓余部,西凉马腾,益州刘焉,一统大势,指日可待。”
袁术被李易的这一番话给说的是热血沸腾,似乎明天就要黄袍加身了一般,然而,这时候李易却不说了,袁术心急,追问道:“之后当如何,云龙为何不继续讲解?”
李易无奈,向袁术告了个罪,道:“使君,袁将军与我有旧,我不愿算计与他,还请使君谅解。”
如果李易之前这般说,袁术肯定怀疑李易是惦记着投靠袁绍,但刚刚李易给他分析了那么多,袁术已经在心中断定,李易是真的不愿意算计袁绍,这也叫他很难再生出厌烦,反而有点喜欢李易的重情重义了。
袁术轻叹一声,道:“我与他乃是同胞兄弟,若非是荧惑星落于东北,我也不忍心为难与他啊,唉!”
听到袁术那满是忧伤的叹息,李易暗道了一声佩服,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很无耻了,但比较脸皮之厚,还是远远不如人家袁公路啊!
第294章 袁术欲称帝
袁绍那个人还是不错的,李易暂时还不想得罪,而且以李易如今的人设,也不能附和袁术对袁绍的攻击,索性低垂着脑袋晃了晃,做出一副神色萎靡状。
袁术也没强求李易针对袁术说些什么,毕竟好歹是他兄长,真那么干的话,显得他薄情寡义,对名声影响不好,当即便舍了袁绍,问道:“那其他几处呢,应当如何应对?”
对于其他人,李易就无压力了,说道:“其实,真到了那时,使君大事已成,甚至不用兵锋威慑,只需一道命令传遍天下,还有几人敢抗衡天威大势?”
“李傕郭汜二人,见识浅短,胸无大志,不过急功好利之徒罢了,而且他们与长安天子不合,此处可做文章,稍稍施展手段将之收服不是难事。”
“伏波将军后人马腾,为人贤达,且在西凉势力不小,但只要使君得长安,厚待当今天子,马腾多半不会做他想,而且,纵然马腾有意兴兵,使君难道会畏惧于他?”
“最后,剩下的就是益州刘焉,这边倒是有些问题,因为益州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发动大军攻打耗费必然巨大,纵然以全国之力,也是极大负担,与百姓有害,因此易也不知当如何处置最为妥当,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之,大概就是如此,这些全都是易一己之见,难免有许多疏漏,权且为使君做参考。”
其实李易估摸着假如真有人得了天下大半,到时候益州不管是刘焉还是刘璋做主,只要给一个虚名的王爵,多半都是会投降的,毕竟大势不可逆。
不过这些话李易就不与袁术说了,一来是说了没用,二是他感觉自己刚刚那些话有些过于锋芒了。
如此,李易算是将那些想法说完了,尽管只是框架,但主线调理非常清楚,听得袁术心中连连称奇,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赞叹道:“果然是出身鬼谷,云龙此等见识,不知折煞了世间多少名士啊!”
一直旁听的杨弘也是佩服,跟着唏嘘道:“听襄侯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某佩服万分,只是可惜这把年纪,却是白活了,唉!”
李易连忙谦虚,道:“使君,还有杨长史都过奖了,易心中虽然有些计谋,但只是小聪明罢了,实则上不得台面,就拿南阳来说,易如今只是掌管宛城一地,便时时感觉心中憔悴,力不从心,实在当不得如此夸奖。”
袁术微微摇头,他自打混迹官场,多半时间都是在当上位者,知道有些人善于出谋划策,但让他们具体做事情却是差了一些,算是天生做谋臣的料。
可那又如何,能够出谋划策就已经很厉害了好不好。
袁术双目放光的看着李易,如此人才,必须为他所用啊!
李易被袁术的眼神看的后面有点发紧,但他今次见面的目标还没有全部达成呢,只能继续以之前略显忧愁的语气,一指那块伪造的玉玺,继续道:“传国玉玺,乃是江山气运之所在,据师门典籍所述,凡人得之,不过寻常美玉罢了,唯有人间帝皇,方能借助玉玺气运,护持国家,因此,使君如今得玉玺,暂时确无大用,除非将来使君那时自然可借玉玺气运,金鳞化龙。”
李易中间省去的话,自然是让袁术称帝了,只是这事太犯忌讳,他不愿意明言,反正袁术是能听懂的。
如果李易刚刚看到传国玉玺的时候,就和袁术说这样的话,袁术心中肯定是怀疑多过信任,觉得李易可能是在忽悠他。
但现在不同了,李易花费大工夫,给袁术将局势描述的一遍,表明除去袁绍和刘焉,天下间基本都是土鸡瓦狗,对袁术没威胁,可谓是形式一片大好,在如此情况之下,袁术的自信心肯定是空前膨胀,这时候再谈到称帝一事,袁术的节奏绝对要比原本历史上快的多。
试想,等来年开春,袁术称帝讨伐刘表,自己各种插刀,气的袁术呕血三升,那画面想想都美不胜收。
果然,就见袁术握着玉玺的手猛然一紧,连眼睛都有些红了,不用说,李易的这句话,彻底打动了袁术,迫不及待的想感受一下所谓的气运,也就是袁术现在的地盘太小,否则怕是一刻都不愿意忍受了。
好在,袁术还保留着几分理智,强压着心中各种澎湃的念头,再次将目光转移到了李易的身上,无比炙热。
李易,有大才,必须为他所用!
眼瞅着袁术又要再次开口对李易劝说拉拢,杨弘瞧见,却是心中担忧。
李易的那些话对他同样是震动不小,甚至还有些嫉妒,但杨弘分得清轻重,如此人才能为袁术效力可谓再好不过,但是,在李易连番拒绝的情况下,袁术这回又是格外上心,如果再度招揽失败,就算袁术不翻脸,之后也不好继续开口,这可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杨弘心中一动,轻轻拉了拉袁术的衣摆,袁术疑惑,就见杨弘一个劲儿的给他打着眼色,皱了皱眉,若有所悟,只能暂且压下了劝说的念头,准备等李易离开之后,再与幕僚商议一下,如何让李易为他效力。
不得不说,这年头但凡能打下一片基业的人,在面对人才的时候都是很有耐心的,虽然不敢说像文王拉车那样夸张,但放下一些身段,收拢一点脾气并没有太大问题。
当即,袁术没有再劝李易,却是吩咐下去,今日中午大摆宴席,要求城武高官必须全数到场,不为别的,就是要给李易把面子做足,这也是上位者手段,等你抹不开面子的时候,也就是投效之时。
如果不是李易打一开始就是别有用心,袁术的这一套还真的有可能奏效。
等到中午,袁术在那个刚刚被补上窟窿的大厅内摆宴,宴请李易,很亲密的请李易坐在他身边,以示重视,而且诸葛亮也被喊来了,还是跟在袁术身边,那小模样,完全就是一个聪明的乖宝宝,看的李易感觉很是好笑,暗暗叹息没有照相机,否则留影给二十年后的诸葛亮看看,绝对相当有意义。
袁术的儿子袁耀没有出现,李易装作不知的问了问,透露出结交之意,袁术无奈,只能借口说袁耀身体抱恙,并且改天叫袁耀去拜访李易云云。
最后就是袁术麾下那些文武了,参加酒宴的有二十来人,别看人不多,这些可是袁术集团中,除去仕官在外的所有核心成员了。
这些人大概是得到了袁术的提前授意,知道袁术想要招揽李易,再加上南阳对袁术的重要性,众人都非常清楚,因此这些人对李易也很是热情,并没有发生有谁看李易不顺眼,或者是心生嫉妒,就想要踩李易一脚的不愉快情况。
酒宴的气氛很是其乐融融,就李易自己的感觉来说,纵然一些人对他的笑容略显虚假,但李易也没有感觉到多少敌意,相反,在李易的有心观察之下发现,袁术团队中大多数人的名气相对之后真正“三国”中的名人们来说,并不是那般闪耀,甚至不少李易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但这些人给李易的感觉,却没有一个是庸才。
李易心中暗暗做了一个比较,他身边的人才中,除去他亲自花心思挖来的名人之外,真没几个能比得上面前这些。
只能说他们拜错了主公,失去了大放光彩的机会。
除了才华之外,同样让李易很在意的,是这些人身上的朝气!
可能是因为袁术得了传国玉玺,然后士气大振的缘故吧,这些人虽然多是中年,性子也偏向沉稳,但言谈之时眉宇间偶尔流露出的强烈的进取之意,却是怎么都掩藏不住。
这些人就像是一个个的小太阳,身上散发着无比炙热的光芒,正等待着他们的时机到来,然后建功立业,跟着袁术席卷天下
前提是如果他们能够做到的话
虽然李易断定,这些人身上的进取心会在袁术称帝后的一场场失败中被磨灭干净,但李易的所见所闻让他在心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因为算计利用了袁术,就将袁术这些人当做手心玩偶,作为三国第一个称帝的家伙,袁术还是很有实力的,而且袁术在向外动兵之初,必然是雷霆万钧之势,稍微大意就有翻船的可能。
“襄侯,请满饮此杯!”